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财经 > 音乐财经 > 正文
流媒体时代,黑胶唱片重获新生
2022-07-20 23:40:10 发表 | 来源:音乐周报



黑胶唱机的唱臂

 

文 | 卢旸

供图(除特别标注外)| 方岽清、阿野
 

上世纪90年代,几乎“统治”了整个二十世纪的黑胶唱片,一度被CD“取代”。近几年流媒体的兴起和日益普及又令CD逐渐退出历史主流,而同为实体产品的黑胶唱片反倒热度回升,甚至有“卷土重来”之势。

 

仪式感,聆听黑胶的迷人之处

 

 

“选片、洗碟、烘干、晾晒,上机、压镇、选择唱头、调整针压以及最后安静、不间断地听完一面大概25分钟,聆听音乐的仪式感拉得满满的。”热衷CD收藏多年的作曲家方岽清,2020年添置了黑胶设备,成为一名黑胶“新人”。他阅读黑胶相关书籍,学习黑胶种类、版本差异,以及黑胶设备硬件方面的知识。如果喜欢一部作品,他会尽量收齐它的数字高清文件格式、CD和黑胶唱片。在他看来,“黑胶唱片回潮,是现代人对高进阶感官体验的终极追求,以及一种深层的崇尚美的生活方式。”星外星唱片公司总裁周小川也表示,黑胶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黑胶回潮与崇尚慢生活的社会潮流同频,听音乐开始需要专门的时间与空间。

“每次听完黑胶唱片,不要嫌麻烦,拿吹风机或者气吹子,把听过的唱片的浮尘吹掉,然后再放进封套。”《中国当代作曲家系列录音》策划人曾伟说,为了保证声音的质量,对黑胶的种种保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唱片纹槽精密,若有灰尘进入,卡在唱片纹槽中则比较难清除,会严重影响回放音质。”中唱集团旗下上海联合光盘有限公司黑胶工坊技术负责人沈宇航介绍,影响黑胶音质的因素很多,唱片在运输和存储的过程中都要注意保持清洁干燥、不受挤压、禁止暴晒、远离热源,以防止唱片翘曲影响播放;黑胶唱片的播放和保存虽然比较繁复,但对大部分黑胶爱好者来说,恰恰是乐在其中。

 

黑胶唱机唱头的选择,是对播放不同种类的黑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仪式感之外,爱好黑胶更是出于对声音的追求。方岽清介绍,黑胶与CD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播放方式。作为模拟录音巅峰时代的产物,黑胶唱片以磁记录或机械刻度的方式储存并回放模拟的声波,能极大限度地模拟所有声音的波形,因此还原度高,真实性强。CD以二进制编码储存,声音呈现颗粒感,在情感表达的线性延续上处于劣势。

“在模拟录音时代,由于没有设备对声音进行修正,通常认为这样采录下来的演唱(演奏)最为接近声音的自然状态,是真正的原音呈现。”沈宇航介绍,今年下半年,中唱上海公司将新推出“模拟时代系列”黑胶唱片。这组唱片均源自中唱版库中保存的20世纪80年代前黑胶全盛时期胶片刻纹技术所制的金属模版二版,此次进行除锈、审听、清洗后,直接上机翻制三版再压片,未经任何数字化处理,具有模拟唱片温暖而醇厚的独特音质。

此外,黑胶唱片的封面也是一件艺术品。1964年9月,中国唱片为庆祝国庆15周年制作的《北京的旋律》系列黑胶唱片集合了画家黄胄、叶浅予、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等为唱片封面创作的画作和书法家沈尹默的题字。

 

《北京的旋律》系列黑胶唱片封面 ©中国唱片

 

“我们拿到一张黑胶唱片,会瞬间被它的封面以及文字信息和封面背后的故事所吸引和触动。以最常见的12寸黑胶为例,这个尺寸大小,拿在手中,非常符合人的近距离视觉观赏习惯。”方岽清说。

 


 

方岽清收藏的布莱恩·泰勒《第一滴血V》"最后一滴血"OST唱片红黑限量版

 

关闭20年的黑胶生产线重启

早期,选择黑胶唱片只是因为“没的选”。从19世纪末到上世纪80年代期间,绝大部分录音都是采用黑胶录制。“CD诞生之前,人们没有别的选择。20世纪初的一些珍贵唱片直至今日,仍然只有黑胶唱片,没有转化成其他格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佳林也热衷收集黑胶唱片,但主要用于课堂教学。

