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活动 > 活动讲座 > 正文
直播回顾 | 与孔祥东“面对面”——《古典也流行》
2022-05-11 13:40:00 发表 | 来源:视觉飞YOUNG

直播回顾

与孔祥东“面对面”——《古典也流行》

 


 

2022年5月6日,我校有幸邀请到当今国际乐坛最优秀、最活跃的中国钢琴艺术家之一孔祥东老师为我们带来线上讲座——《古典也流行》,从现今乐坛的优秀作品出发,为我们讲解流行与古典的结合之趣。本次线上分享会由19级来自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洪昱琳担任主持人。

 

直播开始,孔祥东老师以现代流行音乐作为切入口为我们讲解藏在流行歌曲中的古典元素,通过一个个音乐案例以及古今音乐对比的形式,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到古典音乐在现代音乐中的运用。

 

 

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火爆大热的音乐作品,例如S.H.E.的《不想长大》运用了莫扎特《G小调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周杰伦将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与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化为了一首《琴伤》等等,让我们聆听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

孔老师表示,通过这一形式的聆听,也证实了真正经典的东西是经得起时间考验,且所有的创意创作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些伟大的作品与我们自己的想法、灵感进行相融。

 

接着,孔祥东老师从特别的角度为同学们介绍音乐的别样呈现,除去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传统门类,音乐还能怎么玩?孔老师以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案例前来为你解答。

 

 

通过音乐与打字机的结合来表现办公大楼中喧嚣的打字机声以及繁忙的工作场景,打字机也能作为乐器之一登上音乐会的舞台。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普通的工作、生活场景都可以成为音乐创作的元素,这正是印证了一句话“所有的艺术,都源于生活”。

 

 

不仅是一台打字机,一架钢琴也能给你玩出花儿来。来自圣乔治的一家钢琴店的伙计们利用不同的钢琴零部件也能为我们演奏一首又一首的动人音乐,虽然他们都不是真正的钢琴表演艺术家,但由于独特崭新的表现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喜爱,让我们看到音乐不只是严肃的,音乐还能这么玩。

由于现代化设施的崛起与普及,音乐也不仅只是呆板的演奏,不少人用独特的形式将音乐重新定义,用搞笑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奏,将多种乐器组合到一架钢琴里进行创新的演奏等。

 




 

音乐的模样是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的,除此之外,孔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许多将古典与流行完美结合的音乐家们,感受不同的音乐之美。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也有了多种模样,孔祥东老师也结合自身经历为我们分享他作为音乐人的成长与感悟。

自1993年柯蒂斯音乐学院毕业,1994年在洛杉矶认识了意大利国宝级音乐家乔治奥·莫若德尔Giorgio Moroder(四届奥运会主题歌创作者),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看到了一片属于音乐的崭新世界,也打破了孔老师对于流行与古典的界限,自此开启了许多实验性的音乐创作。

 

 

从创作《爱你一万年》到2008年北京奥运歌曲《永远的朋友》,到现在参与《中国潮音》综艺,与年轻的音乐人一同合作创作海洋保护音乐,制作环保钢琴,孔老师表示,不断与他人合作,相互交流才能迸发别样的火花,也激发了所有的创造力。

只要心中有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永远执着的追求与不弃的专注,那么我们的心就永远年轻。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也积极与孔老师发言互动,有的同学对于孔老师不同创作灵感的不断迸发而感到好奇,怎样才能有好的创意和灵感呢?

对此,孔老师说道,我们每个人的创意一定是来自我们的心里与积累,平时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甚至是不经意间了解到的信息都可以凝聚成灵感与创意。生命之中没一样东西是浪费的,很可能我们的沮丧、愤怒、郁闷恰恰也能成为我们的创作源动力。

就如现在虽然封控在家,看到窗外繁忙的街道如今空无一人,这样的心绪也能够成为灵感的源泉,希望我们都能够用创意与心的温度温暖人间、传递美好。

 

 

还有的同学对音乐作为疗愈方面的不同用处而感到好奇,孔老师提到,音乐不只是拿来欣赏,音乐也是我们最好的心灵良药,在音乐中,总有一款适合你的良药。

每天,从音乐声中醒来,从音乐声中入睡,就是对自己最爱的一种方式,希望同学们能够让音乐成为你最好的良伴,与音乐对话,拥抱音乐。

 

 

 

 

音乐是温暖的、是抚慰的,

它是创意,也是温暖与希望,

从古典与流行音乐

碰撞出的火花可以看到,

现代音乐正在慢慢吸收,

古典音乐也在不断传承

 

无论是哪一种音乐形式,

都是创作者传达和寄托的另一种方式。

正如埃尔加所说:

“让音乐说话,让解说消失。”

语言的尽头,也是音乐的开始。

 

希望同学们都能够

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感谢孔祥东老师的分享,

希望我们能够在疫情之后再次交流相聚。

 

 

海报设计 | 刘嘉仪 /文字提供 | 李宣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