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论文 > 正文
浅析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和艺术表现
2015-10-02 17:09:17 发表 | 来源:许彩萍
                作者:许彩萍
 
 
     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极具表现力的乐器之一,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据统计,琵琶左右手的指法多达五六十种,这在当今中外乐器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它既能表现活泼流畅、明快喜悦和婉转抒情的曲调,也能表现雄壮激昂、铿锵有力和极具张力的曲调,如此宽广的音域,多变的音色和多样的演奏手法,使它的表现力极为丰富。因此,就此意义而言,琵琶弹奏技巧在琵琶表演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音乐表演艺术家,无一不具有高超与独到的表现技巧。然而,尽管弹奏技巧对琵琶艺术表现来说的确非常重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个人弹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但是,它却不是琵琶演奏成功的唯一条件,而只是琵琶艺术表现的手段。作为手段,技巧是为乐曲的艺术表现服务的,只有在演奏过程中,把技巧和对乐曲的音乐感觉相统一,把对乐曲内涵的真切感觉融入到弹奏技巧之中,才能把琵琶的艺术表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给人以最高音乐美的享受。因此,如何把对乐曲的音乐感觉融入到弹奏的过程中,对琵琶演奏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艺术表现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一、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对艺术表现的作用
 
   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中国传统乐器琵琶所带来的清雅、明快的音韵之中,还深深地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美。俄国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曾说过:“音乐是表现人们的情感,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是抽象地去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音乐的最主要之处。”[1](P38-39)不错,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它的美是通过艺术化的声音组合表现出来的,通过艺术化的声音表现音乐的深刻蕴涵,从此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抽象的。然而,音乐更是感性的,表现人类的情感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之一,因此,音乐又是一种感性的艺术。如前所述,音乐情感的艺术表现离不开高超的技巧,同样它更离不开对乐曲内涵的深刻理解及对音乐的真切感觉。音乐感觉是指每个人内心对音乐的感受,而音乐的艺术表现则指音乐感觉与音乐理解在演奏中的体现。然而,“音乐感觉在各个人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而有了音乐感觉的人要把它在弹奏中表现出来,必须通过刻苦的练习,才能用琴声去引起听者的感受和评价”。[2](P377)对于这一观点,我国音乐教育家曹理也指出:“音乐学习的情感表现为第一目标。掌握音乐表演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情感表现。不仅学习怎样去进行音乐表演,更是要指导学生运用表演技巧,表现音乐的情感,用‘心’去表演。”[3](P259)可见,良好的音乐感觉对琵琶的艺术表现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有不少人都能把乐谱弹得很正确,从头到尾都能完整地连贯下来,扫弦、轮指、滚奏、双飞等技法都能按谱面上的要求去做了,但由于心里缺乏良好的音乐感觉,表现出来的音乐干涩乏味,让人听起来并不觉得是优美的。而有的人演奏时,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凭着自己对乐曲的良好感觉对音乐进行合理的调节处理,其演奏效果犹如从自己的心里唱出来、流出来似的,这样的演奏,对听者而言,将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琵琶演奏中音乐感觉的培养
 
   一件音乐作品,只有当它把作者内心中激荡的感情传达给听众的时候,它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才能由此引起听众内心情感的共鸣。因此,琵琶的演奏者应该具有良好的音乐感觉才能充分挖掘和再现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良好的音乐感觉离不开对乐曲作品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琵琶作品的曲式形态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对影响作品的其他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的精确分析,这是解读作品的要点,也是培养音乐感觉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在琵琶弹奏中正确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素。(共六要素,进行分载)
 
(一)乐句与呼吸
  
   乐句是表现音乐的语言基础,是乐曲中具有特性的基本结构单位。划分乐句是为了理解和处理乐句,准确做出琵琶乐曲中的呼吸和句读感,才能避免把全曲没有停顿、无换气呼吸地弹成一句,或是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个音符而缺乏内在联系的声音。在乐句处理时,还应分句头、句尾,一般来说句头要清楚,句尾如果没有特别标明,应以渐弱渐慢结束为宜,这样比较委婉动听,不显生硬。在乐句的句首手臂向下落,而句尾则手腕向上提,以此做出乐曲的“呼吸”。乐句里的音应做到通顺流畅,富有歌唱性的演奏。                                            
乐曲明确用连线指出了乐句的起落,弹奏时应注意好句子的起音和收音,也就是所谓的“落、滚”,决不能在弱起的句头和收尾上弹出重音。在弹好每个句子的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注意呼吸,才能正确表达出音乐的内涵。