“在我印象中,CD取代黑胶唱片成为唱片市场的主流产品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张佳林说,品质不高、调校不良的黑胶唱机,加上无法避免的静电、灰尘、磨损造成的不规则噪声,使得黑胶与干净、透亮、稳定的CD一比,显示出巨大劣势,其差距之大是令人毫不犹豫就要“除旧换新”的。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黑胶生产线大量被淘汰。1998年,中国唱片厂也关闭了国内最后一条黑胶唱片生产线。

而CD因性价比高、使用方便,“取代”了黑胶唱片。如今,它又被性价比更高、使用更方便的流媒体音乐挤出了主流。而黑胶唱片在CD的冲击下不绝如缕,始终有着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在流媒体时代更是重获新生。

近十年,黑胶唱片销量稳步增长。2014年,杰克·怀特的专辑《Lazaretto》在全球售出4万多张,打破了20年来黑胶销售的纪录。2015年,全球卖得最好的两张黑胶专辑是阿黛尔的《25》和泰勒斯威夫特的《1989》,销量分别为11.6万和7.4万张。2017年,全球黑胶唱片销量达到4000万张;2021年,黑胶仅在美国地区的销量就达到3970万张,带来了10亿美元的收入,并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的最高单周销量,在2021年最后一周售出了211万张。

“海外的黑胶唱片热潮也蔓延到了国内。”周小川说。2017年6月,星外星音乐率先推出“黑胶复兴计划”,开始了一系列的黑胶唱片制作和发行,首张唱片是“87版红楼梦纪念版黑胶”。作曲家王立平珍藏的19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主题歌、插曲原始录音母带,由央视首席录音师李小沛重新制作,以更好的音质、更原始甜暖的模拟味道重现。“黑胶复兴计划”启动初期,黑胶唱片仅占星外星音乐唱片销售收入的5%,现在这个比例已经达到25%。

黑胶销量的持续升温,也使得全球范围黑胶生产产能捉襟见肘。在国内,上海、广州、青岛等地先后恢复黑胶生产线。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从德国引进了一条生产线,包含全自动黑胶唱片压片机、刻纹声学系统及母版制版系统,于2018年5月在上海投入生产运营。曾经关闭了20年的黑胶生产线正式重启。

“目前,全球能够全流程生产黑胶唱片的国家并不多。”沈宇航介绍,黑胶唱片多数需要三家企业分序生产:刻纹工作室刻纹,制版工作室制版,压制工作室最终进行黑胶的大量复制。长期以来,黑胶唱片大多处于跨国生产的状态,生产周期普遍较长。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拥有黑胶唱片制作全流程的产线,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不仅能满足国内黑胶唱片生产的市场需求,也在全球提升了黑胶唱片“中国制造”的知名度。

 

音乐人为重要作品发行黑胶

黑胶生产线恢复以来,保存着大量上世纪珍贵黑胶模版的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全面推进黑胶唱片业务,发行、生产的黑胶唱片涵盖经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戏曲等类型。其中,《夜上海》《周璇》等翻制“老唱片”不仅是上海华洋杂糅的海派文化普及与流传的标志,在市场上仍能引起极大的反响,“上海老歌”系列黑胶唱片多年热销。

复刻经典之外,很多新作品发行专辑也会采用黑胶唱片的形式。在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有限公司发行的专辑中,黑胶唱片发行量处于仅次于CD的位置,大概占10%的比例。他们今年已发行韩红的器乐作品《晨雾》和刘云志的《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三张黑胶唱片,每张发行量为500张左右。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有限公司宣发主管崔萍表示:“近两年随着黑胶业务的增长,相信这个比重还会增加。”

“现在发行唱片,我们会根据不同载体要求制作不同母带。”周小川举例,星外星音乐投资创作录制并发行的新专辑《鼓宴·须弥三国》分别制作了CD、黑胶唱片、流媒体音乐、HIFI数播、全景声等五个版本的母带,以提供给不同平台使用。

