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财经 > 音乐财经 > 正文
从综艺到音乐节,流量主导的音乐营销还能走多远?
2022-07-13 19:30:06 发表 | 来源:MusicAlly

2022 上半年,二十余档音综高开低走,接近尾声之际声量口碑不断下滑。《乘风破浪 3 》豆瓣评分跌破 6 分,《生不息》也随着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落幕而热度褪去。

时间来到 2022 年下半年,优酷和灿星出品的《超感新电音》官宣,梁静茹官宣加入《中国好声音》,爱奇艺全新说唱类综艺《中国说唱巅峰对决》难上热门。

《2022 Q1 综艺网播表现及用户分析》显示,全网综艺虽持续增长,但累计正片有效播放量仅 59 亿,同比下降 33%,综艺的全舆热度整体下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内容至上的当下,音乐类综艺想依靠粉丝经济跑通音乐市场显然已不再是一条捷径,反观 2022 年的音乐节市场,曾经属于独立音乐的舞台,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量艺人和主流歌手,这似乎预示着粉丝经济的另一条变现通路。

本文将针对音综和音乐节的现状进行探讨。

 

音综集体扑街,粉丝难买情怀账

2022 年的音乐综艺两极分化,主流与小众品类均遭遇不同程度的困局。

从《乐队的夏天》宣告再无第三季开始,不论从业者还是观众都意识到,即使节目品质出众、内容足够出圈,没有赞助商支撑仍很难维系。

然而,即便形成稳定的商业变现通路和爆款 SOP,今年音综市场仍未再现当年《歌手》、《好声音》等 “全民音” 的繁华。

 

主流音综:大咖云集,难逃低迷

2022 年,各大主流音综一掷千金邀请顶流艺人,却因品质跟不上热度遭受异议。

以《乘风破浪 3 》为例,节目通过 “已出道艺人+选秀” 的流量密码收割了一批新老粉丝,第一期节目日播放量破亿,被称为芒果TV的 “摇钱树”。但从《星星点灯》开始,种种负面新闻不断,口碑大幅下滑难以控制,豆瓣评分跌破 6 分。

而开播时以口碑著称的港乐音综《声生不息》,豆瓣评分已从 8 分跌至 7.3 分。网友惋惜,宏大繁杂的编曲改编破坏了原曲干净纯粹的味道,更有人犀利质疑,“把大家以前喜欢的冷门粤语歌毁一遍对粤曲发展真的有好处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诸多迹象表明,音综靠流量歌手出圈已不再是易事,依赖情怀牌只能换来粉丝们短暂的关注,别说打造 “经典”,连 “速食爆款” 都困难重重。

 

小众音综:花式扑街,原因几何?

2022 也出现了许多垂类领域的综艺,尝试用新颖和个性的独立音乐捕获小众乐迷,却似乎依然无法摆脱 “流量” 的魔咒。

比如 2022 年 7 月播出的节目《超感星电音》,以普及电音文化为宗旨,邀请 6 位不同领域的流量歌手为节目营销点。让本没有大众基础的音乐类型,在播出之前便引来了一片质疑。

近几年认真打小众牌的音综节目,如《黑怕女孩》、《草莓星球来的人》、《中国新说唱》等,也因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出圈的歌曲和音乐人而纷纷扑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此可见,不论如何迭代、音综的受众群是主流还是小众,只有恰到好处的故事线制造,且音乐作品的审美性和传唱度兼备,才是出圈的准绳。

这对于当下的音乐市场却十分困难。

于主流而言,一方面,观众们对 5、6 年前的偶像热点、俗套桥段感到审美疲劳,另一方面,资本驱动下,节目主办方失去了沉下心来挖掘新人、塑造经典的信心与耐心。小众音乐市场亦然,不仅优质内容缺失,还增加了预算不足的阻碍。

 

被流量艺人占据的音乐节,

是否抢走独立音乐人的“一杯羹”

 

线上音综已然式微,线下音乐节热度却逐年飙升。

对比过去近 3 年音乐节,我们不难看出音乐品类从摇滚、嘻哈等小众领域向主流市场的转变。从 2020 年起,华晨宇、薛之谦等艺人作为压轴登场各大音乐节,随后,音乐节演出阵容里流量艺人的数量逐年增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1 年国庆节仙人掌音乐节邀请偶像男团成员周震南,2022 年常州太湖湾音乐节邀请偶像乐队气运联盟,成都元气森林音乐节邀请王子异等,大多以压轴的形式亮相。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时,重型大幅减少,满足主流耳朵的流行歌曲越来越多,不但吸引了更多的听众,也吸引来不少 “演出刺客”。

温州某音乐节票价近千元、草莓音乐节价格翻倍上涨至单日票 680 元……2019 年以前不到 100 的音乐节,如今涨幅 10 倍,引来乐迷们的担忧——

 

“资本入局音乐节市场,是新商机驱动,还是文化衰败的前兆?”

某知名乐评人表示,“音乐公司通过音乐节来赚钱,主办地通过音乐节推动城市形象与观光旅游,地产商通过音乐节给未来楼盘挂上文化标签。”

对于歌手而言,“拼盘” 演出形式可以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达到相当程度的曝光。对主办方来说,流量歌手吸引主流听众的关注,让音乐节品牌快速获得知名度,打开市场。同时,音乐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跟植入大多数年轻群体的日常生活中,促使其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潮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即便疫情严重影响了北京、上海等地的乐迷主力军,但 2022 第三季度的音乐节数量仍超过 50+,相比去年涨幅达 10%。

然而,独立音乐的舞台在流量入局后却被一再压缩,小众音乐从音乐节重回地下,变得更加小众。

从综艺到音乐节,资本在寻找用音乐破圈的机遇,主流歌手和独立音乐人也在寻求被更多人听到的机会。但是,当音乐形式大于音乐价值,这场红利还能维持多久?消费者的关注度能保持多久?

因此,如何把握音乐营销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平衡,以及在去中心化趋势下,音综行业是否能够在垂类领域挖掘优质新人和深耕小众受众群体,或联合 IP 推出多元跨界玩法,是从业者们可以思考的方向。

期待行业内更多的厂牌或机构不断挖掘音乐营销的新思路,在产出优质作品的同时,给独立音乐提供一定的曝光机会。

 

*文章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