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论文 > 正文
魏蔚:阮咸专业发展与国内普及现状
2022-12-09 11:10:29 发表 | 来源:艺术教育

【内容摘要】近10年来,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众多阮咸乐队与教学基地,在部分地区,阮已成为中小学进行文艺特长培养的载体和“民乐进课堂”活动的实践项目。随着普及面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有了更深层次、更具专业性的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些需求,是阮推广活动突破瓶颈,得以持续、快速而健康进行的关键所在。文章对阮专业自设立以来的发展做简要介绍,并对全国阮普及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在此基础上对阮咸普及推广的前景及模式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阮咸 专业发展 普及推广

 

近年来,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兴趣持续增长,民乐热就是其在音乐领域的体现,而阮则是民乐中极为突出的种类。阮咸类乐器在两汉时期开始出现在文献记载中,是一件文人乐器,在“永嘉之乱”后日渐式微,于唐代复兴,宋之后逐渐退化,演变出众多形式。20世纪20年代,大同乐会复现了一把宋代阮咸。50年代,因民族管弦乐队建设需要,阮咸被改良发展。民族乐器改革家张子锐、演奏家王仲丙等专家学者对照月琴、秦琴、双清等古代阮衍生类乐器制出了当代的小阮、中阮,并创造出大阮、低音阮,演奏效果良好,同时尝试了多阮同奏的形式。

  • 一、当代阮咸专业的发展

1978年,中国音乐学院(此时尚未与中央音乐学院分院)、沈阳音乐学院设立阮专业,这种中国最古老的抱弹类有品乐器反而成为了最年轻的国乐器乐专业。阮专业的设立初衷是出于对乐团需求的考虑,同时也为其自身发展以及历史追溯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支撑。随着专业阮咸演奏群体的扩大,阮咸专业建设逐渐走上快轨。从1978年直至90年代初,继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之后,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相继开设阮专业课,但是多数院校常年招收不到学生。这10年间,阮专业群体规模发展极为缓慢。

90年代后,随着第一批专业演奏者的成长,阮咸在作品、教材、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院校招生步入正轨,从事阮专业的群体规模开始稳定增长,从几十人增长到数百人。2000年后阮的普及进入井喷期。2016年,浙江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相继开设阮咸专业。至此,全国11所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全部开设了阮专业。

阮咸自50年代以阮族乐器的形式出现伊始,其重奏形式不断被尝试,当时在中央广播民乐团内开展过群阮演奏的活动,60年代随着多位演奏者陆续调离,这一形式没有得到完善和进一步发展。80年代中国音乐学院独立后,阮咸重奏形式进入了正规、持续的专业探索发展期。1981年,庞玉璋在该校组织阮咸重奏排演,并为此专门改编了作品;1985年,“五朵金花”将阮的重奏形式于中国香港国际音乐节期间搬上世界舞台;1988年,宁勇在50年代阮咸乐器改革的成果上推出新系列阮族乐器;1999年,拥有10余年阮咸重奏教学实践积累、人员积累、经验技术积累的中国阮咸乐团成立。该团将阮咸重奏的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推向了新高度,200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王府音乐厅的大型公演受到国乐人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肯定。从此,阮咸重奏作为阮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快速推广开来,各器乐大赛先后增设阮族奖项,各大音乐学院相继成立阮咸乐团,阮族乐器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 二、阮咸专业普及现状

2000年后,阮咸乐团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03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正式成立阮专业委员会,阮咸拥有了首个面向全国的专业交流和普及推广平台,并借此开展了多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展演、比赛、大师课、夏令营等活动,阮咸普及推广随之进入爆发期。然而,其地域分布并不平衡,目前包括知名演奏者、师资、组织、平台等阮咸专业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北京(因各大乐团和院校集中)。此外,全国各地阮普及发展较为突出的地区分别是广州、青岛以及湖南、浙江等地(按时间顺序)。

