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曲艺戏剧 > 名家新秀 > 正文
剧作家秦川:小品世界的小与大
2016-03-22 13:34:24 发表 | 来源:中国文化观察网
如果只看小品的题目,你永远猜不到秦川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内容。他总要给观众一种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感觉。
 
在剧作家秦川的小品故事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泥土的气息。这便是他在小品艺术中寄寓的一种情怀,这是对普通民众的一种关爱甚至悲悯。在他编剧创作的小品中,人们常常感到一种笑中带泪的触动。他会让你感受到小品艺术“小中见大”的真义。
 
 
剧作家秦川编剧的小品作品获得“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
 
秦川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小品艺术界占有一席之地,这首先得益于他多年来专注于戏剧小品创作,而且是各类小品大赛的获奖大户。他的剧作屡获中国戏剧奖、中国曹禺戏剧奖、群星奖、中国艺术节优秀演出奖、CCTV小品大赛优秀奖等国内大奖。由他编剧的小品《局长家事》2005年获首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并进入CCTV-3《周末喜相逢》栏目播出,之后又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获得群星奖大奖。之后,《动物园游记》、《时尚生活》、《学习雷锋好榜样》分别获得第二、三、五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连续参加第七、八、九届CCTV电视小品大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有数十个作品获广东省戏剧曲艺花会、群众文艺作品评选等省级大赛金奖。
 
十多年来,秦川创作的小品成为登陆CCTV3的常客,并在北京、天津、广东、贵州、四川等地卫视频道播出。这位来自四川达州的剧作家,让南方城市东莞的一个工业小镇——常平,醒目地贴上了小品的文艺标签。而目前,常平镇已经成为与上海虹口、深圳罗湖、江苏张家港并列的全国四大小品创作基地之一。
 
 
 
 
笑中带泪的民生关怀
 
从2003年至今,秦川被引入东莞市常平镇文广中心担任编剧,主持常平小戏小品基地的日常工作,策划了各类小戏小品的编、导、演活动,并带动了一批人走近小戏小品。
 
工作生活在南方工业发达地区,秦川的创作题材向来善于思考城市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为了反映农村留守问题,他与人合作创作了一部《杀年猪》的小品。这种乡村留守的题材虽然文艺创作者常常涉及,但秦川的创作视角显得格外有新意:在偏远的山村,男人们进城务工,他们常常几年都不能回家,剩下女人、老人、小孩留守家乡。到了年底,三位妇女听说自己的男人要回家过年,格外高兴。她们就准备杀年猪,过一个欢快的春节,也让全村人能吃上肉。但是,全村都剩下老的老、小的小,杀年猪的事情还必须女人们自己解决。于是,三位妇女上演了一场女人如何杀猪的喜剧。故事的最后,她们还是获知,自己的男人今年又因为多种原因,都回不了家。在十几分钟的舞台演绎里,她们经历了喜与忧的心情峰谷转变。一种底层百姓苦与乐、离与合的人生百味,直浸观众心间。
 
秦川以他的小品创作,给人展现了当下社会的一种真实性。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尤其对于小品,它的容量虽小,却能以小见大;情节简单,却寓意深长;让观众在欢乐之余抚慰心灵,宣泄情感。秦川的小品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他让观众相信矛盾冲突的真实性,相信这些行为、情感的合理性,这是感动和吸引观众的重要前提。
 
另一部表现农民工题材的小品《动物园游记》,其故事同样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观后还是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动物园游记》讲的是民工的女儿要交一篇动物园游记的作文,可她没去过动物园,只得向父亲求助。没想到,城市的动物园正是他爸爸建设的,爸爸给女儿绘声绘色地描述动物园里的建筑,可连比带画地表演出的动物却和女儿想象中的不大一样。后来,爸爸坦白了,他说虽然动物园是他参与建设的,但建成后也没有去过,并没有看到真正的动物,而是继续为城市建设机场、道路……于是,女儿写了一篇独特的《动物园游记》,那就是一个没去过动物园的民工女儿写的动物园游记。她勇敢承认自己没去过,但也骄傲地告诉大家,动物园是她爸爸妈妈修建的。
 
