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曲艺戏剧 > 名家新秀 > 正文
专访梅花奖得主张培培|这朵梅花开在大漠上
2019-06-03 13:19:57 发表 | 来源:中国艺术报
 
“柳月季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扮演柳月季,我是非常忐忑的。”张培培以前演的闺门旦比较多,她说,“现代人物的塑造,在声腔、身段上已经是很大的挑战,柳月季和我的年龄差距又比较大,她的生命经历也是我比较陌生的,虽然我之前演过军垦题材的作品,但是这个人物我还是摸不透,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拿下来。”《戈壁母亲》有过一部由同一原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张培培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

 

豫剧《戈壁母亲》剧照  陈国强 摄

 

豫剧《大漠胡杨》剧照

 

“之前我演过豫剧《大漠胡杨》中的段香妮,是从十几岁演到四十几岁,戏是从年轻的时候一场一场走上去的,而《戈壁母亲》中的柳月季一出场就是40多岁,她有个多年不见的丈夫,还有两个孩子,我一下就蒙了。”起初,导演一看张培培就说不像柳月季,要她好好吃饭,吃胖一点。“团里其实有年龄和人物相仿的演员,但她们把机会让出来,把主要角色都给了我们年轻演员。她们对我进行悉心指导,在40多岁女性的嗓音、形体、状态等表现上,哪怕有一点儿不到位,她们都帮我记下来。每次排练,我们团长就坐在侧幕条,拿着笔和本子记,排练后跟我说作为观众这一点看着不舒服、那一点感觉不对劲,让我自己去体会。”张培培说,“柳月季”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豫剧《戈壁母亲》剧照  陈国强 摄

 

导演说作为豫剧现代戏不能只有程式,一定要真情实感,真听、真看、真感受。张培培体会到,这位母亲是个平凡的女性,她非常质朴、坚韧。柳月季送儿子离开的那一场戏,一开始她觉得新疆那么辽阔,边防站又在几百公里之外,要送儿子去那么遥远的地方,作为母亲一定非常舍不得。“那一场戏每次表演,我老想掉眼泪,几次演出之后,又觉得这样演不行,团里的老师也让我再想想。那个年代儿子当兵是很光荣的,虽然心里难受,但脸上一定是欣慰的,心里可以掉泪,但表现出来绝对不是单纯的舍不得。我仔细琢磨这种情感——儿子要去边防站,如果母亲只是哭,那这个人物就不是柳月季了,后来我渐渐找到了感觉。”

 

豫剧《戈壁母亲》剧照  谢天一 摄

 

回忆起自己演的第一部戏豫剧《天雪》,张培培十分感慨,当时她只有18岁,刚出学校,对演戏、体验角色不太了解,不能深入人物内心,是团长一个字一个字,从零开始教起的。看风怎么看,沙尘暴来了什么感觉,军垦文化是什么样的,事无巨细地讲给她听。团里还会请“老军垦”来看戏、提建议。“我以前对兵团故事了解不多,演了这些人物,让我对兵团有了更多感情。在准备的过程中,听‘老军垦’给我们讲援疆的历史,去兵团博物馆参观学习,我了解了他们那一代人从十几岁到新疆,开荒种地,把新疆变成大漠绿洲,付出了太多汗水。”张培培说,现在拿到一个人物就知道怎么去创作了,要了解她的背景、把握人物关系,排戏中也会有一些自己想法、设计,会感觉到表演的“度”。

 

“大家一提起新疆,总觉得那么遥远、陌生,我希望通过我的表演把新疆带到各地,让更多人了解新疆、了解兵团文化。”张培培说。

 

<section data-width="100餾tyle=" width:="" 556px;display:="" inline-block;"="">
“你想听啥,我就给你唱啥”

 

说起豫剧,张培培很骄傲,她说豫剧在新疆很火,兵团河南人很多,各个团场都渴望听见乡音。“现在不管是维吾尔族同胞,还是很多家在其它地方的兵团人,都喜欢豫剧,都跟着我们唱豫剧,很多人的河南话都说得很地道。”

 

豫剧《大漠胡杨》剧照

 

到团场演《大漠胡杨》的时候,张培培遇到一位老奶奶,她是军垦老人,四川人,但是说着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她告诉我,她的老伴是河南的,她说‘闺女演得好,看到你们的戏就想起我们那个年代,我们当时来到新疆就是这样在戈壁滩上战斗的’,我听了好激动。”

 

张培培印象最深的,是《大漠胡杨》去十三师红星二场的演出,请了军垦老人来看,演出后,听军垦老人讲他们刚到新疆的时候,烧窑制砖,生活非常艰苦,住的是地窝子,没有什么吃的,干活的牲畜只有一头驴,后来驴累死了,大家把它的肚子切开,里面全是红色的砖粉,可想而知,人也是同样。张培培一想起这个来就心酸:“砖粉吸到人的身体里,对健康的危害有多大!”

 

豫剧《大漠胡杨》剧照

 

下基层演出的经历让张培培迅速成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每年在团场、少数民族地区演出二三百场,豫剧、歌舞、小品都演,但当地有一部分人听不太懂,也不太会说汉语,他们就选一些语言内容少的片段,或者演武戏,当地人能看懂,看了也很喜欢。每到这时,张培培就很高兴:“有一些传统戏的唱段,他们就在下面跟着我们唱,我们把那些豫剧唱段写成简谱,他们可以用冬不拉弹出来,像《花木兰》里的‘刘大哥讲话’,我们唱一句,他们跟着唱一句,慢慢地学会了很多。”

 

豫剧《戈壁母亲》剧照(图源:“兵团日报”微信公众号)

 

