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梦桥——致敬港珠澳大桥交响音乐会首次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2019-06-07 11:49:46 发表 | 来源:中新社
“梦桥——致敬港珠澳大桥”交响音乐会6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国家大剧院。图片来源:东方IC 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
 

  是次音乐会由知名指挥家李心草执棒,知名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和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以及青年钢琴家元杰和古筝演奏家苏畅等中国古典音乐演奏家参与演出。

  音乐会上,艺术家们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全方位呈现了港珠澳大桥从孕育到成功建造的过程,热情讴歌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

  交响组曲《梦桥》由中国当代青年作曲家方岽清历时三年创作。《梦桥》共五个乐章,包括“献给岁月”“献给历史”“献给建设者”“献给大海”和“献给港珠澳大桥”,全曲时长近50分钟。

  港珠澳大桥是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该大桥总长55公里,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运营。

  据了解,本次音乐会由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工会联合会牵头主办,《桥梁》杂志社承办。(徐卓蓝 陈小愿)

 


延伸阅读:
 


作曲家方岽清大型交响组曲《梦桥》录制现场直击

 

“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这件事——55公里跨海大桥,7公里海底隧道,面对海面异常复杂的汹涌波涛,历时13年建造,桥面铺装相当于98个足球场!” 作曲家方岽清骄傲的说:“这座完全由中国独立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举世瞩目的跨海大桥,会刷新很多项世界桥梁史的记录!也将改变中国“珠三角地区”经济版图。1983年,香港的建筑师胡应湘最早提出了建造港珠澳大桥想法;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9月2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预计2017年底具备通车能力。

大型交响组曲《梦桥》是青年作曲家方岽清继2016年大型三重协奏曲《侠》之后的又一重磅力作。这部大气恢弘的作品特别题献给“港珠澳大桥”的伟大建设者。全曲五个乐章包含:一首序曲,一首古筝协奏曲,一首钢琴协奏曲,一首大提琴协奏曲,一首进行曲和一首主题歌曲。

2017年6月29日,黑胶佳音摄制组来到北京唱片厂,带大家直击《梦桥》录制第一现场。这部巨作的录制,集合了中国当代古典音乐界最优秀的音乐家和录音师!满眼望去,单弦乐声部都是大腕儿——中国爱乐乐团首席陈允先生,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李喆先生,以及著名小提琴家龙翔先生,大提琴家杨锰先生等来自各大交响乐团的演奏家,在接下来的几天录制还有铜管声部、木管声部以及打击乐声部的老师悉数亮相录音棚。

为了这部《梦桥》交响组曲的高水准呈现,作曲家还隆重邀请到三位重量级演奏家——CCTV“十大古筝演奏家”苏畅女士;青年钢琴家李美彦;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娜木拉女士分别担纲其中古筝协奏曲(第二乐章);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大提琴协奏曲(第四乐章)的录制。三位美丽优秀的演奏家将于近期进棚录音,相信她们的精湛演奏将为《梦桥》这部作品注入深刻的内涵和激情的生命力。

录音开始,《桥梁》杂志社社长杨志刚先生聚精会神的聆听。关于方岽清老师《梦桥》的创作,结缘于作曲家与杨志刚先生和港珠澳大桥管理局韦东庆书记的一次畅聊。作曲家方岽清认为,这样一部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是当之无愧展现中国实力的名片!交响乐的经典和震撼,对展现桥梁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处!杨志刚先生非常希望有机会能把这些震撼的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交响乐谱写出来,通过音符把时代的建筑美感体现出来。而港珠澳大桥管理局韦东庆书记创作出了全方位展现港珠澳大桥《梦桥》这首词,他们三人对这部作品的交响组曲创作观念有着高度的默契,一拍即合。

作曲家方岽清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三次出海,深入到港珠澳大桥工程施工一线,实地采风,历经两年跨越,倾心谱写出这部伟大的交响组曲。备受大家期待的作品如今终于要出炉了。在录音现场,方岽清告诉我们,他特别喜欢“桥”这个字,他认为桥是一个连接。就像《梦桥》那首词中写到的,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有形的桥,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是一个无形的“桥”。音乐是一个纽带,也是一种链接。音乐展现出巨大的力量!在谈到作曲时,方老师说写总谱就像设计师绘制工程图纸一样,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作曲家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梦桥》交响组曲,五大乐章将会从历史、人文、自然、科技方面来展现中国工匠精神,向中国的建设者致敬!