关于为何对底层群众有如此深切的创作热情,秦川说,因为东莞是一个外来务工者集中的城市,他自己也是农民的孩子,也有亲人在城市务工,因此对这一群体的生活和遭遇感同身受。许多人都认为《动物园游记》这个小品感人,就是因为这个小品展现并讴歌了农民工的奉献精神。
 
《动物园游记》获得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这是小戏小品界的国内最高奖。在2009年第七届CCTV小品大赛中,《动物园游记》代表广东电视台参加本次大赛,CCTV3面向全国现场直播,这是广东省在本次大赛中唯一进入决赛的作品,也是东莞第一次有小品走上央视的小品大赛。
 
实际上,这就是艺术真实,它源于艺术家的内心和睿智的头脑,这里离不开艺术家真挚的情感态度和深刻的思想认识。就如秦川自己曾说的,“我是个用键盘写作的农民”。
 
 
 
东莞常平:基层文艺发展的样本
 
自从秦川来到东莞常平镇之后,这里的小戏小品事业犹如常平镇中心的高楼般拔地而起。
 
2006年5月,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常平挂牌成立了东莞(常平)小戏小品创作基地。此后,基地不仅创作了一大批作品,参加全国各类赛事,还经常举办培训班培养小戏小品编导演人才,并在各类文艺汇演中参加演出。自此,原本就有较好基础的常平小戏小品进入高速发展期。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基地自成立以来,获得了4次“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作为每两年一届的全国性常设奖项,十年中,也只缺了一次,这对于一个镇级文化单位,是难以想象的。
 
自成立以来,常平小戏小品基地举办了各种创作研讨会、表演培训班、小戏小品编导演培训班。这些培训班招收学员不局限在常平镇,而是面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授课老师也是小戏小品界的重量级人物,如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周光,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文启,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冯继唐,总政话剧团陈嘉陡,著名编剧宫凯波、毓钺、张华,以及《剧本》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李小青等。
 
常平镇为各位学员提供了众多的创作与表演机会,每年举办常平镇廉政小品晚会、常平镇儿童故事大赛等专题活动,参与常平商贸旅游文化节、工会“五一”文艺汇演等全镇性活动的演出,还应邀参加过东莞市春节联欢晚会、广东省农村基层廉政文艺调演、广东省庆祝国庆职工文艺调演等活动、中国文联“中国梦·百姓梦·我的梦”全国优秀原创作品全国巡演。
 
作为常平小戏小品基地的负责人,秦川说:“在常平,很多人喜欢学习小戏小品,尤其少儿表演培训班更是一位难求。招收人数是30人,结果每次都有几百人报名。”
 
在秦川的带领下,2014年,常平小戏小品基地被授予“中国戏剧家协会东莞(常平)全国小戏小品创作基地”。同时被广东省文化馆授予“广东省戏剧小品创作常平基地”及“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秦川本人获市文广新局颁发“东莞市文艺名家工作室——秦川小戏小品工作室”。
 
基地的作品创作,在主题上一向立足于主旋律,但艺术视角却新颖独特。秦川透露,廉政小品一直是小品基地的特色创作项目,诸如《局长家事》、《局长家事2》、《请客》、《背后的眼睛》等作品,主题鲜明,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常平的小戏小品堪称基层文艺发展的样本,引起了全国戏剧界的关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周光说:“从一个镇的角度看,常平小戏小品的创作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对于该成就背后的原因,周光同时还认为,根本原因还是政府重视,能够引进人才,引进人才就引进了作品,并且不断地创造条件支持专业人才的发挥才干。
 
东莞市文化馆原副馆长阮喜生也认为,政府重视和引进人才的重要作用。阮喜生说,常平镇有关负责人的不排外,对小戏小品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小品一般用普通话演,广东不少地方对普通话节目或多或少有些排斥,常平镇不但不排斥,还提供平台,所以小戏小品能够在常平繁荣起来。
 
 
 
 
敏感的心不认命
 
来自四川万源市的秦川,来东莞常平之前,原本在万源市文化馆担任编剧。
 
内心对文学创作及小品艺术的执著让秦川一直想到外面做一番事业,从2003年开始,从巴山腹地转至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东莞。回顾成长的经历和文学创作的历程,他忘不了早年求学时的清苦。
 