张培培家在河南,13岁来到新疆,一待十几年,竟扎了根。“当时团里来招生,我们那一批招了五、六个人,我和家里一说,父母不愿意,班长说去看看,不行再回来。我们几个最初来到兵团豫剧团,饮食、气候都不适应,我就想回家,但是团里演出很多,尤其是下基层演出,锻炼机会很多。”张培培说,那时他们年纪小,一出戏里演个丫鬟就很高兴,“团里的老师都很好,我们每年有折子戏考核,自己选戏,老师给我们说戏,他们教我们特别认真,尽可能地把好的资源都给我们,团里对年轻人很重视,都希望我们能留在新疆。”

 

为什么留下?张培培说,很多军垦老人从十几岁就来到新疆,一辈子没有回去过,电视里是可以看到豫剧,但是跟现场看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一次,我们去敬老院演出,一个老奶奶说她这辈子没有再回过河南,这么多年了,都是在电视上看豫剧的。她和我说,‘你能不能给我唱一个?’我当时听了很激动,我说您想听啥,我就给您唱啥。老奶奶说,‘我就想听《朝阳沟》,我在河南的时候,喇叭里、大街小巷、村子里唱的全是《朝阳沟》《花木兰》,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记忆犹新’。”那个时刻,张培培深深地感觉到,“新疆需要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她说,她想尽自己所能,让豫剧在新疆更好更长远地发展下去。

 

专访 | 张培培:扎根兵团逐梦艺术人生



4月26日,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兵团豫剧团青年演员张培培凭借豫剧《戈壁母亲》脱颖而出,夺得梅花奖。这也是新疆和兵团戏剧演员第一次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近日,张培培做客兵团网在线访谈节目,和网友讲述她的艺术人生。

点击图片查看访谈视频:

民族乐器助推豫剧艺术

出生在河南商丘的张培培,从小就被大街小巷、录音磁带中幽默诙谐、简洁明快的豫剧腔调所感染,想象着自己成为了花木兰,成为了红娘……2006年,兵团豫剧团到河南商丘艺术学校招生,张培培毅然跟着几个同学一起来到了兵团。“起初家里人很反对我独自来新疆,我也是抱着来看看的心态,来了之后,我发现咱们新疆人、兵团人都特别热情,豫剧团里的氛围特别好,团里领导特别关心我们,来了就让我舍不得走了。”

新疆的豫剧氛围不如河南、山东等地那么浓,如何在新疆推广发展豫剧文化,张培培下了不少功夫。张培培说:“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同胞众多,他们听不懂河南方言,也听不懂豫剧。最初下基层演出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我和同事们排了很多武戏和戏曲小品、哑剧,尽量少说台词、多做表演。”渐渐,少数民族同胞对豫剧不那么陌生了,张培培就开始演《花木兰》片段、《朝阳沟》片段等。豫剧是个很接地气的剧种,许多唱段朗朗上口。张培培跟同事一起,用简谱写下经典唱段的旋律送给当地同胞,请他们用民族乐器演奏,别有一番风味。“就这样,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慢慢对豫剧感兴趣了,喜欢上了,甚至还能唱上几句。”张培培说,“我有好几位少数民族朋友因为唱豫剧而学会了河南话,说得还挺地道。”

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2007年起,张培培先后主演过豫剧《天雪》《大漠胡杨》《风雨行宫》《朝阳沟》《花木兰》以及《泪洒相思地》等几十个剧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演活人物角色,一个简单的动作常常让张培培对着镜子练数千遍。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为张培培的豫剧表演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戈壁母亲》根据兵团作家韩天航的小说《母亲和我们》改编而成,讲述携子千里寻夫来到新疆的普通妇女柳月季,虽被丈夫抛弃,却不做怨妇,而是投身于兵团建设事业中,成长为妇女队长,并以善良的心灵、勤劳的双手和宽阔的胸襟,赢得了子女和众人的信任及拥戴的故事。

张培培出演主角“戈壁母亲”柳月季,柳月季一开始就是四十多岁的一位农村妇女,这对于只有二十几岁的张培培来说,挑战不小。为了走进人物内心,她翻阅了所有相关资料,一遍遍看原著小说找感觉。“刚开始,我很难体会那个年代主人公的心情和所处的环境,我采用联系自己多年兵团生活经历的办法,不辞辛苦下基层向老一辈兵团人请教,从接触过的老军垦身上找灵感,更加深入理解兵团精神的同时,也把角色的心路历程揣摩的更加透彻。”

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十年豫剧表演经验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张培培为我们演绎了柳月季“收养孤女”“放手婚姻”“送子参军”“抗洪抢险”“杀驴救人”“痛失独子”等生动感人的故事片段,表现了戈壁母亲隐忍、豁达、乐于助人、深明大义的优良品德,将一位深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母亲形象融入两代兵团人的创业历程中,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博大胸怀和深沉之爱。

扎根兵团唱豫剧

张培培平均每年下基层演出100多场,几乎演遍了新疆的各个团场。由于新疆地域辽阔,从一个团场赶到下一个团场,要坐很久的车。演员们车上吃、车上睡是常事,还要调整好状态,不能影响后面的演出。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再苦再累她都觉得值得。张培培说:“兵团有不少河南老乡,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朋友,他们能歌善舞、热爱音乐,艺术是没有界限的,他们听到豫剧很开心,有的老军垦八十多岁了,每次都听到最后,让我很感动,他们给了我扎根兵团,一直唱下去的理由。”

张培培说,梅花奖是她逐梦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这绝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今后,她会继续用豫剧讲好兵团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兵团,了解兵团文化,感受兵团精神。

目前,张培培和同事们正在紧锣密鼓排练。这个五月,兵团豫剧团复排《戈壁母亲》,再度冲击上海的文华奖。

让我们祝福她吧。

更多内容点击查看《新疆摘得首朵“梅花”兵团青年演员张培培获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来源:兵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