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感悟现代音乐的美丽与力量——2017北京现代音乐节综述
2017-07-09 18:21:45 发表 |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由国家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国家级艺术盛会——2017北京现代音乐节5月21日晚开幕,27日闭幕,这是北京现代音乐节自创办以来的第十五届。历经十四年,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现代音乐节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现代音乐盛会与文化盛会。本届北京现代音乐节结构至简,主要分为两大板块——音乐会、讲座与大师课。自21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开幕后,音乐节活动场地固定在中央音乐学院,22-27日每天下午15:00在演奏厅、晚上19:30在音乐厅各1场音乐会,每天上午的10:00在作曲系举办讲座或大师课,由本届音乐节演出作品的国外作曲家与乐迷做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独特的音乐理念。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叶小纲致开幕辞 摄影:郭名洋

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 摄影:郭名洋

音乐节结构虽至简,然而内容却一如往届丰富多彩。音乐会曲目精心安排,既展示上个世纪产生世界影响的代表性作曲家的现代音乐作品,也有当代中国老中青几代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和最新创作;也体现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对接、东方与西方深度的交融,多元文化深度融合的特点,真实的反映着现代东西方社会人们动态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大师班和讲座共6场,包括了的4场音乐创作讲座,1场爵士作曲技法讲座,1场现代音乐史的讲座。演奏家阵容依旧星光闪耀,集中了当代国内国际的音乐精英和新锐,展现了现代音乐未来的新兴力量。

开幕式全体演员谢幕 摄影:韩军

主题内涵的多元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音乐节上演曲目体现了不同年代、不同文化区域的、不同年龄层次的作曲家对于人与自然、生命、文化、家国的独特理解。曲目从内容内涵、表达形式展现出多元交融的特点,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现代音乐风格。究其最终指向,表达的还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与关怀。

本次音乐节举办了交响乐音乐会2场,上演了中国、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11位作曲家共11部作品。9场室内乐音乐会,上演了61部作品。1场电子多媒体音乐会,上演5部作品。总计12场音乐会共演出了77部中外作曲家的作品,其中外国作曲家作品32部,中外合作作品1部,中国作曲家作品44部。

这些创作按时间分层,体现出了青年作曲家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中坚力量和才华。如,本届音乐节上演的法国梅西安的《被遗忘的祭品》(1930年),作曲家时年22岁;中国作曲家秦文琛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为四十二件弦乐器创作《幽歌》时年24岁,还有詹姆斯•麦克米兰27岁时的管弦乐队作品《挽歌》(1986),徐昌俊29岁创作的柳琴曲《剑器》(1986),叶小纲32岁时创作的长笛与古筝《三迭》(1987),张小夫33岁时创作的幻想音诗《吟》(1987-2004)等等。音乐节上演曲目的安排,客观上可以比较这些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作曲家青年时代的才情,有利于更客观清醒的认识和评价当代音乐创作成果。

本届音乐节老一辈作曲家还在不断推出新的作品,让人惊喜而感动。这就是今年89岁高龄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杜鸣心先生的最新作品歌剧《冼星海在俄罗斯》(2017年)的部分“午夜将至”(世界首演)演出,表现了冼星海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的最后场景。作曲家叶小纲的小提琴与打击乐而作的二重协奏曲《峨眉》(2016)、陈丹布的管弦乐《袖剑与铜甲金戈》(2016) 及中青年作曲家秦文琛、张朝、邹航等的新作品,体现出创作上所达到的炉火纯青的境界,令人沉醉。

本次音乐节,当代中国新生代80后、90后青年作曲家创作上的强劲势力让人可喜。创作是推动音乐发展的根本动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北京现代音乐节多年来为一直不懈的为有才华的青年作曲家提供施展其才华的平台,推动中国现代音乐不断发展。虽然这两年没有如2006、2007年那样设置“花样年华”2011年设置“青年中国”等专门的板块,但在实际曲目安排上留出很一大块给有才华的青年作曲家。如开幕式上演的青年作曲家、28岁的郑阳创作的管弦乐《远去的桅杆》(2017年);22日的Ensemble Novel乐团专场音乐会《我诅咒时间之河》上演22岁的丁木为双簧管、单簧管、钢琴、打击乐、小提琴、大提琴和演员而作的《致一百年以后的你》(2017),32岁的霍霏霏为双簧管、单簧管、钢琴、打击乐、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而作的《迷宫》(2017)……这些作品体现出这些新人对现代作曲技术掌握的谙熟和艺术思考的独特性与角度的新颖。

