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民乐古曲 > 管乐 > 正文
笛缘——中国的制笛师
2016-02-03 16:34:37 发表 | 来源:康朝旭

    中国有不错的制笛师,却没有制笛大师。
 
 所谓“制笛大师”云云,只是卖家的一种手段,来诱惑我们这些行外人,说白了,就是骗人的。随便上淘宝搜索一下“竹笛”,就可以搜出不少“制笛大师”。有自己吹嘘自己是大师的,也有借着某某所谓大师高徒的名气把自己捧成大师的。
 
 为什么他们能得逞,就因为挑笛子难。我们往往能够很快学会挑衣服、挑水果等等,但挑笛子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往往买了一把笛子,你也说不准它到底好不好。比方说,一把笛子,你高音吹不出来,你就会觉得它差;相比之下,你手中有另一把笛子,你一吹就响,高音轻松,你就会觉得它应该是把好笛子。但事实果真如此么?不一定,往往你手中高音吹不响的笛子,它很有可能是把好笛子。
 
 这就得靠“功力、经验”两方面。首先得笛子吹得好,再有得对笛子制作修补有一定经验积累,才能在挑笛子方面有所依据。普通的购买者很难达到这两方面的要求,便只能依据名气,依据价位来挑选。因此,笛乡“铜岭桥”的制笛者们纷纷打着“周林生高徒”的名义,借着“制笛大师”周林生的名气四处招摇撞骗,而且每每“忽悠”成功。周林生自己倒也乐意。为啥?既然这么多淳朴的铜岭桥乡民们为了生存把自己捧成“铜岭桥之父”,只不过就为了沾自己的一点点名气,既能天天到处白吃白喝,又能捞到油水,何乐而不为,是吧?
 
  可见,购买一支好笛子绝对不是一件容易事。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我在大学期间,在购买笛子、研究笛子上所花的钱应该有七八千了。虽然花过冤枉钱,但到目前为止,也算有些心得体会。
 
 首先,何谓制笛师?制笛师就是“制笛的师傅”,而不是制笛大师的简称。制作笛子对于他们来讲可以说仅仅是个体力活,技术含量低。如果体力活干得好,干得细致,也充其量只能称得上高级体力活而已。我这么说并无瞧不起任何一位制笛师的意思,只是在呈现给各位一种现实。千万不要以为制作笛子需要多高的技术。你以为铜岭桥原本贫苦的乡民们能一个个摇身变成制笛大师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师”也太好当了!从制笛工序来看,“取竹、阴干、去皮、烤竹、划线、烫孔、接老头牛骨、校音、上漆、缠线、刻字”这些工序的确无不需要依靠经验,但却无一需要高技术含量。只要熟悉了,任何人都能做得来。只要你肯去铜岭桥做几年笛子,保不定你也能成为某某“大师”。这里需要细说几点:
 
 1.“取竹”是要靠经验的,就是依靠经验选取好料子的能力,我相信每个人在实践中都能学会;
 
 2.在“划线定位”这一道工序里,制笛师们每个调性的笛子都是按一个模子定位出来的,只需拿一把做好的笛子,按照其音孔的位置来划线就可以,毫无技术可言,连小孩子也做得来;
 
 3.再说说“校音”这关,一位制笛师在校音器的帮助下,如果能把一把笛子的相对音准、八度音准校准,那他是合格的制笛师,这是基本要求。如果校不准,那他叫废物,而不叫制笛师,记住!
 
 其次,何谓“制笛大师”?这个问题需要慢慢说明。大师,在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棋手等”。那“造诣”又是什么?百度百科给的解释是“指学问、艺术等达到的程度”。好,那再看看我国现今的制笛师们,他们的造诣深么?他们的学问、艺术高么?你若是问他们,标准音高440是什么意思?他们会解释半天也讲不出440是Hz还是什么。你若是问他们,前后助音孔的位置对笛子音高如何影响?他们会说没影响,我们一辈子都是这么定位的,没有问题。如果你问他们赵松庭的竹笛计算理论,他们会说,那都是没用的,不现实的。如果你问他们声学知识,他们根本不了解。如果你问他们请教竹笛演奏,他们会胡乱发表一下见解,然后说我们主要是做笛子,不是吹笛子。可以总结一句话,他们没有造诣可言,只有造旨!他们仅仅依靠上辈传下来的经验,跟“大师”二字差远了!
 
