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曲艺戏剧 > 最新资讯 > 正文
《白毛女》首演黄世仁并没有死 剧组为观众改剧本
2015-11-08 17:23:00 发表 | 来源:西部网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文学院(以下简称鲁艺)在延安正式成立,在之后的岁月里,这里创作出了一大批顺应时代潮流,反映人民呼声的作品,歌剧《白毛女》便是其中之一。70年前,在位于延安桥沟的窑洞和教堂里,鲁艺的师生们创作出了这部中国歌剧史诗性的作品,不仅在当年产生了轰动效应,时至今日仍然受到追评,成为永恒的经典。
   借着新版歌剧《白毛女》重回首演地延安之际,西部网记者探访了这座被誉为新中国文艺事业摇篮的学院,力图将这部经典歌剧的前世,呈现给广大网友。
   第一代“白毛女”最初并非首选
   每一部经典作品,都具有它的时代性,歌剧《白毛女》也不例外。据在延安鲁艺文化园区工作的刘妮介绍,这部剧诞生的年代,正是抗战进入全面大反攻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开始由民族矛盾转向了阶级矛盾。而当时周扬副院长很具有政治敏感性,他从这个题材中发现了阶级斗争的时代性,组织鲁艺师生将其搬上了延安的舞台。
   1944年歌剧白毛女开始排练,首先卡在了剧本的创作上。虽然这个题材很具有时代性,但应该用什么形式来体现呢?第一个版本的《白毛女》用秦腔写的,本子出来以后鲁艺的师生都感觉很别扭,因为它没有脱离旧戏的模式,和这个时代延安在文艺创作方面推陈出新的潮流极不相符。“这个时候贺敬之的本子出现了,将河北民歌和陕北民歌的元素融入其中,内容和形式上也都有所创新。更主要的是他出身贫苦,是带着感情写完剧本,大家读起来有种一气呵成的快感。” 刘妮补充道。
   当年参与歌剧《白毛女》创作的全部都是延安的精英,编剧是贺敬之,导演是王滨,执行导演是舒强,演员则由王昆,陈强,田华担纲。“最初,王昆只是白毛女这个角色的二号人物,首演时因为最初的一号人物林白身体不适,才临时顶上去,没想到却成了日后的经典。”刘妮说。
   王昆能成为白毛女,主要是因为她有一副好嗓子。但她泼辣的个性,和剧中白毛女娇小柔弱的形象却有些不搭。为了让她尽快进入角色,美术出身的执行导演舒强,用一幅幅绘画,来体现“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下的白毛女的美感,让王昆慢慢体会从而融入角色。若干年后舒强的女儿在和刘妮交流的时候,笑着说白毛女其实是画出来的。
   为群众改剧本 黄世仁难逃一死
   包括《白毛女》的主创人员在内,当时的延安鲁艺集中了一大批从国统区奔赴延安的艺术家,他们代表了那个年代中国最高的艺术水平。但延安毕竟不是国统区,对于这些出身优越的艺术家来说,这里太过艰苦。他们不仅要为革命创作,还不得不参与到生产自救之中。刘妮用“赤脚天堂”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延安,虽然物质上极端匮乏,但这些艺术家的精神世界确实丰富多彩的,他们深入到群众中去,汲取文艺创作的灵感,分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出主观能动性也被不断激发出来。
   没有化妆品,美工们走遍延安的沟沟角角,找一些偏黄、偏黑的泥土活成泥浆,抹在演员的脸上来塑造夸张的造型。没有丝绸,土布经过绘制一样可以穿出华丽的效果。没有现成的道具,演职人员自己动手制作。刘妮说那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演出就是为革命工作,不仅没有出场费这一说,还要自己克服各种困难。
   此外,那个时代的演员也没有什么大牌架子,刘妮说鲁艺师生当年在学校里排练,桥沟附近的村民回来观看,也会对演出进行点评。虽然一些演员在当时的延安已经家喻户晓了,但还是会很虚心的听取群众的建议和批评,而剧组也会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收集场外意见,并在日后的排演中吸收借鉴。
   “比如黄世仁,首演中他并没有死。但台下的观众不答应啊。所以剧组临时更改了剧本。以至于以后的版本中,黄世仁都难逃一死了。”刘妮说。
   老艺术家不顾高龄亲身示范动作
   因为研究工作的原因,刘妮采访了多位当年从鲁艺走出来的老艺术家。在建国后,他们都成了文艺各条战线上的大腕人文,却仍然保持着延安时代的作风。刻苦敬业,自强自立,鲁艺培养出来的精神气质,跟随着他们的艺术创作,从延安走向全国,不仅贯穿了他们的一生,还影响到了后人。
   比如这部新版的《白毛女》,据“喜儿”的扮演者雷佳回忆,在剧组彩排的时候,许多老前辈都赶过来给她们讲戏。老一代的艺术家们毫无保留,希望年轻人能够将好的东西全部传承下去,甚至在做动作示范的时候,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年龄,这让雷佳非常感动。
   演出结束接受记者采访时,雷佳表示剧组的年轻人为这部复排的经典歌剧倾注了不少心血,大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