·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西洋乐 > 最新资讯 > 正文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沙汉昆先生 | 驾鹤西归乘风去,惟留牧歌在人间
2023-01-29 19:02:11 发表 | 来源:上海音乐学院

沙汉昆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6岁

 

 

中国共产党党员,离休干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原党支部书记、副系主任沙汉昆教授,因病于2023年1月24日18时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逝世,享年96岁。

 

沙汉昆先生,广东省兴宁人,作曲教授,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作曲家之一。1927年出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入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48年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著名作曲家、教育家丁善德先生。195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作曲、和声、乐理等课程教学,1986年起兼任附中作曲学科教学,培养了樊祖荫、朱钟堂、格桑达吉、李丹芬、凃正明、郑旺、谷成志、杨绍榈、陶辛、赵光、沈舒强、李长缨、戴微、傅人长、张洁敏、居文沛等知名音乐家和音乐学者。曾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党支部书记、副系主任,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学科主任,中国旋律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等职,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沙汉昆先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把党的教育事业视为己任。作为双肩挑干部,他肩负起党政和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细致踏实、治学严谨、作风正派,抓思想工作有一定成效。同学们称他“是一位工作细致有耐心的干部和教学责任感极强的教师”。

身为作曲家,沙汉昆先生在艰苦的岁月中沉淀了深厚的创作功底,除完成繁忙的支部工作与教学工作外,仍笔耕不辍,坚持为人民创作,写有小提琴独奏曲《牧歌》、童声二重唱《喂好我的大黄牛》、无伴奏合唱《黄昏之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其中童声二重唱歌曲《喂好我的大黄牛》灌制成唱片,流行全国。小提琴独奏曲《牧歌》是1953年沙汉昆先生就读上海音乐学院时创作的作品,乐曲采用内蒙民歌呼伦贝尔盟的长调民歌《乌和尔图和灰腾》的素材创作而成,展现了草原地区美丽壮阔的景象,真切地表达了牧民对草原与生活的热爱,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小提琴曲之一。如今,这些作品不仅广为流传,而且一直是音乐教学的典范,更成为中国音乐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身为理论家,沙汉昆先生积极努力,勇于探求。他在大量研究古典及近代作品的基础上,开设了“作曲技法基础写作”课程,并编写了完整的教材,把传统作曲技术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进行锻炼。沙汉昆先生发表有学术论文《论巴赫的旋律形态》《建立“旋律学”很有必要》《论旋律》《发展客家山歌的一些设想与实验》等,著有《中国民歌的结构与旋法》《旋律写作教程》《旋律发展的理论与应用》等。这些论著,体现了沙汉昆先生广阔的视野、扎实的个人创作心得与教学经验,剖析入理,兼具较高的理论性与广泛的应用性,是中国旋律学研究、民族器乐创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献。

 


 

无论音乐作品还是学术成果,都是沙汉昆先生艺术生命的结晶,无不从中看到他对人民群众、对音乐创作、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热爱,充满真挚的情感与坚实的责任。沙汉昆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作为上音人的前辈,他在创作、科研与教学中的探索与钻研精神,将深远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上音人。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沙汉昆先生道别。我们将铭记沙汉昆先生为祖国的建设和上海音乐学院的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沙汉昆先生,您安息吧!

 

 

追思缅怀

 

葛顺中(上音原院办主任、作曲指挥系副教授):

沙老是1946年入党,是解放前的地下党员,读过福建音专。上音毕业后留校任教,曾担任作曲指挥系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他为人踏实、工作勤恳,在“双肩挑”岗位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沙老无限热爱党的音乐教育事业,教学认真、治学严谨,专业造诣深厚。为了充实教学内容,他对中外旋律作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编写了一部完整的教材,提出各种类型民歌中带有旋律性的见解,富于独创性,广受好评。

 

周湘林(上音作曲指挥系主任、教授):

沙汉昆教授在不同历史时期撰写刊印的《中国民歌的结构与旋法》《旋律发展的理论与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旋律写作教程》对作曲与作曲理论专业旋律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感谢他为此做出的贡献。

作曲指挥系将永远缅怀沙汉昆先生。“人世沧桑终坦荡,天堂无恙愿康平”。愿沙汉昆先生天堂安好。

 

陶辛(上音艺术管理系教授):

我在附中作曲专业学习时,沙先生是大学部作曲系书记,为我们开设“旋律写作”课程,这也是他悉心研究多年的课题,后来还出版了专著。除了讲授课程内容分析谱例外,沙先生还发给我们一本油印的民歌集,要求我们每周背10首,课上要检查。当时我们几个学生提出没有录音等困难,其实就是不想背。沙先生平时说话很温和,很多事都很好商量,但在这件事情上,没给我们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无奈之下,只能硬上。不仅要视谱唱背,还要根据旋律走向和方言发音“想象”出民歌原本的“腔调”来,因为沙先生要求要唱得“有味道”。几周下来,不仅逐渐上路,还有点上瘾了。这样,一个学期的课,竟然背下百十首民歌。也由此积累下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感性经验。

