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西洋乐 > 话剧音乐剧 > 正文
李少君长诗《闯海歌》被改编 《大海》戏剧音乐会再现闯海人精神
2020-12-29 19:06:13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去年,《诗刊》社主编、诗人李少君的长诗《闯海歌》被改编成话剧《大海》,再现了满怀理想的一代“闯海人”。12月27日,《大海》戏剧音乐会在京演出。

“时隔一年再看这部戏,有别样的感触。”导演邓菡彬希望将来自海边的、带着咸咸海风的大型沉浸式音乐剧浓缩成冬日北京屋顶下与朋友私密分享的活动。

音乐会中,邓菡彬和演员演绎了话剧中的精华片段,《我是有大海的人》《闯海歌》《自由的天空》《这是世界的尽头吗》《粉色的傍晚》等音乐,带观众重新回到海边,体会闯海人的精神和时代的精神。

长诗《闯海歌》曾获得2019“中国长诗奖”,以80年代满怀理想的一代闯海人为原型,将跌宕起伏的时代潮涌浓缩在一个背着吉他走四方的主人公身上,经邓菡彬的戏剧改编和吴宜瞳的原创配乐,为诗歌增添了冒险精神与奇幻色彩,成功塑造了一个有理想的“闯海诗人”形象,使那个时代的“闯海者”更为鲜活可感。

 

据悉,《大海》12月31日将再次在海南上演。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江伟)

-------------相关阅读----------------

把诗演成音乐话剧,《大海》讲述30年前的“闯海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12月27日,改编自李少君长诗《闯海歌》的环境剧场音乐话剧《大海》,在北京码字人书店上演戏剧音乐会。这部实验跨界剧作诞生于2019年年末,在今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前在海南进行了首演。

 

“时隔一年,经过波澜壮阔的一年,回头再看这部戏,又有别样的感触。”导演邓菡彬决定在新年到来之际举办这场戏剧音乐会,将来自海边的、带着咸咸海风的大型沉浸式音乐剧,浓缩成冬日北京温暖的屋顶下和朋友分享的活动。

“做戏的人希望他像大海一样包裹着大家,让来到现场的观众深深卷入其中,观众也深深感觉到一种海的力量。”在这场音乐会中,邓菡彬带领几位演员演绎了诗剧最精华的几个片段,吴宜瞳用吉他和电子设备现场演唱了《我是有大海的人》《闯海歌》《自由的天空》《这是世界的尽头吗》《粉色的傍晚》,观众也纷纷被调动起来加入表演,一同歌唱。环境戏剧的迷人之处正在于此,观众沉浸于戏中,与演员融为一体。

 

长诗《闯海歌》以上世纪80年代满怀理想的一代“闯海人”为原型,将跌宕起伏的时代潮涌浓缩在一个背着吉他走四方的主人公身上,经邓菡彬的戏剧改编和吴宜瞳的原创配乐,为诗歌增添了冒险精神与奇幻色彩,塑造了一个有理想的“闯海诗人”形象,赋予那个时代更为鲜活可感的印象。

 

一位年长的观众表示,这部剧不禁让他忆起30年前一路辗转去海南的情景,那个年代到海南不是件容易事,不仅需要层层审批、办边防证,还没有直达的交通工具,到了海南是一片亟待开发的蛮荒之景,与如今的度假天堂完全不同。也有观众从中看到自己北漂的影子,那种闯荡四方、无所畏惧的精神,感同深受。

12月31日,《大海》将再次回到海南,来到天涯海角,在“天涯·吟春”跨年迎新派对演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阅读---------------

李少君“中国长诗奖”诗歌《创海歌》改编,环境戏剧《大海》跨年上演

四川在线记者 李婷

12月31日,由海南大学教授、海南省人艺话剧院艺术总监邓菡彬导演,改编自李少君长诗《闯海歌》的话剧《大海》,将在海南的天涯海角游览区上演。这首获得“中国长诗奖”的诗歌将化成环境戏剧,从2020年演到2021年,舞台从室内搬到在半露天外,观众能吹着海风,聆听戏剧中大海的故事,一起跨年。此前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电视剧《装台》原著作者陈彦评价:“在国外,很多诗都变成了剧。但在国内很少。《闯海歌》大气磅礴,今天推出尤其有巨大的认识价值。”

