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民乐古曲 > 最新资讯 > 正文
跨越百年的音乐对话,坚守十年的诚意之作——《五声琴谱乐诠》编辑手记
2023-09-22 16:35:41 发表 | 来源: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是新形势下着眼于优秀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立足于新技术之上,集音乐采集、整理、数字化、出版、应用于一体的复合工程。实施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有力抓手。同时,通过系统梳理提炼中华民族音乐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理论依据和艺术实践,进一步激发音乐工作者创作灵感,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和更丰沃的土壤。

 

2022年6月,《五声琴谱乐诠》一书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出版,受到了古代音乐文献研究大家刘崇德先生和当今琴界的泰山北斗、虞山吴派琴家吴文光先生的褒扬,也得到了张子盛古琴艺术中心等机构及琴学爱好者的关注。

与其他乐谱类或理论研究类图书不同,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它独具巧思的封套所吸引,结合五行五位与琴理基础纯手工打造整体效果,使人眼前一亮;接着展开外层,古朴沉稳的配色与吴文光先生的题签相得益彰,裸脊装订,符合古籍的特色;再翻看内页,中英双语,版式清朗,曲谱规范,四色印刷,并且每页都可平摊开,方便阅读和对照谱进行演奏。除内容的开拓性外,极高的审美价值贯穿全书,这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五声琴谱》源于明代早期,以抄本形式呈现,由懒仙著,共收录了据宫、商、角、徵、羽立调的五首原创琴曲,分别是宫调十一段 《春雨》、商调八段 《汶阳》、角调九段加后记 《仙山月》、徵调九段 《鸿飞》、羽调十二段 《盟鸥》。其创作带有明确的理论目的,从“物生而有情,发而为声”这一传统乐论出发,对五声系统加以阐释,指明古琴的功用在“宣五音之和,养性情之正,而通神明之德”。各制一曲,是为了强调五声作为琴学基础的重要性,方便古琴初学者通过这五首曲子,对五声的区别有初步的了解,从而矫正“惟耳是趋,彼此迁饰,滋遁以紊”的时病。五曲具有一种创作的系统性,是考察明早期琴乐创作的重要资料。


 

五曲在当时即流传不广,今弹者亦罕。五曲机杼一家,结构句法、风格特征迥殊他谱,一般琴曲程式往往不能套用,懒仙亦自言“必须手传,非勉而可能焉”,此或其不能广传琴界之一由。《五声琴谱》所收五曲罕为他谱所载,谱中疑难无从校对,那些形近而误者还容易改正,如谱中“大”多误作“六”“火”,“十”多误作“七”,而琴谱蛇蚓蟠结,指法、音位之讹更甚于魯鱼豕亥。亦有似误非误者,更有明知其误而不知所以误者,若但求音顺耳悦,恐失古人原旨。尤其五曲皆仅有曲名,无解题、小标题,亦无歌辞,欲稍得古人之用心,何其难!

可敬的是,还有像作者石玉博士一样的人默默耕耘,探求古人之意趣与精神,以一己之力助推古琴艺术走进大众视野。石玉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现供职于天津社会科学院,在文学文献与琴学文献的整理研究上颇有心得,又有二十余年的古琴研习经历,琴艺师从著名古琴教育家张子盛先生,2012年曾获中国器乐艺术节古琴比赛职业组金奖,也曾出版过个人专著和个人古琴专辑。石玉博士给人的印象总是如沐春风,身上有一股“痴”劲儿。虽然工作繁忙,仍不忘爱好,把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给了古琴,有时甚至感觉到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些那个时代琴者的影子。也正是他“大风雪夜,闭门打谱,人生乐地,无愈此者”的“痴”劲儿,才能成就这部精品。


 

 

编辑所做的工作,一方面是让更多读者关注本书,从而了解作者所做的工作;另一方面是思考如何发挥其文化功能、对外传播功能。石玉博士对《五声琴谱》的关注约在十年前,彼时他已从张子盛先生习琴十余年,因有了一点底子,故开始尝试打一些小型琴曲,又学习并吸取了多位业界前辈关于打谱的思考与经验,才得以成曲。他历时十年之久,发挥自身所长,运用文献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五声琴谱》书写形态较为古老的乐谱校译为通行谱式,著成《五声琴谱乐诠》一书 ,再现了数百年古曲的原汁原味。乐诠是指从古谱诠释到今谱记录,再到古乐再现的完整研究过程。石玉博士此次整理诠释《五声琴谱》,对书中指法、音位等谱字进行了校正,完成了五首琴曲的打谱定拍,以五线谱和简谱对照的形式呈现,每曲后附原谱影印,供读者查阅。本书附录了石玉博士的演奏录音,并提供CD和在线两种收听方式,即使不懂古琴的读者听众也可以直接欣赏这些来自数百年前的旋律。书中凡有改动订正处,均加以说明,以期读者略知改订之由。