虽然后来转向西方音乐史论和分析,但因为有这部分的早年积累,使我多少知道了音乐的“天地”有多大,建立起民族音乐学所强调的“多重乐感”,从而在视角和品位上不至掉落到偏狭保守而又不自知的坑里。先生当年的“强硬”,使我受益终生。

赵光(上音作曲指挥系教授):

1983年,我来上海音乐学院赶考作曲系,张千一带着我、张宏光及另外两位沈音附中的同学来到时任作曲系书记的沙汉昆老师家,是沙老师听说沈音附中来了几位学生,就让我们来让他了解一下我们的专业情况,记得我给先生演奏了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8号,慈祥和蔼的沙先生给予了我们鼓励,上音求学的大门是在沙先生的引领和关怀下敲响。

入学第一年就跟随沙先生学习旋律写作课程,先生更多的是给予我们鼓励。记得先生曾把我的几条旋律作业收录他撰写的旋律写作教程里。跟随先生学习及先生教诲的点滴记忆,令我终生受益!愿沙先生在天堂伴随悠扬牧歌,快乐!安详!

 

沈舒强(上音艺术管理系主任):

曾在上音附中和大学一年级跟随沙先生学习旋律写作,他严谨的治学风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曾说:“作曲学科有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配器),我觉得还应该还有第五大件就是旋律,有人说旋律没办法教,但我觉得旋律写作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于是他一边教我们一边编著《旋律写作教程》,精心分析了上百首中外名曲的旋律,给我们打下了扎实的旋律写作基础。至今这本教材还使很多学生受益匪浅。沙先生的小提琴独奏曲《牧歌》也是中国小提琴曲中的典范之作,常在音乐会中演奏。虽然沙先生已离我们而去,但那悠扬的旋律会一直在我们心中飘荡……

 

 

李长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编辑、监制):

听到沙老师离世的消息,心情非常沉重和难过。我14岁时跟随沙老师学作曲,那时他60开外,印象中他总是一件白衬衫,一条西裤,干干净净,家里也窗明几净,时间、物品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如同他的音乐,简单、质朴、内敛,深情流淌出的旋律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和表情。他说话温文尔雅,从单旋律写作开始教,如何让旋律延展,在更庞大的曲式结构中布局和推动音乐,有哪些手法,他用最简洁的语言、谱例一句句分析,带我浏览大量的作品。相信很多作曲学子会看他编著的《旋律写作教程》,这是公认的旋律写作的经典教科书。

作曲传统功底很深的沙老师也很“时髦”,沙老师八十多岁微信流行时,他就开始用它,竟然发现我跟沙老师在一起的群有60多个!他一看到好东西,就拉一波他的学生、朋友,分享国际时事、好音乐。沙老师很注重学习,每天看报、听音乐,了解世界动态。当然,看到好的养身文章我也会第一时间转给他。2019年,年愈九旬的沙汉昆老师专程去听作曲家盛宗亮的室内乐专场,他说盛宗亮的作品为何有如此多的掌声,因为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和民间音调转化而成的盛氏语言与娴熟的西方作曲技法结合,挥洒自如。先生的话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老师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仰望天空,悠远的牧歌旋律回荡在纯净、湛蓝的天空中。思念不止,老师的音乐永存!

 

戴微(上音音乐学系副主任、教授):

我曾在福园与先生比邻而居,后在附中从先生学习作曲。先生低调为人,默默耕耘,今驾鹤西归乘风去,惟留一曲悠扬牧歌在人间。

 

傅人长(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

惊闻沙汉昆老师离世的消息,我深感悲痛和惋惜!沙老师是我的作曲启蒙老师,在念上音附中高一时开始跟着先生学作曲,毕业后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双专业。可以说,因为学习作曲,改变了我的学习轨迹,还有我之后的事业和人生,也打开了我的眼界,有机会接触到了那么丰富而伟大的音乐作品,并激发了我的潜能。

沙老师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作曲家,对我们当时这批孩子既严格又慈祥。他循循善诱、善于启发的教学方式,为我的作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平易近人、儒雅谦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永远感恩沙老师当年对我的栽培之恩!愿沙老师一路走好,安息!

 

居文沛(上音附中作曲科副教授):

恩师沙汉昆先生的音乐美学,浸润于音乐旋律的万千变幻之中。先生在《旋律写作教程》一书中,系统论述了旋律发展的各种方法,无私授予学生们音乐之美,旋律之美。先生待学生一如其音乐,深沉而辽阔,超然又细腻,关怀于无声。记得年少过节或放假时,我们住读不能回家,沙老师担心我们身在异乡孤独,便带我们去南京路看灯或乘船游览,我们都深切感受到先生无微不至的温暖。

沙老师把心中语言都交付在音乐里和学生们的交流,先生的音乐和音乐美学会在时间的长河永存,愿先生远游仙境,超然自由。恩师的教诲,我将铭刻于心……

 

 


供稿:作曲指挥系、离退休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