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青年音乐家 > 正文
知名青年作曲家方岽清:奔跑吧!80后……
2016-04-06 23:46:30 发表 | 来源:千龙网
 
  “仓仓仓仓……仓才……仓……”
 上世纪80年代,普通的一天,在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排练场,传来阵阵锣鼓声,马上就可以看到新戏的预演了。
一位“小戏迷”牵着邻居的衣襟兴致勃勃地向排练场奔去,尽管还不是最终正式带妆演出,他却看的“津津有味”,作为新剧目第一批年龄最小的观众,幼小的他深深陶醉于舞台上的戏曲人物和故事中。
 
(图一) 6岁的方岽清已经开始尝试在谱纸上记录下心中的“乐章”
 
 转眼间,这位当年忠实的“小戏迷”已经成长为中国当代最有创作实力,最为活跃的青年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斩获国内外艺术大奖无数;他14岁独身一人前往中国最高音乐学府接受正规的古典音乐教育;他笔下的交响乐、舞剧、民族音乐、影视音乐等作品频繁在世界各地上演;他接受西式音乐教育,骨子里却始终流淌着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血液;他还是一位跨界摄影家和资深“玩家”,在不断行走、拍摄中获得艺术灵感。
 他就是80后实力派作曲家——方岽清!
 
(图二)中国当代青年作曲家方岽清(详情点击 --> 方岽清百度百科
 
 “我从小就是一个戏迷”
 
 方岽清成长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中国老一辈著名戏剧家肖方(方辰)先生(搜狗百科http://baike.sogou.com/v28055679.htm?fromTitle=肖方)。
 上世纪80年代,河北梆子剧院排练场经常锣鼓喧天,在那时,这里是代表中国戏曲界最高水准的民间艺术荟萃大舞台,而演出的后台就是方岽清童年时期的天堂。童年的他见证了父亲《哪吒》、《钟馗》等几部影响了中国戏曲界力作诞生的过程。
 
 “我的父亲那时是河北梆子剧院院长,他平时工作很忙,既要创作,还要带团出国演出和处理琐碎的行政事务。”方岽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记得自己三四岁开始就“混迹”于排练场与舞台之间。也正是幼年时代亲身游走于艺术的氛围中,才练就了他超常的艺术敏感性。
 
(图三)年少时代的方岽清和父亲肖方先生
 
 “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注重培养我大量聆听不同门类的音乐,这一点真让我受益匪浅!”方岽清说,直到现在,只要有锣鼓点的动静,都能把他的注意力吸引过去。戏台上惟妙惟肖的脸谱和人物,有好多都令他记忆犹新。
 
 “可以说,小时候的我不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戏迷,在戏曲方面还可以称的上是一位小行家。”方岽清说,所有脸谱、锣鼓点的各种板式和经典唱腔的曲牌我都熟知于心。“我还记得我常常站在排练场的一角,安静的盯着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大师裴艳玲女士舞刀动枪,很久都看不腻。”
 
 学艺的 “孤独者”
 
 “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后在大院里打闹嬉戏的时候,我已经坐在钢琴前了。”
 方岽清把小时候的自己定义成为“孤独者”。他虽然很早的接受艺术的熏陶,但学钢琴起步并不算早。
 方岽清回忆起他7岁才开始正式学习钢琴,他说:“那个时代,小学校园里没有几个学钢琴的,艺术教育还不是很普及。当时是计划经济年代,一周一节钢琴课大概要15元,一个月60元的钢琴课费,几乎要花掉父亲近一半的工资,说实话,学习艺术还是比较奢侈的。”
 
 父亲在每个周末都会骑着自行车载着方岽清去河北艺术学院姚玉美老师的琴房上钢琴课,风雨无阻。
 
(图四)方岽清在年少时代学习钢琴
 
“姚老师也是音乐世家,她的兄长是我国老一辈著名指挥家姚关荣先生。姚老师对我要求非常严格,一首曲子弹好了才能算过关,因此经常超时为我上课。”这种严谨治学的授课,也为方岽清少年时代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
 
 “我和玩具的对话”
 方岽清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氛围非常安静,充满文化气息。父亲每天在书房写作。母亲是一名记者,要负责整个版面的编辑工作,在那个没有电脑的时代,就算“画版”的工作都是要自己亲自完成,所以母亲回家有时也要加班。
 
 “每当夜暮降临,我们一人一房间,而取代电视动静的是我练琴的声音。”方岽清告诉千龙网记者,也许那时年龄小,有时也不是很情愿每天枯燥的练琴,因为第二天上学,同学们都在交流昨晚和父母看的什么电视剧,而他却和父母没有一点交流的话题。“虽然心情会有些小失落,但那时的我已经在心里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要成为一个音乐家。”
 
