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财经 > 音乐财经 > 正文
传统音乐好的地方,就是用心做音乐
2015-11-13 03:09:39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财经

当下,音乐、电影、文学等艺术领域的创作、传播、消费等环节,与互联网、数字技术的融合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空间,为业界所瞩目。当音乐遇到互联网,它的传播空间大了很多,但同时让传统产业业陷入窘境。如何让音乐的数字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11月6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第二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音乐的数字化生态发展》分论坛上,原创文化管理集团副总裁兼艺术总监臧彦彬、太平洋影音公司总经理刘钦隆、太合音乐集团C00、海蝶音乐总裁刘鑫、咪咕音乐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刘宇星、顶真唱片店创始人、CEO 黄歆泉等嘉宾畅谈了各自的观点。

臧彦彬:创作要走心,技术要走脑,心脑结合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传统唱片与数字音乐在一些方面特别类似。传统唱片不管是卡带、CD,还是黑胶,随着数字音乐的发展,销量逐步向下走,这也是符合科技发展和音乐发展的。作为传统唱片公司,并不是只局限于做唱片还是做数字,更重要的是内容原创。从内容原创的角度来讲,传统唱片公司有它的优势。

从唱片公司整个运作开始,已经过去了百年时间,在这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音乐创作在这个音乐生态里是永存的,传统唱片公司积累了一套做原创内容的经验。现在的唱片公司,还是在用比较传统的概念去做音乐和作品,但这些传统概念在一些网络公司是被抛弃的。

在我跟联合国一个青少年组织的合作中,要请艺人唱一首歌,艺人是音乐学院毕业的,他一进录音棚,就理解了歌词的意思,他是用心在唱,整首歌大约只录了三遍就完成了,录音师觉得效果非常好。当我们把这首歌交出去的时候,合作方却认为录的不可以。

我就问他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他说,要每一句录十遍,做成不同的文件。整首歌大概有三十多句,最后我们录出了一百多个文件,再拿去进行混音。这样的作品我自己是不敢恭维的,从技术角度来说非常之精良,但作为音乐作品,不是发自内心的演唱,整个感觉是不对的。

传统音乐好的地方,就是用心在做音乐。这就是传统音乐和数字音乐的差别。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平台可以用来迅速推广。但从原创的角度,传统唱片和数字音乐在意义上是有差别的,数字音乐会导致音乐作品的制作水准下降。格莱美设置的奖项,是不要数字音乐的,一定要在美国发唱片,才有资格去评奖。

进入本世纪后,没有特别好的音乐作品流传下来,这是一个事实。大家都喝过啤酒,当把啤酒倒出来的时候,如果啤酒没有泡沫,大家一定会觉得这个啤酒没有新鲜度,一定放了很长时间。网络就像啤酒的泡沫,网络有新鲜的感觉,但一个杯子里不能全是泡沫,因为我买的是啤酒,所以这里呈现的应该是啤酒。但是啤酒里必须要有泡沫的。有泡沫,有新鲜感、有活力,有酒,付了这个钱才会感到实在,两者是可以相互并存的关系。

我们走得太快了,要等等我们的灵魂。所以,在当今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就遇到一个状况,人的观念也发展得非常快,但我们的文化跟不上。美国人均在消费音乐节费用上是68美金,为看音乐节平均走路程是902英里,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

虽然我们的网络发展很快,但音乐上我们缺少像国外那些知名网站,如YouTube、iTUNES、facebook等。如果中国出现了这类的网站,很多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我们现在更应该敞开胸怀,去学学更好的东西,包括互联网精神、音乐精神。可以允许一部分娱乐存在,但不能全国大部分都在娱乐。音乐与娱乐还是有差别的,需要一部分好的音乐作品出现。好的作品实在稀有,这是非常现实的状况。

所以,传统与数字之间的结合,应该充分利用数字音乐这一推广平台、媒介平台,拥抱互联网。在内容上,从资本运作或其他方面,要把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创作之中,真正的原创是可以带来社会利益的。

有一部分娱乐,有一部分音乐,这才是正常的生态。音乐内容的产业上和数字音乐方面,之间一点都不矛盾。不管数字音乐还是传统唱片,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怎么去把音乐内容做好,严谨,传承下去。音乐作品演绎是走心的,创作要走心,技术发展走脑,心脑结合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刘宇星:我们不生产音乐,我们只是音乐的搬运工

