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曲艺戏剧 > 名家新秀 > 正文
专访豫剧大师马金凤:一辈子难离舞台
2012-05-25 10:20:00 发表 | 来源:京华时报


上图:马金凤老师在教授豫剧班学生。

 

下图:马金凤在教学生《穆桂英挂帅》。
 

  上周,由中国戏曲学院首届豫剧表演班演出的豫剧《穆桂英挂帅》亮相长安大戏院,而教授这出戏的正是已经90岁高龄的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她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一辈子也离不开舞台,现在登台少了,平时爱穿大红的衣服,就是希望生活中能跟舞台上的感觉近一点,这样上台的时候才觉得不别扭。问及日常爱好,马老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平常喜欢打电脑,没事玩玩空当接龙,能锻炼记忆。”

  田间地头也是舞台

  在中国戏曲学院首届豫剧班中,马老师带了6个旦角学生学习《穆桂英挂帅》,其他的学生也常来蹭课。给学生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马老师从来不会发脾气,上课操着河南口音特别生动幽默,而且没有门户之见,更多的是鼓励学生们根据自身特点学戏。

  对于当晚演出《穆桂英挂帅》,马金凤对学生们赞赏有加,“好得很,这出戏重唱功,她们年轻,嗓子都好。”对于这几个学生,马老师说不会要求他们完全按自己的来,“她们只要真心喜欢豫剧,谁来学戏我就教谁。原来在乡下演出,也有农村的小姑娘喜欢搞文艺,有的就会唱《穆桂英挂帅》,一般是她喜欢哪一段我就教她。”

  问及从艺80多年演出过多少场戏了,马老师说自己数不清了,从七八岁就开始演出了。建国初期有时候一天能演三场,后来洛阳豫剧团每次出去演出,她都落不下。有人大概统计了一下,有两万多场。马老师说,她特别喜欢跟着剧团下乡,在田间地头演出,这样离观众更近。记者问演了一辈子戏累不累。马老师说:“不累,演员嘛,就该给人民群众演戏,观众愿意看,我心里就高兴。”
 

  穿红衣服离舞台近

  在采访马金凤老师的这两天中,记者发现马老师很爱穿鲜艳的大红衣服。问及其中缘由,马老师说:“我这辈子也离不开舞台,现在登台演出的机会不如从前多了。平常穿大红衣服,不光是让人注意,就希望在生活中也能跟舞台上的感觉近一点,这样上台时才不别扭。”

  聊到兴趣爱好,马老师笑言:“我喜欢打电脑,没事玩玩空当接龙,能锻炼记忆。”刚说完,她就小声问记者:“我说这个是不是不太好,有点不务正业啊。”记者说现在很多艺术家都玩电脑,才打消了她的顾虑。她接着说:“我不吸烟、不喝酒,也不会打麻将。我平常看人家打电脑,我就跟着学,唱戏可以锻炼脑子,打电脑对于锻炼脑子也有好处。打电脑锻炼记忆力,对于舞台表演有好处,反过来舞台表演也可以放在电脑上,可以反复看、研究,这样对我们的艺术也有好处。”
 

  与梅兰芳的师徒情

  因为这出《穆桂英挂帅》,马金凤还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结下不解之缘。马金凤说:“当年我们去上海演出时,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已誉满全国,他不但亲自组织专家为这出戏把脉,而且还放下身段向我请教问题,‘梅先生喜欢《穆桂英挂帅》,我拜他为师了,他倒反过来跟我学戏。后来我和他儿子梅葆玖还同台演出了这个戏’。”

  马金凤表示,这出戏其实原来不是自己的代表作,豫剧里很多名家都演过,原名叫《老东征》,正是由于1953年梅兰芳先生在上海的悉心帮助,才使这出《穆桂英挂帅》有了质的提高。她说:“梅兰芳当时都60岁了,对这个戏还是一板一眼抠,化妆、服装更加讲究。比如他说,在《接印》一场中,穆桂英已退休不是元帅了,她这个服装应该有一些变化的,但考虑到她是带职还乡,不是辞职还乡,所以衣服下面还得有海水。”
 


 

  大师印象

  学生吴素真:

  她的“眼神”特难学

  当晚演出的《穆桂英挂帅》中,在最后一场中扮演穆桂英的吴素真是中国戏曲学院首届豫剧班年龄最大的几个学生之一。她说:“我们班里年龄差距比较大,我35了,在班里排第二,还有郭大姐、刘三姐,最小的20岁左右。大家在一块就像个家庭,我们年龄大的在生活上会多照顾他们。反过来,从这些年轻的同学身上也能让我感受到活力。”

  吴素真在河南豫剧二团已经在不少戏中担任主演,在当地小有名气。问及为何还要上学,她说:“上大学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当时从团里出来也下了很大的决心。通过这三年的学戏,让我的表演更规范,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把握,而且戏曲艺术也有了新的认识。”

  聊到跟马老学戏的经历,吴素真表示,原来《挂帅》这个戏她也演过,但是跟着马老师重新学了一遍,觉得自己实在太无知了。她说:“我觉得最难学的是马老师的眼神,比如在最后一场戏中训子的眼神就特别难。马老师跟我说,穆桂英要斩了自己的儿子,心里是很犹豫的,其实不想斩杨文广,只是想让他知道军令如山,大战面前不能骄傲。”

  徒弟刘冰:

  为合影等了四十分钟

  刘冰是马金凤老师唯一的男旦徒弟,现在中国戏曲学院曲剧班学习。他与马老师相识于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微博)》的节目现场,“我当时不知天高地厚的登台唱了一段《挂帅》,后来马老师就让女儿告诉我,说我条件挺好,但是发声不对,以后可以跟她学戏。”

  刘冰称能成为马老师正式拜师的徒弟很幸运,而且现在想想还觉得是“妄想”。在正式拜师之前,马老师也有意无意地考验他。他说:“有一次马老师演出完,就我们两个人在,我壮着胆子跟她说想拜师。她笑着说,时候还不到,年龄太小,其实我知道是在考验我。”

  在那之后,刘冰只要有时间就跟着马老师去外地演出,很多次都被马老师的所作所为感动。他说:“马老师每次演出完,都会不厌其烦地跟观众合影,还都得说谢谢。有一次在奥运村附近演出完,有位农民工想跟她合影,然后说是回去借相机。马老师在那里等了半个小时,那人还没来,大家都劝她回去吧,但她还是在那里等着,又过了十分钟,那人还真来了。马老师还招呼旁边的一位环卫工人一起合影,一点艺术家的架子也没有。

  首届豫剧班简介

  2009年,中国戏曲学院首次设立全日制豫剧本科班,现在还招收有曲剧班、越剧班等。这种“多剧种”教学模式是为了促进除了京剧、昆曲以外其他地方戏的传承发展,豫剧班共有24名学生,包括表演类和演奏类。

  据中国戏曲学院周龙副院长介绍,这个班开设初期顶着很大压力,因为这些学生都是免费来学习的,也有不少质疑声。他说:“在大三期间,就到长安大戏院汇报演出的班级很少,更别说是豫剧,但是这帮孩子很争气,当晚的表演让我们这些老师感觉辛苦没白费,马金凤老师的心血也没白费。”据周龙透露,在明年正式毕业的时候,预计将会进行河南、北京两地的大型巡演,促进这些孩子的就业工作。

  本报记者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