 练琴之余,这位小音乐家最大的乐趣就是收集“塑料兵人”,那时的他将所有零用钱攒起来,买了上百个形象各异的“小兵人”,有军官、士兵、还有飞机和坦克。
 
 他经常一边摆弄着这些兵人,一边放着家里的唱片听。“这是我感到最幸福的时刻了!听着音乐,摆弄着这些‘小人儿’,我的脑子里总是浮现出很多画面感,也许我的想象力就是那时在不经意玩耍中培养的。”方岽清说,伴随音乐流淌的律动,他开始在脑海里构建天马行空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塑料玩偶”幻演着不同的角色,开启“玩具总动员”的奇幻之旅。
 
 就这样,方岽清在享受着短暂欢乐时光的同时,他的音乐嗅觉也越来越灵敏。小学六年的时光,艺术的细胞在方岽清的体内裂变,他在不断地积蓄艺术的力量,只待破茧成蝶。
 
 我的“梦之旅”
 
 “我大概是从14岁开始接受正规的、系统的音乐训练的。”方岽清说,1995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理论学科开始正式招收作曲初一年级学生,全国只招收四个名额。“那一年竞争相当激烈,CCTV《东方时空》节目都在全程报道这次招生盛况。我没想到竟然成为那四名幸运儿当中的一个,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梦幻。”
 
(图五)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生时代的方岽清 
 
 也是从14岁开始,方岽清第一次离开家乡,一个人开启了追求音乐梦想的旅程。他勤学苦练,专业理论课,文化课都不敢有一丝懈怠。虽然离开父母的羽翼,但父亲的教诲从未离开。
 
 “我会定期收到父亲写给我的家书。”看到红格信纸上遒劲的毛笔字,方岽清会不禁潸然泪下。“见到家书就如同见到了父亲,这是一切现代化联络方式不能比拟的感觉!父亲在生命最后几年身体很不好,他几乎一直住在医院,但用毛笔写家书这个习惯,直到他最后因病重拿不起毛笔才中断,这些书信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我很感谢这种规范的、学院派的音乐创作训练,使我艺术的起点和创作视野超越很多同龄人。”说起来也很有意思,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的时候,方岽清的一位同班同学便是现在享誉世界的著名钢琴家郎朗。
 
(图六)方岽清与自己中学时代老同学郎朗
 
 2001年,方岽清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他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位贵人,他的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30594.htm)先生。
 
 叶老师“没有难度,就没有高度,更没有艺术”的创作理念上对方岽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老师是享誉世界的作曲家,他教学非常严谨,在音乐细节,哪怕乐谱上一个标记都不容许有丝毫瑕疵。”
 
 (图七)作曲家方岽清和他的导师,享誉世界的作曲家叶小纲先生
 
 大学毕业,方岽清以在学期间所获得的音乐奖项和绝对领先优势的成绩保送至研究生。“我非常感谢叶小纲先生,无论他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至今对我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艺术要有“超前意识”
 
 说起谋生,方岽清说,搞艺术一定要具有“超前意识”,可能我们艺术院校不同于普通综合类大学,大家的思维都比较活跃和超前。
 
 “那是2001年,我刚上大学一年级,当时和同学为香港一台晚会配器,写了一个多星期,挣了3万多元。交完一年的学费,用剩余的钱换了一台电脑。”方岽清告诉记者,从上大学二年级开始,他就再也没有向家里伸手要过一分钱。
 
 “我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在这一点我从来没遇到什么困难”,方岽清是在大学本科期间用自己作曲挣的钱购入了他人生的第一辆车。
 
(图八)作曲家方岽清在聆听自己作品的排练
 
 2008年,方岽清研究生期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一场个人作品音乐会,中央电视台CCTV-15音乐频道还作了专门的报道。作为还没有毕业的一名在校生,这在当时音乐学院几乎是凤毛麟角的。
 
 早在十年前,当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学生都在为自己的新作品发愁能找哪位演奏家演出的时候,方岽清手中接到的一线演奏家委约创作已经排到很久以后了。

(图九)方岽清同中国著名大提琴家娜木拉、著名琵琶演奏家马琳和钢琴家李美彦录制自己作品《醉八仙》
 
“音乐既是流动的建筑,也是时间的艺术,她所焕发的生命力是需要被演奏!”方岽清告诉记者,自从步入大学,他写的每个作品都有演出和录音的机会,这是一个作曲家最大的幸福!