 

“返璞归真”,寻找长诗与环境戏剧的内在联系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 “十万人才下海南”,“闯海”的说法由此诞生,而剧中人物就是“闯海人”的代表。荣获2019“中国长诗奖”的《闯海歌》就讲述了主人公从登上火车下海南到最终在海南站稳脚跟的闯海经历,主人公是一位“闯海”歌手。

在导演邓菡彬看来,长诗改编成环境戏剧,其实有内在联系。“有观众可能会认为,戏剧是要有情节,有矛盾冲突的,诗歌好像离戏剧的距离还有点远,但其实诗歌、戏剧在很早以前,是以节庆的形式共同存在,相互联系。”话剧《大海》就是想通过这种写意的形式,将这种人们对于大海的感情和生生不息的众生相描摹出来,重新融入到节庆中。“读诗的时候发现,虽然文字是倾向于个人化、私人化的个性表达,其中的每个人物活灵活现,用戏剧叙事的方式来看,就像是舞台上的‘浮世绘’。” 邓菡彬说道。

 

《大海》是邓菡彬创作的第三部闯海题材话剧。前两部分别是骑楼老街三部曲之一的《中山路夜雨》和入选了“2018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海南站)”的音乐剧《我们这一代》。邓菡彬任教的脚步踏过了纽约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等高校,先后师从曹文轩、余秋雨、著名戏剧大师理查·谢克纳,如今他在海南扎根,试图解锁环境戏剧的新玩法。

李少君对此也有感触。他认为《闯海歌》虽然不是远古格萨尔王式的传统英雄主义叙事,但每一位平凡人物的典型故事,也有大时代下的另一种值得被关怀的史诗。“所以诗歌能够实现戏剧方向的转化。”李少君透露,目前《闯海歌》也接到了电视剧方向的合作橄榄枝。

 

9个乐章开启奇幻之旅,融合摇滚、电子、民谣元素

更多的新生创作力量加入进来,让《大海》丰富而立体起来。在《大海》中,融入了音乐剧、话剧、相声剧、影戏、偶戏、舞蹈剧场、电影剧场等不同手法,从歌剧、山歌小调到电子迷幻、嘻哈说唱的多元又统一的原创音乐,营造9个乐章的奇幻之旅。著名作家韩少功说:“这部戏形式上非常创新,用了很多的手段,而且题材很接地气,让我们在海南生活的人感到非常亲切,我觉得特别感人。这次虽运用形式更多样,但形式都是有内容,有依据,有经验与情感与思想的,因此有力量,不光是玩形式了。打电话与方言尤妙。歌也好。”

这其中离不开新生代创作人吴宜瞳,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18-2019年获北京大学十佳歌手冠军。2019年7月参与多媒体戏剧《庭石》的录制。2019年11月参演环境戏剧《大海》,并担任其原创音乐的创作及制作,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初读长诗《闯海歌》,吴宜瞳感到“语言风格很朴素,也很有力量”,被父辈们的故事深深感动,在师兄、海南大学教授邓菡彬的引荐下,她参与到《大海》的音乐制作。邓导身为当代“闯海人”,对诗中描述的经历感同身受,决心把它搬上舞台。

 

对应《大海》这部剧采用的不同手法——音乐剧、话剧、相声剧、影戏、偶戏、舞蹈剧场、电影剧场等,Yiti因地制宜地打造出风格多元的音乐——从山歌小调到迷幻电子、再到流行摇滚、嘻哈说唱、民谣......

吴宜瞳乐于尝试多种多样的曲风,平时听歌不拘于某类风格,“虽然常被前辈们给出建议说应该瞄准一个方向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会比较好,但现阶段还不想受到风格上的局限。”正如每种语言中都有其他语言无法直译出来的词句,她执迷于不同音乐风格不可替代的特性,并试图在交融互鉴中建构自己的风格,“我比较喜欢的作曲家有几位风格跨度也非常大,但作品里又都有着可以称之为自我标志的东西在里面。”

 

回到最初,原著作者李少君也是“闯海人”之一。他坦言,《闯海歌》中主人公形象,凝结着自己个人经历和身边朋友诉说的人生体验。“它是当时众多闯海人的代表,是一代年轻人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