 

相关阅读:


方岽清:为港珠澳大桥谱就交响组曲《梦桥》,音符筑工程


2018年10月24日,“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天,方岽清历时3年创作的大型交响组曲《梦桥》也通过网易云音乐平台正式发布。
 

《梦桥》专辑,是献给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组曲

这是一部由多位中国古典音乐圈的顶尖演奏家联袂录制的严肃音乐作品,却并没有故作高深、拒人于千里之外。即便对于古典音乐的初入门者,也能感受到其中鲜明的音乐形象:弦乐回环,如海潮迭起;筝音清切,似文人侠客;钢琴打击乐般的强奏,描摹建设者的齐心协力;尾章的进行曲式,犹言天堑既通,满目壮阔……

全曲超过1000小节、近50分钟,多个乐队声部并行。想要调动如此庞大的体量,不仅需要极深的功力,还要倾注无数的心血。很少有人真的愿意做这件事。

方岽清:为港珠澳大桥谱就交响组曲《梦桥》,用音符筑出超级工程

方岽清创作《梦桥》交响组曲历时3年

作曲家方岽清生于1981年。他的《梦桥》是为港珠澳大桥而作,形式和品质,也和这个全长55公里,带有人工岛、海底隧道及高速路桥的“超级工程”相似、相通。

方岽清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他说自己也是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中的一员,他是用音符筑造了一个交响乐中的超级工程。

结缘大桥

采风座谈时多次流下眼泪

方岽清是北方人,喜欢大海。2015年初,当《桥梁》杂志社社长杨志刚和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韦东庆远道而来,请他为珠三角一座建设中的跨海大桥写一首歌时,他感到新鲜,却并没有立刻答应。

创作歌曲对他而言轻车熟路,但从韦东庆饱含深情的讲述中,他意识到了这项工程的不凡。

“这座由中国自主研发并建造、举世瞩目的跨海大桥,会刷新很多项世界桥梁史的记录,也将改变珠三角的经济版图!”方岽清对南都记者解释,“我觉得,如果没有亲自到那个地方、全身心感受到它的话,我真的不敢轻易创作这部作品。”

几天后,当方岽清穿戴上救生衣和安全帽,乘着快艇来到大洋之中的建设工地时,在湍急的水流和高耸的桥梁之间,他端着手中的相机,迟迟没有按动快门。

方岽清:为港珠澳大桥谱就交响组曲《梦桥》,用音符筑出超级工程

方岽清多次到港珠澳大桥建设工地采风

眼前这番景象,是他从未见过,也根本无法想象到的。当他下到中铁山桥设在人工岛的一个预制车间,向建筑工人了解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过程时,更发现了诸多出人意表的困难和复杂。

工人们要在这里生产大桥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等到合适的自然条件,再用重型机械拖装到海上,或是海底。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中,包括一段全长5664米、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由33个与航母同等大小的混凝土“管节”在水下对接而成,而且要做到“滴水不漏”。为了这项任务,沉管预制车间的工人们足足花费了6年,许多稚嫩的面孔开始变得沧桑。

方岽清:为港珠澳大桥谱就交响组曲《梦桥》,用音符筑出超级工程

2015年8月,方岽清第二次到大桥采风拍下的现场

方岽清说,在与一线工人座谈时,他很多次流下眼泪,“我终于明白了一个伟大的工程背后,有那么多人的汗水、泪水甚至鲜血。”

采风结束,方岽清对大桥管理局的领导说,他希望创作的不是一首歌,而是一部大型交响乐,将桥梁建设者的壮举、所经受的考验和磨难、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片海域的人文历史全部囊括其中!管理局几位理工科出身的领导听了,竟然很快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和他一样兴奋。

