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流行音乐 > 流行音乐人 > 正文
《环球时报》专访 | 陈曦、董冬冬:好音乐一定先“入耳”再“入心”
2021-08-24 17:35:14 发表 | 来源:环球时报

在影视艺术中,音乐可谓是影视作品的灵魂,具有感染力和深度的音乐不仅可以使剧情更丰满、更有说服力,也能让观众投入更多情绪到作品中,两者互为推动。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注意到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大批优秀的影视音乐人开始出现,随着《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次就好》《咖喱咖喱》《终于等到你》《一秒钟》等作品的走红,大家看到了陈曦、董冬冬这对“金牌搭档”,近日陈曦、董冬冬接受《环球时报》专访,他们告诉记者,“影视音乐不同于专辑偏向个人表达,而是需要多方的沟通配合,在明确主题后对剧情、人物进行分析,在大量探讨后创作出最合适的音乐。

 

 

 

陈曦、董冬冬接受本报专访

 

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角色?

 

董冬冬:音乐是很抽象的,但是它跟影视配合以后会变的具象,如果你关掉电影的音乐声音,就会发现片中的剧情无法直观地感染到你,所以我一直觉得音乐在影视中的魔力很大。

 

陈曦我认为出现在影视作品里面的歌曲、配乐、或者音效,它们都是参与表达的主体,和编剧、导演、摄影的功能一样重要。

 


“金牌搭档”陈曦(左)和董冬冬(右)

 

配乐、OST等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董冬冬:举个例子,之前做《夏洛特烦恼》的音乐,除了全片配乐和歌曲,我们也选取了很多的老歌,因为《夏洛特烦恼》是有怀旧情节的,有的部分需要把80年代、90年代的感觉拍出来,这时候就可能需要一首歌就把你拉回过去,影视歌曲在此时就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剧情的发展不可能完全通过对白来帮观众讲解,一首合适的歌曲能代替对白说出男女主人公的心声;但是影视配乐更重要,各种情绪的配乐可以渲染气氛,带动影片的情绪。但关掉这些声音影片就会有一部分缺失,在关键的剧情点没有推动力就有食之无味的感觉。

 

《夏洛特烦恼》剧照

 

陈曦:除了营造氛围、推动剧情的发展之外,还有一部分可能是为了强调编剧想要表达的内容或者重申某种情感的表达

 

剧中人物演唱OST效果会更好吗?

 

董冬冬:还是要看戏,更多会找专业的歌手,毕竟歌手的表达从情感到专业度都更完美,但有的时候也会找演员本人演唱,她们唱的是角色本身,观众会听得很舒服,很容易代入,比如《欢乐颂2》,我们跟导演去探讨的时候就希望这几个女孩都有她们的个人主题曲,这也不止是一首歌,更是一种情感、性格的表达。为了给她们量身打造歌曲,我们在拍摄时会跟她们见面,了解她们的声线、每一个人物不同的特点,然后再去写这首歌就会特别有思路。

 

《欢乐颂2》主题曲

 

陈曦:我觉得更明确的回答应该是“合适”—— 要让合适的人来唱合适的歌曲。其实每首歌出来以后,我们听到它的时候心里就会自动对位一个合适的声音,或者是一种合适演唱的状态,也要有对这个剧情、人物的理解,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无论剧中演员还是专业歌手,只要唱得好、能传达出歌曲的情感内容,我觉得都是合适的。

 

创作前的准备工作?

 

陈曦:首先跟主创的团队沟通,从剧本,到拍摄方向、周期等等,也会跟导演及其他主创团队去交流他们在创作初期对于故事、人物的想法,在充分地了解之后再去进行音乐创作。

 

董冬冬:如果是特殊题材的影视作品需要独特的音乐风格,我也会去采采风,像创作《无人区》配乐的时候,我就要去到大漠感受孤独与荒芜,也会去少数民族的拍摄地走一走看是否能在配乐中结合当地民间音乐。

 

《无人区》剧照

 

做影视音乐和专辑的不同?

 

陈曦:专辑音乐更多是从个人出发,我要先确定自己想要传达给听众的内容,然后请大家来跟我合作;但影视音乐更像是“命题作文”,针对不同的剧情主题进行创作,同时也要考虑其他主创的意见,包括适配度等等。

 

作词人陈曦

 

创作过程中的难点?

 

董冬冬:对于影视配乐来说,其实每一次都是在翻越高山的,因为不想重复自己,既然接了新作品,肯定里面是有自己表达的东西在,当然同时也要配合导演的建议,所以每一部作品我们都会尽可能地找到一些特别的旋律或乐器,争取实现新想法,因此每次合作也需要大量的沟通。

 

音乐制作人董冬冬

 

偏好的配器使用?

 

董冬冬:我的配器里用人声哼鸣相对多些,也特别喜欢手碟这个乐器,敲击起来有水声潺潺的感觉。

 

陈曦:形式上没有太特别的,我一般写歌会用自己熟练的乐器去找灵感,还是要看最终想要的效果,因为最后乐器都是为情绪说话、为当时的场景说话。

 

希望作品引发听众怎样的思考?

 

陈曦:之前我作为作词人是单方面表达文字的部分,更希望大家听到歌曲后从歌词里面或多或少得到一些想法,或者有探讨互动。但是现在我也参与到作曲方面,表达的东西相对更丰富,会更多考虑到整体音乐性和文学性的搭配,这时候更希望能和听众或观众形成共识,让他们共情

 

如何看待词和曲的关系?