(图十)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出版方岽清大提琴作品乐谱
 
 “在此我要感谢中国大提琴领军人物,著名大提琴教育家、演奏家娜木拉女士。”方岽清说,他和娜老师通过2007年世界著名大提琴大师马友友(http://baike.baidu.com/view/47952.htm)先生来华进行艺术交流期间认识,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娜老师非常喜欢我的音乐风格,在她对我的支持下,我创作和上演了很多部作品,还签约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我第一本大提琴作品的乐谱。”
 
(图十一)方岽清作曲的中国第一张原创大提琴作品《清+CELLO》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
 
2011年,中国第一张原创大提琴作品《清+CELLO》专辑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这张由方岽清作曲、摄影并担任艺术总监的作品,在专业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方岽清说:“作为一名作曲家,写在谱纸上的音符需要一流的演奏家来‘复活’她们,音乐停留在图纸上没有任何价值!” 
 
 誓做艺术的“大国工匠”

(图十二)作曲家方岽清与世界著名大提琴大师马友友先生
 
 方岽清一直脚踏实地的走在艺术的道路上。早在学生时代,他的两部代表作品《手眼身法步》与《林冲》就分别摘得中国音乐“金钟奖”和“上海之春”国际作曲比赛第一名两项国家级音乐奖项。“既然选择了艺术,一定不能忘却初心,我会一条道儿走到黑。”方岽清如是说。
 
 日本寿司大师小野二郎的一段话,成为方岽清的座右铭,这也是他心目中一直崇尚的“工匠精神”。“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 
 
 在聆听方岽清的作品时,总能从中很明显地分辨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作曲家的根,不能丢!”当从决定做一名作曲家时,他的每个作品都是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民族的根基。

(图十三)作曲家方岽清同中国著名指挥家李心草先生在排练《禅宗三境》

(图十四)著名古筝演奏家苏畅同中国著名指挥家彭家鹏先生排练方岽清力作《禅宗三境》
 
 方岽清说,他在创作第一部古筝与大型交响乐作品《禅宗三境》期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比较中日之间的禅宗发源和立意;研习茶道,从道家、儒家等不同的角度辩证思考,用了一年的时间的来参悟“禅宗”,近两年时间来完成创作。
 
 这部具有东方哲学式思考的作品由青年古筝演奏家王温豪联手中国指挥大师李心草(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3600.htm)先生在广州首演,大获成功。仅两个月后又由著名古筝演奏家苏畅女士联手著名指挥家彭家鹏(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12741.htm)先生在福州再度演出,而2016年,这部力作又出现在中国两大交响乐团演出季曲目单中。
 
 “好作品一定要“渗的透”,要承载着高超的作曲技法和崇高的人文思想,还要使聆听者身心放松,不觉得累”,方岽清告诉记者,他很挑剔,一旦决心去做一件事,一定会倾所有的专注,艺术不能有半点投机和马虎。“身为一名职业作曲家,要做就要艺术界的大国工匠”。
 
 不断奔跑的“80后”
 
(图十五)作曲家方岽清肖像
 
 谈起“80后”,方岽清说,“我们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特殊一代人,可能很多人对80后有很深的成见和误解,认为我们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经不起风雨,是被溺爱长大的。”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们实际是很辛苦的一代,也是民族责任感和拥有民族使命感最强的一代!在我们人生观形成的时期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信息大爆炸和文化多元化,这足以对我们形成历练。”方岽清说,“80后”一代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时刻面临选择和永久不懈的坚持!”
 
 “80后一代人逐渐成长为社会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坚持理想,不忘初心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方岽清如是说。

(图十六)作曲家方岽清在自己作品加拿大演出前做标记
 
 如今,方岽清越来越多的音乐作品在世界各地音乐节上演。2016年,作曲家方岽清又有很多好音乐问世,他的第二部古筝大型协奏曲《兰陵王》也将在6月亮相于北京首演。
 
 “我今年还要出版三部我作品的乐谱,乐谱的出版对作曲家来说意义非凡。而我今年的重头戏是一部电影《我是处女座》,我将负责影片所有原声音乐的创作。”方岽清说,这是我国第一部星座题材的大片,汇集了中韩港台诸多大咖加盟演绎,由我国著名实力派导演陈兵先生指导,将在全国院线暑期档隆重亮相,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他的音乐。

(图十七)作曲家方岽清做客美国著名中文电视台《纽约会客室》
 
 方岽清表示,近期他将考虑和网易云音乐深度合作,用心合作打造一个中国传统高雅音乐平台,也让自己的音乐作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方岽清觉得影视音乐是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因为在文化飞速发展的多元化时代,音乐的表现要逐渐趋于“综合性”,这样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的更宽更远。

                                              文/千龙网记者 张志兴 实习记者 汪慧贤  图/方岽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