“从我的成长环境来看,我是最不可能与舞台结缘并且从事文化工作的人。”秦川笑道,小时候家里很苦,在初中以前从来没上过音乐课,从未看过一本课外书。
 
1985年父亲去世后,4年时间里他没有买过一件衣服,一个月的生活费是一元钱。学生时代的秦川每一天都面临着失学。然而由于他的成绩总是全校第一,家人便千辛万苦借钱供他继续读书。幼时的苦难,给了秦川一颗敏感的心和不认命的性格,“童年的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如何与文学结缘?他想起初中时的一段往事。当年的语文老师要秦川写一首以山上桃花为题的抒情诗,他的诗作受到老师的赞扬,自此他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轻时的自卑,苦闷和抱负,都是通过写诗歌的方式来发泄。也正因此,后来在师范读书时当了学校文学社的主编,在当时的不少中学生刊物发表了逾百首诗歌。
 
1992年,秦川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到了四川一所偏僻乡村学校任教。那是一所教室没有窗户,不通水电和公路的偏远学校。学校艰苦的环境让秦川感到失意,也让他能够专心地在山村中进行写作。1995年,秦川考上了四川教育学院,进修结束后回原乡担任初中教师。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秦川听说四川达州市要开一个剧本创作会议,便拿着已经发表作品找到市文教局,却意外地遇到了伯乐,作品受到认可。秦川为参加这次会议而创作的《山村分来女教师》等两个剧本也在这次创作会议上获得好评。他当时没有想到,这部乡村学校题材的剧本《山村分来女教师》后来获得四川省第十届戏剧小品比赛第一名,并于2000年获得“曹禺戏剧奖”三等奖。现在想想,连他自己也还是惊讶:“我创作的第一部小品作品,就获得了这么高的奖项,你说这个鼓励有多大?”
 
《山村分来女教师》可谓一开始就展示出秦川作为编剧的天赋和所秉有的独特视角,故事讲的是偏远的山村,没有人愿意前去任教,全校基本上是男教师。突然有一天,获知要分来一位年青女教师,于是几个男教师争着要去迎接……三位教师跃然纸上,戏剧情节活跃有趣。同时,在含泪的笑声中,讴歌了山里教师的默默奉献与坚守。
 
 
秦川编剧的小品《杀年猪》张生福摄
 
 
 
 
作品中看到“幽灵”
 
秦川的文学创作也不仅限于小戏小品。目前,秦川已经出版的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血战大巴山》、《一个战士的回忆》,长篇小说《春殇黑水河》和一部名为《站在山顶的男孩》的诗歌散文集。
 
“如果别人用同种角度写过同样的内容,你还去写有什么意义?”他总是告诫自己“要像预防非典一样预防雷同和复制这个艺术传染病”,努力让他的作品能有与众不同的角度。在大学学历史的秦川,也喜欢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历史观,并听取旁人意见后反复地进行修改。
 
秦川说,他写的剧本都是小品,目前还没有去尝试写大戏。他坦言,在生活中他将姿态放低,因为他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他满意的作品还没有创作出来。秦川没有因为自己在编剧和小说领域的造诣而得意,他认为一个作家的能量很小,不但在生活中小,甚至在作品中力量也很小,很多时候他感到作品的发展是由故事中的人物决定而不是由作家决定。
 
在创作方面,他还有一个关于幽灵的比喻: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动物,艺术工作者应该像巫婆一样,看到阴阳两界。“我认为优秀的作家把人带入自己的作品情境中,让人看到人类内心深处的幽灵”。秦川说的幽灵,是指作家要透过普通的、表象的、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发掘和提炼出独特的、深层的、个性化的人物故事展示给读者。
 
秦川有时会半夜起床写作到天亮。如果你问他这是不是他的习惯,他会如此反驳说,“但凡一个正常的人,他应该有一个正常的作息”。
 
 
 
受父亲的影响,秦川的女儿也热爱上了戏剧。她在小学时就与业余演员同台表演过小品《小花》
 
 
 
成绩属于过去,艺术的道路没有止境。秦川将继续保持着自己的“低姿态”,满怀热忱地坚持他的创作之路。只是他不会偏离自己热爱的小品艺术,也没有忘记小品创作所应坚持的基本准则,这个准则已经挂在了他的办公室里,那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文启赠送给他的书法字画作品——“小中见大”。
 
   记者毕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