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民乐古曲 > 最新资讯 > 正文
乔珊《琴咏春秋》出版发行:以琴乐书写我们的时代
2019-07-21 15:37:41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这张专辑的价值,可能会在今后被反复提及。因为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不单单是某一段音乐历程的记录与表达,其前瞻性、开创性以及作为某一个时代所孕育的作品代表,在时间长河中会愈加凸显。

1987年,乔珊为飞利浦唱片公司录制了世界首张古琴与交响乐队合作的CD《离骚》,离现在已经过去三十二年。

“那时弹琴,和现在没法比”,她总这样感慨。三十多年东西方文化交融和熏染,让她的演奏愈发纯熟,对音乐的理解愈发精到。

音乐家对世界的理解和热爱,都包含在作品中。如果说,之前《传世清音:乔珊古琴音乐》是对于传统的传承,这张《琴咏春秋》就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在音乐世界里的遨游沉思。

《幽兰》、《获麟》、《乌夜啼》、《欸乃》、《大胡笳》,是上一张CD专辑中的“遗珠”,乔珊对于传统古曲的理解和诠释,在这一张专辑中做了完整的延续。《琴咏春秋》则是2003年,著名作曲家关乃忠先生为古琴,为爱妻乔珊所作。

关于这首重量级作品的理念,关乃忠在创作手记里写:“她的演奏越来越成熟,琴歌唱得也越来越有韵味,让我感觉,是该为她、为古琴写一首有分量的作品了。有人说古琴就只适合演奏古曲,没法和西洋乐器进行结合,我并不这样认为。我们身处一个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理应有表现这个时代的声音和音乐。何况,古琴的古字是我们后人加注的,古琴在之前就只被称作“琴”。如果嵇康认为弹琴只能弹《幽兰》,他就不会弹奏《广陵散》;如果唐人只知弹奏古曲,我们就听不到《离骚》;宋人不创新,就没有今天的《潇湘水云》。我们的音乐家有责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好音乐。”

可以说,这首作品在创作之初,就是音乐家在经久岁月,以及中西方文化游走中的体悟与深思。有人说,音乐,特别是交响乐,是唤醒人们心中神性的奇崛力量。它的音乐构成,具有神秘的启发性,它的音乐现场更是广袤深邃的艺术体验和心灵盛宴,那种现场的、瞬间的、真实的音乐对眼、耳、鼻、身、意的冲击与激荡,是美妙深邃的“生命交响”。

交响诗《琴咏春秋》的首演是2005年1月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中国新春民族音乐会”上,这是中国古琴与西方交响乐在世界舞台上的首次对话,继而又在意大利罗马公园音乐中心辛纳波利纪念音乐厅再次演出。直至2018年6月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和北京中山音乐堂国内首演,收获了如潮好评。

这两场音乐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多名乐迷,以及华音网最高在线2573人的共同观看。在畅读viva上的直播回看累计也已达到944164人次。

交响诗《离骚》是关乃忠先生30年前为古琴家李祥霆先生写的新作品,当时是以古琴和民族乐队的形式进行演出的。李祥霆先生谈到与这部作品时隔三十年的“重逢”时说:“和三十年前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发展、变化和提高,形式发展了,分量加重了,交响乐的表现力更有力量。三十年的变化是历史性的变化,如今更有全人类的艺术的融合的高度。过去总有人质疑我们的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气质是否格格不入,相信今晚的演出会让人们对此有一个公允的判断。我认为,古琴和交响乐的结合完全没有问题,结合得如何就在于作者写的作品如何选用两种艺术形式,而今晚的演出之所以这样成功,和关乃忠先生在音乐上的造诣、充分的技术和思想有很大的作用,还没有第二个人这样做,《琴咏春秋》让我们看到,中国同样可以有世界级的艺术歌曲作品诞生。希望以后别的作曲家也能做一些这样重要的结合。因为古琴已经不再只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了,它更是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放在全人类的文化的范畴里,是世界性文化意识的评定。它已经不仅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将古琴和交响乐结合,对于今天的世界,更有意义。”

这张专辑将传统琴曲和这两场意义深远的音乐会实况进行了收录,中国传统古琴音乐强调气韵意境,与西方交响乐侧重色彩层次,立体性的交响化表现,都在此间有了完整的表达。

对于在场的观众来说,这也是一次值得珍藏的“参与创作”的回忆:从乐曲开始的每一个音符、每段旋律,因为在场观众的注目、凝听与反应与音乐家形成共鸣后的“即席创作”,犹如夜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独一无二。

| 曲目 |

CD

《碣石调幽兰》

《获麟操》

《乌夜啼》

《欸乃》

《大胡笳》

交响诗《离骚》

DVD-1(2018年6月10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音乐会实录)

《流水》

《离骚》

《广陵散》

交响诗《离骚》

交响诗《琴咏春秋》

DVD-2(2018年6月29日北京中山音乐堂音乐会实录)

《流水》

《离骚》

《广陵散》

交响诗《离骚》

交响诗《琴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