正式接受这个任务之后,方岽清又多次往返北京和珠海,见证了两端的桥面逐渐向中间延伸,直到主塔“中国结”吊装完成。

有一回,他还顺便在工地上为大桥建设者们开了一堂古典音乐普及讲座,原定两个小时的活动,因为过于踊跃的提问,拉长到三个半小时,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也始终坐在位子上,听得目不转睛。“原来经典的艺术,是超越了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界限的。”这让方岽清既惊喜,又感动。

2016年底,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已全线贯通,方岽清心中的“大桥”也逐渐成型。

他先完成了一首同名主题歌,而后开始着笔这部宏大的交响音乐。如同建一座大桥需要反复推敲设计方案,创作时,方岽清也与管理局领导探讨了很多次,更无数次推翻自己。

方岽清:为港珠澳大桥谱就交响组曲《梦桥》,用音符筑出超级工程

2016年7月,方岽清在家中创作《梦桥》组曲

他先是要确定结构,安排乐章主题和呈现次序,逐一选定曲式;完成主旋律的创作后,最耗时费力的工作来了——此时出现在他脑中的,已然是一个由古筝、钢琴、大提琴担任独奏乐器,涵盖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诸多声部的大型交响舞台。如果说指挥家的角色是调合颜色,那么作曲家就是提供蓝图的那个人。

方岽清说:“在最后的电脑制谱阶段,总谱上的近30行、数十万个音,都是我用鼠标一个一个点出来的。每点一下我都会经过深思熟虑,到底落在五线谱的哪一条线、哪一个间?”

头脑中的乐思是设计图,通过理性、富有规律的劳作,逐渐落实为工程图纸,最后用音符和音乐记号进行浇筑。2017年6月初,全曲5个乐章终于创作完成,按照演奏顺序,依次为:交响序曲《献给岁月》,古筝协奏曲《献给历史》,钢琴协奏曲《献给建设者》,大提琴协奏曲《献给大海》,及一首引子与进行曲《终曲·献给港珠澳》。

方岽清:为港珠澳大桥谱就交响组曲《梦桥》,用音符筑出超级工程

方岽清正在弹奏钢琴,他身后图片便是港珠澳大桥

同年6月29日,该交响组曲在北京和广州进行了首次录音。

4个多月后,方岽清在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的陪同下,第五次造访港珠澳大桥。重新走在桥面上,感受着越洋而来的风,远远望见竣工在即、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方岽清突然无法自制地跃上一个钢筋堆,大声唱起了《梦桥》第三乐章——《献给建设者》。

那种“筑造”的豪情与满怀的骄傲,他又何尝不是感同身受呢?

艺术人生

“没有难度,就没有艺术”

“用音乐筑造些什么”的念头,早在童稚时期,就出现在方岽清的生命中。

他的父亲是中国老一辈戏剧家、戏曲音乐家方辰(笔名肖方),河北梆子名剧《钟馗》《哪吒》的创作者,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曾担任河北梆子剧院院长。戏曲大院里长大的方岽清,几乎亲证了这些力作的诞生过程,名角儿怎么舞刀动枪、唱科怎么合板,桩桩件件怎样“装配”成一台戏,他从小就看不腻。

7岁那年,他正式拜师学习钢琴,在家被父亲用古今中外的音乐“煲耳朵”。他自然而然地开始了碎片化的创作,有时记一些谱,更多时候是在琴键上按自己的意思探索。

1995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面向全国首招作曲专业初一年级学生。刚接触作曲半年的小方,鼓足勇气参与了这场竞赛,并最终成为4名入选者之一,14岁就独自来到北京,接受国内最高水准的学院派音乐创作训练。他的同学也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好苗子,其中就包括如今享誉世界的钢琴家郎朗。

作曲专业尽管功课繁重,却是方岽清梦寐以求的机会。他有太多想法需要用更高的技术来表达。于是他拼命学习,出了琴房就到图书馆查找总谱。为了用便宜价买到古典音乐唱片,还专门坐火车去天津,到洋货市场搜罗瓦格纳、勃拉姆斯、理查·施特劳斯、门德尔松这些他最钟意的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