咪咕音乐的前身是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目前合作的内容提供方有将近1600家,主要包括大陆各大唱片公司,去年在版署的协调下,我们跟国内的音像店、出版社进行了一些接洽,陆陆续续也在合作。

此外,我们大概有6000多名独立音乐人,他们自己在创作歌曲,写歌写词。这个合作模式,我们是2002年开始做,2006年开始全网铺开。那个时候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收费的,不管是在线听还是下载听,还是订购彩铃。一段彩铃48秒收2元,我们和内容提供方、版权方五五分成。

互联网免费之后,对我们的冲击非常大。为了应对冲击,我们采取会员形式,替代单一的内容付费,5元或6元一月,在线或下载。这种方式,我们分给内容方的分成就减少了,参照互联网,也有个保底加分成的模式。现在我们有个难题,也希望跟行业内具体去解决,就是说到底怎么样去判断一首歌的价值,出多少的价格是大家满意的。我们发现,一部音乐作品,比如周杰伦能卖到上万,不知名的可能就几百几千,甚至更低。

不管是传统唱片,或是实体音乐,还是基于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的数字音乐,本质是一样的,希望音乐作品的版权价值得以体现。两者在具体经营模式上,差别比较大。时下流行的韩国明星团体,以及国内年纪小的演唱团体,或是已经出名的大咖,这些歌曲在咪咕音乐的数据特别好。

所谓的数字音乐,现在来讲,更多是数据音乐,一切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尽力提供给用户他们喜欢的内容,所以我们现在判断这首歌好不好,有多少人喜欢的时候,更多是看后台数据。数据好,我们加大用户的互动,刺激用户,在使用音乐的同时关注音乐人和衍生品。

我们尽量避免去评价音乐人或作品,更多看用户数据,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传播好的作品,让更多人知道,实现他的版权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在版权保护方面,我们呼吁互联网更加自律,规范经营,推动我们平台正版使用。

咪咕音乐的地方戏剧、古典音乐的用户群体很小、很稳定,不会活跃消费。这部分消费者的喜好能与歌手产生共鸣、交流,不仅是心灵的交流,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交流,懂音乐、故事、精神、文化。我们不生产音乐,我们只是音乐的搬运工,怎么搬运到需要的客户面前,这些工作都需要音乐创作者,比较了解音乐的企业和新的互联网企业去研究,共同去打造,共同建构,既能够了解音乐人,了解用户,让运营模式和商业价值体现出来。

刘钦隆:真正能做出好音乐的,一定是传统唱片公司

传统唱片只有跟网络融合,才能找到出路。唱片很红火的时候,唱片公司确实是很有钱,但是钱都上交了。同样起步的民营公司买了很多写字楼、酒店,而体制内的唱片公司却没有财富的积累。很多民营公司把几百万投进网络,亏的也是自己的,他们亏得起,但体制内的就玩不起,不敢玩。

制作唱片的时候,我们是先说好,先给制作人价钱,唱片公司能不能赚,是你的眼光,你的本事。如果用心去做,每张唱片的投资都要几十万,但是现在还有多少人去买唱片?传统唱片与数字音乐的对接在于,内容提供商要有胸怀,有一种大目标,运营商则要自律。

真正能做出好音乐的,一定是传统唱片公司。做出高品质音乐的,也一定是传统唱片公司。问题在于,传统跟数字怎么融合,怎么发展,怎么抱团?对于这个目标,需要有政府的推动,需要法律法制的健全。

我觉得传统唱片没有死,CD光盘的销量是逐年下降的,而且下降幅度非常大,尤其今年下半年的销量。我们太平洋影音公司下属机构整个下降了30%。我觉得唱片是一个情怀、一个习惯、一个动作,就像黑胶市场,虽然反弹不是很大,但有资源的公司,尤其是去年到今年,黑胶的出版收入基本弥补了CD销量下降的比例。传统唱片和数字音乐只有融合在一起,我们才能听到更多更好的原创音乐。

刘鑫:寻找让歌迷买单的新模式

传统唱片和数字音乐因为载体不同,传播方式不同,所以就导致了从内容生产本身的差异化。传统唱片公司时代,唱片质量非常高,出现了很多真正高品质的发烧碟。数字音乐的出现,降低了行业从业者的门槛。数字音乐传播是通过互联网,大家在用电脑、手机听歌的时候,其自带播放软件对于音质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所以大家在制作的时候可能就不会用真实乐器,用一个笔记本、一个专业的编辑软件,就可以做出一首歌。