 

 

在校订琴谱时,石玉博士对其错误类型进行分析,务求合乎琴理,对于明显违背琴理或存在多种解释的音位、谱字,皆作说明,俾读者略知改订之由。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石玉博士对于琴谱整理方法和要求的实践中,与文本文献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特性,尤其是在历史价值之外,多了审美价值的要求,试图恢复古谱原貌的同时,还赋予其艺术的生命力,使古谱重新呈现为活的音乐形态,非徒标工尺板眼而已。整理谱中的句读基于实际演奏的气息、断句,与原书句读不尽相同。这既使普通读者对古琴艺术能有一定的了解,也能使后辈古琴研习者窥得其中要领——“惟在心领神会。操之极熟,则轻重疾徐自能合拍”,为古琴的理论阐释、演奏交流与传播海外积累素材。在今天,琴学的继承与发展有诸多途经:历史考察、理论研究、创作移植,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石玉博士认为琴人的当行本色,还应是打谱。历久而保持活态传承者,在于有“活谱”。打谱既是其他琴学研究开展之前提,也是梳理印证个人琴艺的有效方式。现存古谱除部分经典曲目有昔人珠玉在前,仍有大量遗响或尚待挖掘,或具再阐释的可能。即使那些今天似觉“不好听”的古曲,也同样有其价值。对古琴研究而言,正是因为有了古琴家们的潜心钻研,才能让现代人通过凤毛麟角、吉光片羽而略窥古琴艺术的大雅之堂。须有一批古琴研习者队伍前赴后继投身于挖掘曲谱文献、传承古琴技艺的事业中去,这也是本书最想传达的精神。


 

 

该项目在立项之初,我社就成立了重大资助项目办公室,人员由社长、总编辑、财务科长、总编办主任、出版科副科长、纪检监察室专员、编辑小组成员组成。重大资助项目办公室按照《中央宣传部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2021年度)资助协议》制定了《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2021年度)〈五声琴谱乐诠〉管理办法》《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2021年度)〈五声琴谱乐诠〉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和《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2021年度)〈五声琴谱乐诠〉经费使用廉政管理办法》《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2021年度)〈五声琴谱乐诠〉进度与质量跟踪管理办法》,对音乐工程项目生产流程和资金使用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项目遵循厉行节约、量入为出、讲究效益的原则,做到独立核算、专款专用、规范有序。编辑小组前期与作者进行充分而深入的沟通,严格按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音像制品制作管理规定》等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对内容、编校、设计、印制等方面进行把关,考虑该项目内容的专业性,在严格执行社内“三审三校一读”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校次,并请多位行业专家对书稿内容、设计等进行再把关。同时,该项目得到了翻译、数字编辑、乐谱排版专家、印装公司、律师事务所以及出版社多位老领导的支持,这都为项目高质量完成打下坚实基础。可喜的是,在多方努力下项目提前完成,顺利结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吴文光先生在《虞山吴氏琴谱》自序中有精辟阐述:“古谱就像是固有的河道,打谱者的情感则犹如注入河道的活水。河道使活水具形并决定了它的流向,随机决定着它的高低深浅、上下起伏,但流水也有雕镂侵蚀河道的可能。重要的是主体的情感必须像活水一样地不断注入,使其在随机的感会中运动成形。”在一些公认的经典打谱作品中,改谱的情况也不罕见,有些是校勘的结果,有些则是艺术矛盾中的折中与妥协,石玉博士认为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才是打谱工作的核心问题。而如何打好谱子,一方面是研究老一辈琴家在矛盾中的思考和变通;另一方面就是长时间的按弹,因为没有“极熟”的过程,则“人与谱相隔阂,感会亦无由而生,更遑论晤对古人的境地”。石玉博士说下一个十年他将继续做琴学研究者、打谱者和传授者,享受研究与演奏所带来的殊趣,努力将古琴曲谱变成灵动的音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选自《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工作通讯》

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专家委员会办公室

2023年编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