2001年,方岽清升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著名作曲家、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在导师身上,方岽清感受到了一个职业作曲家的严谨和追求。叶老师要求他记住,写东西一定要有难度,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艺术”。音乐创作者要用高超的技法表达深刻思想,这才有含金量,这才是真本事。

方岽清:为港珠澳大桥谱就交响组曲《梦桥》,用音符筑出超级工程

方岽清师从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主席叶小纲

2005年,方岽清以戏曲为题创作的大提琴曲《手眼身法步》摘得了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银奖(金奖空缺),并被收录在《中国百年经典音乐典藏系列(“室内乐”卷)》,那时他还在读本科;2006年,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毫无悬念地得到保送资格,继续追随叶小纲读研究生。

在专业上,方岽清越来越得心应手,他的兴致逐渐转向一个新的领域——摄影,并成了“器材狂人”。他的第一台胶片相机是曾为《河北日报》主任编辑的母亲送给他的,作为考上大学的纪念。

2008年,叶小纲赴西藏采风,方岽清担任随团摄影师。有点感冒的方岽清,到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突然引发了猛烈的高原反应。被火速送进医院时,他的瞳孔已经散大。四个师弟架着方岽清上了呼吸机,在重症监护室躺了整整7天之后,方岽清才苏醒过来,但他的肺功能已严重受损。

那个“濒死”的体验过去5年了,有一天方岽清在微信朋友圈回首在西藏的日子,说它开启了“第二次生命”。以此为分水岭,从那之后,摄影重新变回了一个理性的爱好,而他的音乐创作探向了复杂的形制与深刻的主题。

连接心灵

用音符筑造出另外一座桥

“重生”之后,方岽清参与的第一部大制作,便是2011年的大型舞剧《亚洲铜·天人合一》,他用音乐营造人与自然的对话。这部舞剧在意大利罗马喷泉剧院上演时,引发了诸多关注。

2015年,他又写了古筝与大型交响乐队协奏曲《禅宗三境》,将天人之思在抽象的层面铺陈、变幻,同样收获了不俗反响。方岽清告诉南都记者,在创作《禅宗三境》时,他养成了打坐、喝茶的习惯,生活越来越简单,心态变得更加沉稳。“只有这样,你的思想才能深入进去,也才能驾驭更大的题材。”

转过年来,他创作的《侠》再一次震惊业界。这一次他写了古筝、大提琴、钢琴与大型交响乐队的三重协奏,长达8个乐章,起兴于诗圣杜甫遭遇安史之乱、在归家途中所作的长诗《北征》,乐队编制则沿用了贝多芬首演于1814年的作品《“大公”三重协奏曲》。

方岽清能用大提琴写《林冲》,也擅用古筝写豪侠。这件被誉为“东方钢琴”的乐器,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像个孤胆英雄,单枪匹马对阵西方大型古典乐团,不落下风。

方岽清:为港珠澳大桥谱就交响组曲《梦桥》,用音符筑出超级工程

2017年11月,方岽清重访港珠澳大桥

新作《梦桥》当中,同样有用古筝担主角的乐章。第二乐章《致敬历史》,是整部作品最后完成的部分。方岽清说:“在这个乐章当中,古筝就是文天祥。”今日港珠澳大桥飞架之处,恰是700多年前,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伶仃洋。

方岽清:为港珠澳大桥谱就交响组曲《梦桥》,用音符筑出超级工程

2017年11月重访大桥时方岽清已完成《梦桥》创作

时移事易,当年被囚解于元军战船上的一代志士,何曾想到科技的发展,会让蓝海变成通途?方岽清用器乐的此消彼长摹拟时空转换,希望今人能与千年的文脉相接,胸中仍存慷慨之气。

也许正是因为用了3年时间才谱出了这部作品,方岽清对“桥”这个意象也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他再一次发现,他创作的音乐,与眼前这座桥梁何其相似!音乐也是一座桥梁——作为人类通用的语言,它连接的是彼此的心灵。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