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西洋乐 > 最新资讯 > 正文
快讯丨中国制琴师刘晓伟荣获匈牙利提琴复制赛大奖
2022-07-27 22:41:27 发表 | 来源:音乐周报

近日,“塞缪尔·尼梅桑尼(Nemessányi Sámuel)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1865小提琴作品复制赛”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来自中国北京的制琴师刘晓伟斩获最佳复制奖(Best Copy)。


 

文 / 卢旸
 

近日,“塞缪尔·尼梅桑尼(Nemessányi Sámuel)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1865小提琴作品复制赛”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来自中国北京的制琴师刘晓伟斩获最佳复制奖(Best Copy)。

“匈牙利古典小提琴复制赛是一个以原作为基准进行制作的过程。参赛者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技术要求更高更全面,是含金量很高的提琴制作专业比赛。”博声(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孙杰表示,中国选手斩获大奖在国内外弦乐制琴业激起热烈反响,可以说是中国提琴制作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塞缪尔·尼梅桑尼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1865小提琴作品复制赛”由匈牙利科学院人文研究中心音乐研究所暨匈牙利音乐历史博物馆举办,旨在继承与弘扬匈牙利提琴制作艺术成就。比赛期间,参赛作品以及12把塞缪尔·尼梅桑尼真迹作品在匈牙利音乐博物馆公开展出。

匈牙利音乐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古老的艺术建筑,贝多芬生前曾在此居住。在匈牙利音乐博物馆里,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匈牙利音乐发展史和海顿、李斯特等多位音乐巨匠的生平事迹,还能看到很多匈牙利收藏的古典乐器和与欧洲传统音乐相关的展示。

匈牙利古典小提琴复制赛要求精准复制匈牙利制琴巨匠塞缪尔·尼梅桑尼在1865年制作的小提琴,通过比赛延续制琴传统,并为国际乐器制作师们提供竞赛和相互学习的机会。赛事流程专业严谨,40多件参赛作品以编码为标记,作者名字被密封在编码信封内。来自瑞士、英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的6位国际弦乐界权威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现场选出得分最高的7件提琴作品,进入声音测试决赛阶段。最终,标记为“#26”的提琴作品脱颖而出,获得最高综合得分。评审委员会评价:“这把琴不仅整体外观和风格与原作相似度非常高,更可贵的是音色也非常好。”

随后,这件“#26”提琴作品的编码信封被送至会议现场当众开启宣布结果:中国制琴师刘晓伟获得最佳复制奖,其作品被主办方永久收藏。


 


“获奖对我的职业规划很重要,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提琴复制的重要性,坚定了钻研、制作仿古提琴的信心。”刘晓伟是一名致力于仿古提琴制作的制琴师。1999年起,他在位于北京的江山提琴工作室学艺,后师从制琴师江峰(制琴师江山的弟弟)深造小提琴制作,2014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2018年,刘晓伟在美国克利夫兰举行的VSA第46届年会和第23届国际比赛中获得音色优异奖。2019年9月,他前往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的江峰工作室系统学习提琴制作,在制作工艺和声音调整上得到很大提升。


 

2019年,刘晓伟得知匈牙利古典小提琴复制赛的消息后便着手准备。选料是复制提琴的第一步,也是成功的关键。如果采用的琴料和原作差距甚远,复制出来的作品神态与风格就会不同。有些制琴师因无法选到和原作相似的琴料不得不放弃比赛。上海国际乐器展会上,刘晓伟在几百块木料中发现了一块外观与原作非常相似的木料,拿在手里掂了下重量,感觉密度也合适,“能找到理想的材料是很幸运的。”

刘晓伟用买到的材料制作出新琴,这时只是完成复制工作的两成,接下来的八成是仿古。提琴经历岁月的洗礼才呈现出古提琴的状态,而制琴师要用一周的时间完成这几百年的痕迹。仿古过程中,分寸感的掌握是最难的部分。面对一个痕迹,制琴师要凭经验判断形成的原因,比如是演奏磨损还是磕碰划痕。如果只按照主观想象去模仿,做出来的效果不真实,“一把历史原琴动辄百万元千万元,而提琴复制能让演奏者以承受得起的价格得到一把仿古乐器,在演奏之余又能在乐器的磨损痕迹中感受历史。”