作者:许彩萍
 
(二)气息运用与神韵
  
    琵琶的弹奏也就是思维活动和肢体运动的过程,这种运动的过程与气息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气”,运动就会停止,弹奏也就没有了灵魂。音乐是不断变化运动的,气息的应用应该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弹奏的力度也是多种多样的,气息运用得当,有助于演奏者在弹奏过程中对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的控制能力,以及弹奏的准确性方面的把握,使演奏者的弹奏技巧和心理技巧形成“心手合一”的演奏境界。比如,在琵琶弹奏过程中,运用急促的呼吸和快速的抬手动作,使手指的拨弦速度加快,产生爆发力,使音量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运用呼吸缓慢、柔和,手臂动作缓慢,使手指的拨弦速度缓慢,产生柔美,音韵持久的声音。
在琵琶演奏中,掌握气息的运用,追求神韵的表达,使“神”与“韵”完美的结合和高度的统一才是琵琶演奏艺术的宗旨和最高境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大量民族乐曲中,有许多是世人所知的世界知名乐曲,这些作品具有气韵生动、情深意远、内涵丰富的品格。演奏者如何真正地把其音乐思想内涵表现得出神人化,达到“气韵生动”和“气韵传神”的演奏境界,除掌握一定的技术技巧(能够胜任乐曲演奏的技术技巧)之外,必须要能准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及演奏风格,并加以理性的创作思维,从而使演奏者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自身感悟性。
    然而,熟练的气息运用离不开对乐曲作品基本情绪的总定位,因此,要求演奏者必须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如《十面埋伏》描写生存的张力,力量的宣泄,宏大的古代战场和士兵的威武形象及斗志高昂的精神风貌。《霸王卸甲》描写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剧和感人至深的豪杰情怀。《塞上曲》描写深受封建制度束缚和压迫的中国妇女的悲怨情绪。《月儿高》是对“江楼星月”、“银蟾吐彩”、“浩魄当空”、“玉宇千层”的自然美景的赞美。《诉》有感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天鹅》赞美天鹅的洁白、高傲、正直和不畏风暴的高尚品质,喻以人生的哲理和做人的品行。《狼牙山五壮士》以高度的热情,歌颂五壮士崇高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所以,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把握乐曲作品的深刻内涵,依附音乐的节奏、节拍及乐句的起止和抑扬顿挫的需要,准确、积极、熟练地运用气息,有助于琵琶演奏的情感表达和神韵的准确把握。
 
  (三)节奏与节拍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和生命。音乐的存在和进行,首当其冲,在于节奏的作用。节拍是感觉和体现节奏的基础,每一种节拍都有自身的强弱规律,真正要抓住节奏感觉,则是要在乐曲的弹奏中体现节奏的律动。节奏律动是一种体现节奏规律并结合音乐进行的脉动,节奏律动一定要发自内心,结合自身对音乐与节奏的共鸣与感受,把音乐中节奏轻重强弱的内在规律体现出来,是要在乐曲的演奏中体现节奏的律动。作为弹拨乐器的琵琶,展示节奏魅力是它的强项。《天山之春》中B段的旋律带有强烈的新疆民间舞曲风格的节奏音型,使乐曲热情奔放,载歌载舞。《草原英雄小姐妹》中轻快优美的蒙族民歌主题使用富有奔跑的节奏,更突出了流畅、自豪、活泼、可爱的小英雄形象,后十六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为主要节奏型,弹奏时采用弹弹挑弹挑的弹奏技术,是由强位置上的后十六分音符和下一拍的八分音符构成的,这种动力因素多用在稍快一些的节奏性或舞蹈性的段落中,运用在这首乐曲上,是模仿了草原上马蹄奔跑的声音,配合左手快速滑动,就宛如看见牧民们骑着马在草原上欢快奔跑的情景。在弹奏时,充分发挥演奏者的想象力,有了形象的音乐画面,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才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使听者产生共鸣。
 