 

董冬冬:对我来说词占60%左右,因为在华语乐坛我们一定听的是词,而且汉语表达情绪是全世界最细腻的,别的国家语言可能会简单些,但是我们字词的小变化都能传达不一样的意思,非常丰富。词能直观地传递内容,当然旋律一定不能难听。能引起共鸣的词才会让听众有再听的欲望,同时也能想起词曲营造出来的气氛,所以我一直觉得词很重要。

 

陈曦:词曲都很重要如果歌词没有合适的曲子去承载,那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文学形式了,可能变成诗或者文章,就不是歌词了,所以好的曲同样很重要,文字有指向性,更容易阅读,能带给大家直观的感受。旋律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但是歌词的表达在何时需要强化、转折是通过旋律来阐释的,一首曲子能在不重复过往作品的同时做到动人、入耳,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为什么影视音乐日渐“出圈”受到大家关注?

 

董冬冬:我觉得小时候“出圈”的影视音乐更多,那时候娱乐很少,基本就是看电视,一个电视剧只要不是太难听基本都能回忆起来,但现在剧量太大,歌也多,关注一分散每年“出圈”的比例就会变少,再加上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就算“出圈”了可能过几年观众也会渐渐没有记忆了,不像小时候的歌可以记个几十年。

 

陈曦:影视音乐还是有很多人关注的,其实以前每一年都有经典的歌曲从影视剧音乐中来,现在看起来好像大家对它的关注多了,但其实优质的作品总结出来也只有那几个,好的东西还是很难得,需要平衡各方面,也需要一个展示的机会。我觉得这种“出圈”并不是现在更多了,只不过现在的传播的手段、听歌媒介越来越多了,大家把这个话题拿出来说,去研究分析而已。

 

中国音乐市场环境近年有什么变化?

 

董冬冬:现在国家的版权保护越来越好了,原来只有写新歌有收入,现在别人去翻唱,或者别的节目去重新演绎你的歌都会有收入,这就会鼓励音乐人去创作精品,而不是根据和弦套路去机械性地产出。

 

陈曦:版权的日渐完善也能从侧面看出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国外没有这么多人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他们已经经过了这个阶段,我们现在正在经历这个过程。版权的保护从模糊到现在一点点建立,这个过程是意识的复苏,这种正向的发展也会在日后形成健康的产业循环。

 

国内外影视音乐有什么区别?

 

陈曦:中西方文化背景决定了审美和表达的不同,我们讲故事的方式一定是不一样的,落实到音乐上来看西方的影视音乐制作更偏向工业化体系,比如《哈利波特》《大白鲨》的配乐听起来只是渲染气氛,但是它也在反映人性,因为西方配乐的创作技术上有一部分像数理化公式一样缜密,有自己的一套模式,而中国影视作品的情感表达比较含蓄,它不是那么结构化,呈现形态反而也更多样,可以是立体化的交响乐,也可以是婉转动人的民乐,它可能更从中国人的听觉感受出发,更秀气含蓄。

 

董冬冬:说的通俗一点,不管是《哈利波特》还是《侏罗纪公园》,它们本身剧情一定是足够好看的,像欧美国家包括我们自己学的影视配乐大多是从主调音乐开始的,它们的旋律性特别强,几个音符一直在重复,首先剧情能抓住你,其次音乐的重复性很高,这样给观众的印象就会很深刻。比如《水浒传》里赵季平老师写的每个音乐都会很“抓”你,不管是OST还是BGM,因为它的重复性很多,旋律也足够突出,并不是说只有欧美国家有优秀的影视音乐,我们中国也有很多被人记住的作品。

 

为什么部分歌曲艺术性不强却很流行?

 

陈曦:我觉得好的歌曲就是两者都要兼顾,我相信每一个创作者都是想在这两者之间取平衡,至于音乐的专业性、艺术性如何定义其实也是很主观的事情,音乐首先要“入耳”,有可听性,至于创作者在过程中用了多少心思,在既保持音乐艺术性的同时又兼顾了大众口味的流行性,这其中花了多少心思我们是可以从作品里听到的

 

董冬冬:任何艺术都分专业性和非专业性,如果只针对专业性的人,这个思路其实是一种闭塞的心态,尤其音乐是给这么多人以感官刺激的艺术,也许有些人的作品确实不够优秀,也许有些人没受过专业训练,但他已经用所有的心血去创作一首歌了,你不能说他的表达就不是最真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所以我觉得音乐不分好坏,是否专业应交给专家去评判可能所有艺术都想在精进的时候做到兼具通俗性和艺术性,这也是我们一直在不断往前走的动力

 

“金牌搭档”陈曦(左)和董冬冬(右)

 

目前筹备的作品?

 

董冬冬:目前正在做张艺谋导演的《狙击手》的电影配乐和作曲,年底还有一个贺岁片叫《超能一家人》。之前跟张艺谋导演合作过《一秒钟》的歌曲部分,这次是全片配乐和歌曲,也是导演对我们的信任,每一次做不同的题材都有新挑战。

 

陈曦:我们在筹备自己的作品音乐会,也想要做一些新的东西,可能是个人专辑,或者是跟别人合作,这些都有可能。

 

采访 撰稿 | 孙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