  一个制笛大师,应该是一个既懂手艺、懂科学、又懂艺术的人。他需要具备制笛师的手艺,具备物理学家的声学知识,还要兼具演奏家的演奏艺术。只有懂科学才能研究出音准好、音域宽的竹笛,只有懂艺术才能造出适合艺术表现的竹笛,只有懂手艺才知道制造的方法。马迪曾写道:“一般来说,演奏水平的高低与挑选笛子水平是乘正比的!演奏水平越高制作水平也越高。现实的矛盾是:演奏家不当制作师,制作师不是演奏家!”当然,马迪先生还少说了一样,就是声学知识,若是有了声学知识,加上高的演奏水平,和高的制作工艺,做出来的笛子就更好。西洋长笛早期为木质、锥形,跟中国竹笛相仿。然而,德国的演奏家波姆在演奏中发现了早期长笛的种种问题之后,他到大学学习物理声学,并自学机械知识,对长笛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形成了现今木管乐器所使用的“波姆体系”。使西洋长笛的制作科学化、规范化。达到音准、音色、音域俱佳。遗憾的是,中国就没有类似波姆这样的“制笛大师”!
 
 中国笛子相比于西洋长笛,音准、音域欠佳。主要体现在几点:
 
 1.八度容易偏窄,造成高音低、低音高的局面,特别是三四五六孔。
 
 2.接铜笛子的八度音准问题严重,而且影响振动,音色不佳。
 
 3.音域较窄,只有两个八度加三个音能正常使用。
 
 所以,中国需要的制笛大师,是在竹笛制作方面能对其音准、音域进行科学改良的人,而不是这些只会干高级体力活的“大湿”们!
 
  南派宗师赵松庭被称为大师,是理所应当,也是独一无二的。他老人家在艺术上造诣甚深,自成一派。在竹笛制作上与其弟赵松龄一起,将中国竹笛的计算理论化。其成果皆在《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一文中。这就迈出了竹笛科学制作的第一步。对于竹笛音准、音域的研究,是否后继有人呢?是否会有演奏家会进化为制笛大师,就像赵松庭一样呢?是否会有制笛师进化成制笛大师呢?我不知道。只能说,从目前的情况看,前景堪忧。
 
 现今我所了解的相对较好的制笛师主要有这么些:邹叙生、常敦明、周林生、王益亮、应明章、董雪华、黄卫东。其中,前四位都是老一辈制作师,都是六七十岁的人,经验丰富,手艺好。后面三位虽然较年轻,四五十岁左右,但手艺一样不错,不逊色于老一辈。他们的笛子各有特点。
 
 邹叙生的箫可谓名闻天下,不过,贵得离谱。普通的一把就要一两千,好的三四千。邹箫的特点:细、吹口小、按孔小,音色柔和。这是传统箫的精髓所在。不少人花重金购回后吹不习惯,甚至吹不响。懂行的人貌似都很喜欢。张维良用的不少都是邹箫。
 
 常敦明原是上海名族乐器一厂厂长。退休后自己办厂,名“长鸣乐器厂”。笛身一般刻“长鸣”或“常敦明”。常笛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笛尾比一般笛子长。前后助音孔位置跟其他制笛师不同。一般竹材较薄,音色明亮有金属感,接铜做得好,音准较好。但因为竹材偏薄,故艺术张力有所欠缺。
 
 周林生做笛子就非常有讲究,不仅对材质要求很高,而且早期做笛子不只是一般我们常见的工序,比较复杂。一般都做高档笛,价格高。周笛材质好,音色甜美,灵敏度高,不少人推崇。不过,现今他做笛子貌似没那么用心了。周林生曾在文章《笛子——我魂牵梦绕的不舍》里写道:“我还做过一把好笛C调,也是用生漆工艺,其材质令许多师傅都说:做了几十年笛,从未遇见过。这把笛,材质,工艺,音质,均为极品,我取名为‘刘玄德’,送给戴金生了。前些年我在他家里玩,他拿出来让我看,凭我现在的感觉,如把音孔调整些会更好。可戴公死活不让我动手,说明他珍惜到何等的地步。”这把“刘玄德”,就是戴老师每次示范课上演奏《姑苏行》的那把满身朱红大漆两头黑的那把C调。据戴老师说,并非如周林生文章中说是送给戴老师的,而是以当时大概六十七块钱买下来的。我在戴老师家学笛时,他曾拿出来给我吹过。绝对的稀世珍宝!


 (免责声明:本栏目旨在介绍更多的信息,所转载的文章仅为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