提琴制作常规赛要求参赛者以有创造性的个人风格作品参赛,而提琴复制赛和常规制琴比赛有很大不同。“复制赛要求参赛者对特定的古典提琴原作精准复制,从选料、临摹制作、油漆甚至磨损划痕进行全方位复刻。”孙杰介绍,“临”是指复制者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制作经验准确观察掌握原作品的神态和风格,把握原作的整体美感和灵魂;“摹”是指通过娴熟的制作技艺准确定位原作品的琴型和提琴各部位的准确尺寸及其相关联呼应的位置,无论是油漆的颜色、质感、磨损划痕的部位和程度,所有的细节要尽可能达到与原作一致。


 


 

延伸阅读

 

塞缪尔,十九世纪伟大的提琴制作天才

“提起提琴制作,人们总是先想到意大利,其实,匈牙利也有着辉煌的提琴制作历史,其提琴制作技艺独树一帜,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水平与地位。”孙杰介绍,匈牙利提琴制作起源可以追溯到600年前的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时期。哈布斯王朝鼎盛时期的奠基者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是一位具有文艺复兴气质的君主,酷爱音乐。

为了推动音乐文化的发展,他在其领地阿尔卑斯山城福森小镇建立了乐器制作中心,常常亲自前往福森,向那里的弦乐器工匠订制皇宫所需的弦乐器。福森地处阿尔卑斯山脉,有着丰富的制造乐器所需的云杉和枫木资源。工匠们制作的弦乐器取材精良、工艺精湛、音质细腻,受到当时上流社会的追捧与喜爱。随着欧洲音乐社会文化的变迁,制琴古镇福森的鲁特琴制造业在巴洛克时期逐渐转型成为提琴制造中心。福森制琴家族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建立了乐器公司和工作室,开启了奥匈提琴制作行业。

匈牙利制琴学派的奠基人约翰·巴蒂斯特·施韦策是19世纪在奥匈地区最好的制琴师之一,先期跟随维也纳制琴师盖森霍夫学习制琴技艺。1823年他在布达佩斯开设了自己的提琴制作工作室,还专门探究意大利古典提琴制作精髓以及琴漆秘密。

在施韦策众多学生中,塞缪尔·尼梅桑尼是技艺最为卓越的一位,是19世纪伟大的提琴制作天才。他非常了解制琴木料的声响特性,并且依据木料的特性去设计提琴外型,每把琴的尺寸都会有些不同变化。其最大贡献就是致力于研究和复制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提琴作品。他偏爱制作瓜奈里琴型,是复制瓜奈里提琴的高手。

塞缪尔制作的乐器完美再现了17至18世纪意大利提琴的经典,许多他的作品被当成“正统意大利琴”贩卖,也因如此,真正贴上“尼梅桑尼”标签的提琴数量减少了许多。1950年,匈牙利制琴师拉斯洛·雷梅尼统计,塞缪尔所制作的小提琴约有60把,中提琴4把,大提琴7把,但存世量稀少,博物馆15年来仅收购到少量提琴。本届比赛指定复刻塞缪尔·尼梅桑尼1865小提琴作品,原作品由小提琴共同所有人马希尔·雷梅尼提供。

2019年起,博声公司全程协办该比赛的中国方面赛事,组织安排中国参赛选手的13把小提琴参赛。“国内制琴师参加国际比赛,经常遇到报名繁琐、语言不畅、运输风险等问题。我们处理繁琐的参赛流程,制琴师可以专心做琴。”孙杰表示,博声公司将继续通过引进欧美先进制琴技术和优秀弦乐相关产品,搭建中欧音乐艺术交流的桥梁,协助中国制琴师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在世界舞台上获得更多优异成绩。

 

本文转载自音乐周报微公号(ID:yinyuezhou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