1994年,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成立“广州小龙人阮族乐队”,创建人宁勇、方锦龙、孔月英。该团队的建立,开启了广东地区中小学校乃至大专院校阮族艺术事业的普及与发展。此后,广州先后建立10余支阮咸团,其中大多建立在中小学,不少乐团已成为当地教育局指定的重点项目和学校品牌。

青岛地区共9支阮族乐团,其中建立最早、最为突出的是青岛市少年宫阮乐班,建于1996年,组建人朱体惠。通过20多年的普及推介,目前青岛坚持学习阮乐的青少年有千余人,阮成为青岛普及民族乐器的主流乐器。青岛地区阮咸乐团的建设主要依托中小学及当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湖南地区最早建立、最为突出的团队是长沙市汀乐阮咸乐团,于2004年成立,创建人喻莹。目前,湖南省共有8支阮族队伍。通过十几年的普及推介,坚持学习阮乐的青少年600余人,阮成为湖南省普及民族乐器的主流乐器。

浙江地区最早的阮族乐团是2007年成立的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阮族乐团,创建人祝杭红。目前,浙江地区有5所艺术类高校开设了阮专业课程,近20所中小学开设了阮专业社团课程,培养了近千名学生。该地区目前拥有至少14个阮族乐团,分布在杭州、义乌、宁波、温州等地,都是依托中小学和当地少年宫进行建设的,其中杭州、义乌两地发展成果最为显著。

北京市最早建立阮咸乐团的学校是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该校于2013年成立杜丽丽阮咸乐团,创建人张秋敏、马兰花、田柠柠。2012年,北京市教委提倡器乐进课堂。2013年,该校将阮引入音乐课堂教学中,作为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经过半年探索,学校成立阮咸乐团,特聘马兰花担任常任指挥,中国音乐学院阮专业学生任指导教师。学校共有300多名学生学习阮,占总人数1/3,是北京市中小学阮普及率最高的学校。目前,该校乐团已形成A、B、C三个阮咸乐团的系统化梯队,成为我国中小学的特色教育精品乐团。该乐团得到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支持与指导,并委约作曲家创作阮咸重奏新作品。在此模式的带动下,目前北京有越来越多的小学建立起阮咸乐团,学习阮乐的青少年近万人。

上述各地发展具有以下共同点:第一,由一位或几位先行者成功建立阮咸乐团,形成带动辐射效应。第二,得到权威机构和专业院校的长期支持。第三,依托中小学和当地文教组织等体制内机构进行自身建设。第四,各地均取得了实质成果,并向各大专业音乐学院输送了大量阮专业演奏人才。

  • 三、阮咸普及发展的驱动力

分析阮咸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的向社会推广,与以下因素息息相关:第一,自身专业建设(尤其是阮咸重奏形式的成熟)。第二,教育体制支持。第三,社会对美育价值认知的提升以及文化自信。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一方面,阮咸在演奏技法、教材、作品、演奏形式上逐渐发展出自身特色和标准,最终从一件以乐队伴奏为主的乐器发展为成熟的独立乐器。同时,阮咸在国乐乐团中的价值和艺术效果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目前在正规国乐乐团中,阮已成为编制数量最多的抱弹类乐器。另一方面,阮咸重奏形式的成熟为创建大型阮咸乐团提供了专业支撑。从普及角度看,大规模阮咸乐团编制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边际成本,同时也具有更强的现场艺术震撼力与感染力,适合大规模群体演奏是阮咸特有的优势。