所以,通过这样的传播形式去传播时,跟把CD转成MP3格式听是一样的效果。传统唱片公司花八万、十万做出来的音乐,数字音乐可能花5万就能做出来。从内容上来说,这是最大的差别。在用户的感知没有太大差别的情况下,低成本会占主流去传播。这也是整个行业一直在改变的现象。低成本的音乐,给这个时代留下的好作品太少了。

数字音乐传播占到了整个传播的90%,剩余的可能才是买唱片、看演唱会。绝大多数用户听音乐,还是通过数字音乐形式,大部分都可以免费听到。实体唱片变成了纪念品。唱片在发行的时候,不是考量要卖多少钱,而是考量唱片的设计、包装,然后里面再加一些周边礼品,让歌迷来买单。

实体唱片已经不作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现在更重要的是它对歌迷的商业价值。刚出道的艺人,公司不会花钱给他做一张实体的唱片,其经济价值是有问题的。

刚入行时,我不懂这个行业的人为什么要提出一张专辑十首歌的概念。但数字音乐出现时,就打破了这个局面。这个行业的老人会说,你不能做一张只有一首歌的唱片去卖给歌迷,这会显得很没有诚意,不代表歌手这一年的作品积累。于是大家习惯性地出一张十首歌的唱片,然后做宣传。

非歌迷买一张专辑,不会从一听到十,这是普遍现象。在网上听歌的习惯是,先听专辑的第一二首歌,如果觉得不好听直接就pass掉。所以剩下的八首歌做出来很少会让大家听到。所以数字音乐时代大家慢慢开始发单曲,发EP,一首一首地发。

这样就可以让用户听到自己的更多作品。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传统唱片和数字音乐都是音乐的载体,没有太大的差别。它们的差别就体现在传播方式、使用方式以及制作过程中。

黄歆泉:唱片行业就像打酱油

顶真唱片店,不是做唱片的,也不是传统唱片店,而是独创的一种数字唱片模式,我们是卖唱片的。不可否认,唱片行业原来有一个很辉煌的时期,但现在已经亡国了。很多从业者会有悲观的情绪,唱片行业像打酱油的。

音像店、唱片店、家里的CD机越来越少,唱片行业出现了问题,该如何应对销售传播渠道和用户使用习惯,改变产品的形态呢?音乐大家还在听,体量大,为什么这么多需求却不挣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而不是什么样的音乐,音乐没有变,只是卖的方式、包装方式发生改变。网络、电信运营商不同,最早是移动SP业务,有人生产内容,有人提供平台,有中间SP销售,这是一种商业模式,但我们要知道中国移动不是中国唱片,中国移动的主业不是卖音乐。

中国移动是数据业务,卖数据,音乐收入叫信息费,这是一个不同行业,中国移动不能拯救唱片行业。互联网公司是卖流量,流量转换现金,只要带来流量、成本低就是好业务。音乐行业很少思考怎么用互联网做唱片,这是行业现象。唱片行业从业人员应该了解互联网知识,来帮助唱片行业,所以我们做了顶真唱片店。

互联网不坏,只是个技术手段。唱片行业要研究移动互联网的特性和技术,研究出下一步怎么做。唱片业之前,音乐也赚不到钱,没有录音技术之前,音乐家也是被贵族养着的,唱片出现就有了载体,这样可以重复销售。

产业如何辉煌,应该研究符合当下的产品,要可销售。音乐产品的最小单位是唱片不是单曲,单曲是内容,是不完整的。唱片是有策划的,能串联起来,单曲只是作品,可销售没那么强。顶真是完整的唱片,详细的介绍,包装,从产品角度入手,把唱片恢复到数字唱片,用一种新的形态做出来,全部是付费。只有这样才能使产业正常运行,可重复销售的产品不能复制、不能拷贝,唯一账户,是独立的。

我们把唱片做成数字唱片,你可以随时随地看,这是科技的进步。这是我所想象的数字音乐和传统唱片的结合,新的产品形态,销售渠道,闹清楚别人干啥,怎么直接卖唱片和音乐,不同形式提供不同的服务。唱片行业从业人员心里不满,规则不合理,音乐品味不高级,眼中只有数据,一个真正的文化产品是引领人的。唱片在买之前不完全知道是什么,买回来后的仪式感,满足人的欲望,超过自己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