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民乐古曲 > 最新资讯 > 正文
新书速递 |《古谱今译——平湖派琵琶十三套大曲》正式出版
2021-11-23 09:49:09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音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在纸面上记录音乐成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西方,记谱法的出现和发展是西方音乐从口头传统进入读写性传统的里程碑,也是西方音乐艺术发展为具有高度智识性艺术的重要推动因素。中国从很早以来就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记谱法,这些记谱法也是中国的文化标识,但就国乐琵琶艺术而言,趋于统一的工尺谱记谱和参照古琴减字谱标注指法却是晚近的事,并很快就被西方传入的简谱和改良后的指法标识所取代。

 

 

工尺谱(左)与减字谱(右)

 

几代琵琶艺术同仁为构建民族器乐“普遍知识体系”不懈地探索和努力,译谱与记谱一直是这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作为工具,记谱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演奏者。早在目前通用琵琶记谱法普遍使用之初,林石城先生就指出:“琵琶曲谱中最难把实际弹奏的音记写出来的,是吟、摆、挽、纵起、撞、绰、注、进、退、并等指法”,“目前的记写方法上,还不能达到完全准确”。这在相当程度上使得传统乐曲的韵味传承经受考验。

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代表性传人杨少彝先生曾在西安音乐学院任教,期间他主持并带领4名学生整理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4册,内容包括:工尺李氏谱、水印版朱英注校谱,以及简谱、五线谱版的杨少彝演奏谱。其中简谱、五线谱版的杨少彝演奏谱已采用当时通用、迄今变化不大的记谱法,平湖派琵琶艺术凝练的音乐语汇得以用现代记谱方式传承下来。


线装本《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然而,在还原具体演奏技法、展现乐曲韵味方面,现有的指法标识系统承载的信息仍十分有限。为更精确地记录平湖派十三套大曲的演奏细节,杨少彝先生公认的当年最得意的门生李健正先生经过多年探索钻研,创设出一套他称之为“拼形指法”的指法标识系统,以期更完整准确地展示琵琶左右手技法的演奏手段,进而帮助习琴者从中体会平湖派琵琶音乐独特的魅力。


 

部分“拼形指法”符号

创设这套指法标识是希望通过“拼形”的路径,清晰且明确地译读、标记与古谱相对应的演奏技法。它既源于早年平湖派杨少彝先生对李健正先生亲传的诸多组合指法,也产生于李健正先生个人的体悟与归纳。同时,也是琵琶艺术同仁为解决记写琵琶曲谱问题不懈努力的一个例证。


《古谱今译》这一书名简单地概括了本书的用意——用“拼形指法”译读传统乐谱。“古谱”指的是“平湖派琵琶十三套大曲”,曾于1895年由平湖派传人李芳园刊印;后又曾作为琵琶专业教育的教材出版。所谓“今译”,则是运用了李健正先生发明的“拼形指法”,以简谱为基础译读全套曲目。

 

拼形指法基本符号表

《古谱今译》在1981年以油印本的形式发行。该本刻印十分精美,初看之下会便被其细致的演奏说明、精确周密的记谱符号、清晰规整的呈现方式,以及极富历史感的油印字体吸引。除谱面本身外,《古谱今译》还配以简要的乐曲简介和指法说明。

1981年的油印本《古谱今译》封面

对于这样一部凝聚着平湖派艺术智慧的乐谱,唯有将其印制出版,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同时也希望《古谱今译》的出版可以为琵琶演奏者和爱好者提供一条学习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新途径。此版《古谱今译》保留了1981年油印本的样貌,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并在书前增加了“出版者的话”“主编的话”和由李健正先生撰写的“文献本平湖李氏十三套大曲《琵琶教材》问世的前前后后”几篇辅文。

《阳春古曲》的开头

此外,由于当年油印本刻印字体还保有当时简化字不完善的背景下的一些繁体、异体字,在出版时还特意附上对照表,以便不熟悉这些字体的读者参照。

音乐不但凝结在乐谱里,也更应该活在艺术家的手口之中。因此,希望《古谱今译》的出版不但能够使人们关注平湖派琵琶艺术,也更加希望它能启发新一代琵琶艺术同仁继续琵琶艺术上的探索,进而为中华民族优秀音乐作品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开辟出更加宽广的道路。

识别下方任一海报中的二维码,进入图书购买页面

 

 

 

【其他购书方式

1.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发行部:100本以上团购用户可直接与发行部工作人员联系,享受更多优惠。联系人:王老师;电话:18515030958;微信同手机号;QQ 997146855。

2.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淘宝店:https://shop143686190.taobao.com/

需要了解更多图书信息,请进入我社官网:http://press.ccom.edu.cn/


图片:殷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