在我国,教育体制的扶持对艺术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首先,阮咸自50年代被复现,但直到1978年在国乐最高学府正式设立专业后才有了稳定而持续的发展支撑。首批阮专业演奏者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与沈阳音乐学院,其对阮咸的演奏技法、形式、作品、教材的完善和发展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与老一辈阮咸演奏者、教育者共同完成了该专业发展的前期积累。目前,在我国11所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中,阮已成为扩招比例最高、人数增长最迅速的国乐专业。其次,高校高水平艺术团政策的实施,为出众的非职业阮咸演奏者提供了高考补偿性降分政策。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在内的近50所高校均招收阮咸艺术特长生,降分幅度有20分、50分,直至降至所在地录取一本线等档次。这一政策使阮专业得以拥有大批高素质非专职演奏群体,对专业的生态建设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在内的广大师范院校也陆续开设了阮咸演奏及教育专业。目前,全国设有阮咸专业的非艺术类本科院校已达60余所,使该专业具备了较强的社会号召力。最后,推行素质教育以及强化美育等政策,为阮咸等国乐器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促使青少年有更多机会了解国乐,并有时间保障学习国乐。

当前,中国社会对文化及文化建设的需求日渐提升。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中就包含着社会对文化需求的迫切性。当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自然会在更高的需求层面实现自我关照,文化艺术成为人们的必需品。美育培养了个体的和谐,能够带来社会和谐。在这一点上,音乐因其即时性与直接性,在众多艺术形式中最为突出。同时,随着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攀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成为众多文化需求的重中之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艺术不再被视为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修养和生活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职业目标受众群体进入阮咸演奏学习的成本预期门槛。此外,阮咸乐器制作成本较低、入门难度较小,更适合作为非职业目标受众群体学习、体验中国器乐的载体。

  • 四、受众群体调研及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阮咸普及的路径和受众需求,笔者对北京、浙江地区388名阮乐学习者就年龄构成、个人背景、入门原因、首次接触阮的渠道、学阮的目的、遇到的困难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①。此次调研对象包括家长、学生、阮咸教师。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目前阮咸普及受众的主要群体是1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占受众总数的89%。而在余下的人群中,高中生群体占10%左右。国内阮咸普及主要依靠中小学开设阮咸课程或组建阮咸乐团的模式。调查显示,将近70%的受众通过其所在学校,直接或间接地开始接触阮咸。其次是熟人传播渠道,占比20%左右。学校决定筹建阮咸乐团主要是从性价比角度考虑,首先,阮咸乐器成本较低;其次,同等规模的乐团,阮咸乐团的师资数量配比较之国乐乐团低至少5倍以上;再次,阮咸入门难度相对较小,学生短期内获得感强;最后,阮咸乐团展现的作品很多元,同时又具有强烈的中国器乐特征,适合大规模合奏,对于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创建自身文化品牌、推行传统文化都是一种理想的载体。以上是阮咸普及事业十几年来得以高速发展的原因。与此同时,学校成为新增受众群体接触阮咸、了解阮咸的主要平台。

阮咸乐团的高性价比,是学校推广阮咸的主要考量。而作为学员个体,他们不仅是受众主体和收获者,也是成本的最终承担者,尤其是时间成本,随着学员年龄增长、高考应试压力增大,时间成本最终会使大部分不以专业或考学为目标的受众群体暂时放弃阮咸学习。选择从事阮咸专业或以阮咸艺术特长助力考取名校的学员,则会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这是一个受众分化的过程。调研结果显示:在入门原因一问中,超过80%的家长是出于“培养孩子音乐素养”和“掌握一门特长”的考虑。这是一种没有明确目标和成熟规划的表述,但的确是绝大多数受众都要经历的尝试期。有17%的家长在孩子开始学习阮咸之前就有很明确的目标,主要是看好阮专业的发展前景,决定以此为专业,或是希望以阮咸演奏艺术特长取得名校高考加分的资质。