音乐人也乐于把作品制成黑胶唱片,甚至“不惜重金”全球严选刻纹工作室,尤其关注刻纹和制版品质,还原作品音质与听感的最高标准。张佳林担任钢琴演奏的“基因三重奏”组合最近发行黑胶唱片《超越时代的声音》,收录国内首次录制的录音室三重奏版贝多芬《D大调第二交响曲》。方岽清也发行过两张黑胶唱片,分别是大型三重协奏曲《侠》和大提琴作品集《使命》,“作为HIFI爱好者和音乐创作者,我觉得有必要把自己满意的作品,以黑胶形式发行,留下回忆与感触。”

2020年11月,音乐人周杰伦发行出道20周年黑胶纪念套装,将出道至今的14张专辑做成28张黑胶唱片,集成一套,让黑胶在国内成功破圈。很多周杰伦歌迷因为偶像“入坑”黑胶,他们称,买的不只是黑胶唱片,而是自己多年来对周杰伦的喜爱,是20年的青春。不少歌迷为了唱片专门置办黑胶唱机,网友“huanhua”因为预定了周杰伦的黑胶,开始研究黑胶唱机,并顺便淘了几张自己比较心仪的黑胶专辑。“在年前开箱了周杰伦20周年黑胶唱片,20斤的重量沉甸甸的。”B站up主(视频上传者)“闫紫境GwAwa”因此制作了一期视频《我就听个周杰伦,为什么非要买黑胶唱片》,在B站播放量超过200万。

 

从文化奢侈品到炫酷潮玩

黑胶唱片似乎真的卷土重来了。其实,“黑胶唱片并不是重新回归并占领主流市场,而是经过升级、改造后成为一种奢侈品,成为特定人群的小众消费和收藏品。”张佳林指出,新的黑胶播放系统大多是走高端路线,一般唱机、唱头、唱头放大器一套下来,过万元仅是“入门级”,而这个价位的CD机或硬盘播放器则属于高端器材了。“正确选择一对喇叭、一套音源、一组线材、一款避震钉,并不比在写交响乐总谱配器时面对几十个声部,来选择几百种乐器的音色搭配更容易。”方岽清说,搭建黑胶播放系统虽说丰俭由人,但是门槛确实不低。

即便到了今天,黑胶也是“高不可攀”的存在,但国内黑胶唱片市场却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对于生活在数字“云端”的年轻人来说,黑胶唱片不是复古,而是很酷。北京最早的黑胶唱片店之一莱蒎黑胶唱片开在受年轻人喜爱的798艺术区,店长马迟发现,“逛唱片店买黑胶唱片的顾客很多都是90后、00后。唱片店有一种多元的、年轻的艺术氛围,这是很好玩的事。”与发烧友走技术流不同,现在听黑胶的年轻人,不太在乎播放器材,而更关注音乐,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宽阔的视野,对不同类型的音乐更加包容,对欣赏更有耐心。马迟认为,黑胶唱片是音乐文化奢侈品,虽然回潮但仍属小众,未来不会持续高速增长。

“对我们来说,黑胶并不是复古老物件,而是从没有接触过的新事物,是很新鲜的体验。”从事互联网工作的年轻人阿野,平时极少使用实体书籍、唱片等,但在2020年,她“入坑”了黑胶,成为B站音乐文化IP“黑胶盒子”主理人,与搭档陈可乐一起拍摄视频,聊黑胶、听音乐。

 

“黑胶盒子”视频

 

“黑胶盒子”团队成员半数都是95后,其用户群体为18岁到35岁之间的黑胶入门“小白”。“比起器材,我们对黑胶承载的音乐更感兴趣,无论使用什么设备,最终听的还是音乐本身。而设计用心的黑胶唱片拿在手中,更像个有设计感的潮玩。”经营B站账户两年来,阿野看到粉丝因为“黑胶盒子”爱上黑胶,爱上音乐,很受鼓舞。

周小川认为:“90后、00后整体综合音乐素养比我们这代高,他们不仅购买自己喜爱的偶像的黑胶唱片,也乐于体验不同类型音乐带来的多样感受。”就像《我就听个周杰伦,为什么非要买黑胶唱片》的up主说的那样,听黑胶追寻的是声音的还原。这种还原,并不仅是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寻找现代科技带来的纯净,而是寻找曾经开启最喜爱的音乐时那份崇敬感和仪式感。黑胶,让当下的年轻人“回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