(四)调式和调性
   
     钢琴以极其丰富的表现力被誉为“乐器之王”。而琵琶被称为“中国的钢琴”。它的十二平均率使它在中国民族乐器中脱颖而出,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能够不用调弦就可直接演奏各种调式表现各种风格的音乐。
调式和调性移动使乐曲形象、情绪、色彩得以改变,琵琶作品使用的虽不多,但也应注意分析到。《狼牙山五壮士》这乐曲主题在F、D、E、G、F五个调上演奏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丰富了其音乐色彩。
对于琵琶作品形态的分析深人细致是演奏者音乐理解能力的重要标志。这种分析应当是与演奏技术和乐曲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没有这些形态分析,表现将脱离音乐本体,技术将陷人盲目自流。
 
(五)音乐曲调的幅度和力度
  
    在音乐作品中,声音的强弱往往和音乐内容、风格紧密相关,力度由强到弱,有许多层次,通过力度的对比来刻画音乐形象、传达意境、抒发情感。如:《彝族舞曲》在第一段静谧、悠扬的引子之后,乐曲以优美、轻柔的曲调,描绘年轻姑娘轻逸俏丽的舞姿。在乐曲的B段中,出现坚定有力和富于动感的节奏,表现年轻小伙子的阳刚、潇洒而富于朝气的精神风貌。当乐曲进人慢板、倾诉衷肠的音乐旋律时,琵琶运用长轮指和悠长的气息及左手的吟揉弦把青年男女诉说衷肠的热恋情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回到柔美,梦幻般的主题音乐中,并渐渐地消逝在夜幕之中。在这首乐曲中,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不同的呼吸状态,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以达到气韵传神的演奏意境。
   幅度,指的是强弱之间应有的差别和距离。渐强时,要先轻一些,慢慢地强起来;渐弱时则先弹强一些,慢慢轻下来。如果演奏者不从内心去感受,往往就对力度变化的幅度控制不好,因此弹奏强弱应通过感受音乐,再发自内心地把它们体现出来。
 
  (六)乐曲审美风格及相关技法演奏
 
    传统的琵琶曲分为文曲、武曲、现代曲、移植曲。其审美风格体现为阴柔和阳刚之分。“文曲”以轻柔细腻,清雅秀丽,讲求韵味和境界,而形成古朴,清雅的演奏风格,推、拉、吟、揉来演奏,如《春江花月夜》、《塞上曲》等。武曲则豪放刚烈、充满张力、威猛强劲,讲求技法和力度,大幅度的扫拂、绞弦和大吟揉,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武曲的经典之作。而现代作品常以文武兼备的特点,使琵琶的演奏技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使作品的表达更深刻,更宽广。从表现宣泄、祈使、述说的“叙述性旋律”(如《诉》);对自然赞美的倾诉性旋律(如《月儿高》);对人生感叹的抒情旋律(《天鹅》);以及具有炫技特点与情感音乐相结合的器乐化旋律(如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和《祝福》)等,都能在琵琶演奏中充分地发挥出来。在琵琶作品演奏时,对作品美的范畴的充分理解和准确认知,是理解和把握作品风格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弹奏琵琶的艺术核心。
     总之,琵琶演奏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备,演奏者的表现力关键在于传神,“神者乐之精华,所以动天地,感万物之实理也”。弹奏技术再好,音色再纯净,音乐不能打动人心,实际上只做到了形似。要做到神似不但要用高超的技巧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而且要能够带着听众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中,这样才能做到形神兼备,音乐才够完美。因此,具备良好的音乐感觉,对琵琶的艺术表现能力极其重要,应将音乐感觉和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融入琵琶的艺术表现当中,充分挖掘音乐的生命内涵。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徐黛娣.情感教学——音乐教学的“根”[J].中国音乐教育,2004,(12).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音乐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许彩萍,(又名许倩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中国琵琶协会成员、中国民族管弦学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