在对80%并无明确目标和成熟规划的家长进行跟踪调查中发现,12%的家长会在一年的尝试后产生明确的目标,例如取得高考加分资质或考取知名音乐学府。而做出这种选择的家庭,其家庭人均收入基本在6000元以上。阮咸普及教育可以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专业教育基本是以一对一的教学进行,且需要高端师资。因此,在普及教学和专业教育之间,存在较大成本差。不可否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经济基础是阮咸普及过程中在群体分化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指数之一。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阮咸普及是以中小学设立阮咸乐团为抓手,以在乐团的建设培训过程中细分受众群体的模式展开的。这个细分过程有两个关键节点:一是学阮半年至一年期间。从接触阮咸开始到半年后,学员已经具备最基础的演奏能力,最初的新鲜感与兴奋感基本消退,开始进入专业训练中相对枯燥的瓶颈期与技术积累期。这一时期会产生一个“退出高峰”,原因多是学员无法坚持而家长妥协。经过此次筛选留下的受众群体则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在后期普遍都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成果。根据调研,在教学因素变动不大的前提下,退出率最高的(学校)为50%左右,退出率最低的(学校)不到10%。可见,学校对乐团的组织、管理,包括与家长的沟通对受众学员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第二个关键节点是临近毕业时期,这一阶段绝大多数学员会将精力集中在文化课学习上。进入初中坚持阮演奏专业学习的学生,基本上对自己的升学和发展有较为成熟的考虑。进入高中后仍坚持阮演奏专业学习的学生,基本上会加大专业投入,因为他们的目标已非常明确——考取高等音乐学院或获得高考加分资质。

  • 五、阮咸普及推广的思考

对任何一门传统艺术形式而言,普及推广都是其专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之一。相较于科学,文化艺术的价值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其社会接受度和影响力上。阮咸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受众群体系,包括了解阮、喜欢阮的群体,阮的专职从业者(演奏、教育、创作、社会活动),出众的阮咸人。这些群体从多到精,呈金字塔结构,为阮的发展提供系统性的多维度支撑,以了解阮的群体作为坚实的地基,逐渐孕育出越来越多喜欢阮的群体,从而扩展阮专业从社会各层面汲取养料的渠道。资源的多元化和充沛能够有效提升阮咸专业的发展格局,使专业与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有助于产生更多、更高端、更有意义的成果。普及推广是在当今时代为一个专业的发展搭建生态支撑的必要手段。阮普及推广的规模及形式,决定了该专业与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也决定了其从中汲取资源与养料的能力和潜力。因此,“如何为现有受众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及“如何促进普及模式与受众群体的多元化发展,构建理想的专业生态”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阮咸工作者要对普及推广的价值有完整的认识。调研发现,现行普及模式下,对停留在浅层面(不涉及一对一教学)群体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这一群体虽多数最终不会进入专业领域,为教育者带来的各项收益也相对较低,但该群体是阮咸普及的最基础受众,其背后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其对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态所起到的建设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同时,这一群体数量庞大,教学模式一旦科学化、规范化,就可以大大降低单位教学成本,借助市场机制突破阮咸普及的瓶颈。针对这一群体的阮咸教学要注重拓展性与多元性。因为其学习阮咸的目的不是从事专业,而是以阮咸艺术广角为载体对音乐、文化、修养、审美等更高层面进行追求。因此,这部分教学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基础乐理、国学、心理建设等内容相结合,以(乐)器载道,将阮咸低成本、低准入门槛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美育领域收获更多受众。

阮咸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在乐器形制、教材、作品、艺术标准等方面还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乐器形制和教材。比如,习阮的学龄前儿童处于发育阶段,体型偏小,难以正确持琴,会直接影响练琴的规范性。因此在普及教学时,一般是让学龄前儿童从琴体较小的高音阮学起,再过渡到学习中阮的流程。经常可以看到身材娇小或者年龄偏小的儿童演奏高音阮、小阮,年龄大一些的儿童演奏中阮,身材高大的儿童演奏大阮和低音阮。然而在实际的演奏中,一些较难的旋律性演奏和十六分音符演奏都是由高声部承担的,技术难度相对于低声部高很多,这是幼龄儿童难以做到的。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参照小提琴的不同规格,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发育特点,为他们定制尺寸合适的阮,从而降低儿童接触各类阮族乐器的年龄线,同时让儿童阮咸乐团的声部分配摆脱年龄与身体条件的限制。在教材方面,目前针对低龄儿童普及教学的教材较为欠缺。在信息呈现方式上具有趣味性,并与低龄普及群体的学习曲线契合度高的专业教材并未出现。这部分短板一旦补齐,必将会为阮咸普及的拓展提供关键助力。

怎样引导受众群体对器乐学习的价值形成正确理解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对家长来说。调研结果显示,在接触一段时间的阮咸学习后,将目标设为“高考加分”的家长增长比例明显大于包括“从事专业”在内的其他选项。这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专业有专业的规律,艺术有艺术规律,功利性过强、太过现实的学习动机与个体艺术造诣发展的内在逻辑是有一定冲突的。名校高考加分机制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改良政策,而且近几年各高校对高水平艺术团的招收越来越规范、严谨、公平。这是一条新的获取名校升学助力的渠道,但大多数家长对这条渠道的了解不够充分,没有对成本、竞争程度和风险等重要信息进行较为全面和准确的掌握。从大多数高校高水平艺术团加分幅度(加20分的名额和政策居多)来看,这项政策更像是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应试教育下仍坚持多元化发展的一种补偿,而绝非是号召考生进行考前“艺术突击”。高校高水平艺术团招生的竞争激烈程度并不比高考低,对专业的要求远高于一般的非专业水平。考生对专业的投入需要长期积累和大量应试准备,真正适合这条道路的受众群体规模并不比考取音乐学院的专业群体规模大。学习艺术有利于个体建立更全面的认知结构以及提高综合能力,但必将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没有考虑全面的情况下,太过功利性地将艺术学习作为高考加分的突击战术,很容易使学生陷入两难顾全的尴尬境地。对于能够正确认识这一政策并愿意进行长期投入的受众群体,应该提供具有较强个体针对性的教学服务,如早期的自我评估、目标院校设定、专业学习规划、相关政策咨询等。总之,艺术的真正价值多是隐性的。但在其普及推广过程中,尤其是有市场机制参与的时候,功利性较强的内容往往因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而被放大甚至扭曲。因此,做好平衡、坚持正确的艺术观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专业的健康发展。

在阮咸普及的推进过程中,应给予对专业发展具有前瞻性意义的受众群体更多关注。目前,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阮咸作为音乐启蒙、艺术教育的载体,从而进行长期系统性学习。这一群体绝对数量不多,但增长较快,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家庭成员拥有较高教育背景。第二,家长与子女在学习意愿上有充分的沟通和共识。第三,看似并没有很确切、具体的目标,抱有顺其自然的态度,但对学习进度有一定的阶段性规划,且学习成果普遍较为突出。第四,对专业发展有更多的寄望和思考。这一群体对专业发展的意义在于:第一,对专业的忠实度较高、学习周期稳定,与专业发展同频度高。第二,群体规模具有较大的拓展潜力。第三,反馈度高,更能体现教学相长的价值。这类受众群体的持续增长源于社会对文化艺术和美育的价值认识出现了变化,是社会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微观体现。未来阮咸艺术普及的价值体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以该群体的成长为参照。

结语

阮咸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演奏技巧和声响上,也体现在美育、娱乐等社会需求的方方面面。促进受众群体与普及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构建理想的专业生态,让专业与社会大众的联系更紧密而多元,是阮咸普及推广的最终意义所在。依托现有教育文化体制,将有限的专业资源统筹组织,在普及推广乃至整体专业建设框架内进行合理分配,是较为现实且高效的方法。

注释

①调查对象选取北京及浙江两地较为成熟的阮咸教学机构,以及在阮咸普及群体中较有代表性的受众群体。数据在反映国内整体阮咸受众群体特征和需求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由魏蔚老师授权首肯由中阮公众号分享给所有阮乐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