正是这种不同年龄区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创作,体现出北京现代音乐节多元的内涵。叶小纲的《峨眉》是对峨眉秀美景象及其丰富人文资源的内心感触;陈丹布的《袖剑与铜甲金戈》则是以丰富的管弦乐语言刻画出诀别的刺客的一股必杀气势和信念;张小夫的电子多媒体音乐为埙/萧/笛、琵琶、二胡、筝、打击乐和电子音乐、视觉影像而作的《墨韵灵飞》以音乐展现书法水墨艺术的境界;王建民的古琴与钢琴作品《古舞》取自云冈石窟乐舞画面,表达对于古代宫廷乐舞的理解;钟峻程的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作品《花山壁画》对先民生活的音画呈现描写;赵曦《南国》钢琴小协奏曲(双钢琴版)以多调性的技术手段表达对故乡的赞颂;白浩钰的古琴与钢琴《侠风禅影》对中国传统儒侠风范与佛禅意蕴两种入世、出世对立的精神刻画;李劭晟为古筝与弦乐三重奏而作的《将进酒》表达原诗豪迈洒脱的气质……这些展现的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不同侧面的理解与表达,题材上还具有传统性。而秦文琛的《唤起记忆的声音》(2008),是几种各具性格的声音展开的一场有冲突有高潮的戏剧性的表达;丁木的《致一百年以后的你》以现代音乐技法、大屏幕的活动影像、现代诗歌、音乐剧场的综合呈现方式,表达对时间流逝的独特体验,同样表达时间、空间秩序主题的还有俄罗斯作曲大师亚历山大·拉迪洛维奇为长笛、单簧管、钢琴、小提琴与大提琴而作的《皮埃罗的梦》;李景元《你不能再回家》以音乐演绎对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的深刻理解,卡尔·内戈林的《幽灵谐谑曲》以音乐会大三角钢琴和一个钢琴玩具交替演奏,与单簧管、大提琴共同表达了一种奇妙的戏谑感;卢卡·昂迪纳尼为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现代室内乐作品《梦境与海鸥》(2014年)通过一系列现代技法,力图营造出似真似幻的梦境;西科尔斯基的钢琴曲《心不在焉的窗前凝视》主要以简约的手法将困惑、无意义、疏离感等涣散的状态贴切的表达出来……这些则是从内容到音乐构思都属于对身处现代化大潮下的个体独特体验和极具个性化的表达。同时,也有宏大主题的精彩作品。英国作曲家乔﹒卡特的管弦乐《醒悟》 (1997)表达的是对战争的反思与警惕,秦文琛的《幽歌》(作者介绍又可称为悲歌)对过去人类经历的各种不幸、灾难的纪念,如果说,这两类都指向过去,是反思;那么郑阳的《远去的桅杆》传达的则是畅想,是新时代的中国人即将扬帆远航,面对未来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乐观的精神状态。

本届音乐节没有固定的主题,从全部音乐表达内容来看,或依托历史,或依托文学,或是亲历场景的回溯,构成了非常丰富的多元的内涵;从本质上看,则都围绕人的独特体验展开,都统一到对现代化浪潮下的人的精神关照。

《侠风禅影》古琴现代作品音乐会 摄影:邹航

中西音乐交融的新趋向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人在持续不断地向西方学习中产生了世纪问题——中西之争。这场没有结论的争论持续到今天,还在很多人文领域发酵。当前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进一步加剧,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增长,中西之间的文化互动变得更加深入而普遍。

西方作曲家也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中国,他们或在音乐创作实践中向中国古老的哲学中寻求灵感,或者直接采用中国乐器进行创作。这在本届北京现代音乐节的曲目安排上体现的也非常清晰,反映了全球化浪潮下当代中西音乐互动的新的深度。开幕式上演的德国作曲家奥利弗·施内勒尔管弦乐作品《五行/水》(2013)。管弦乐套曲《五行》共五部作品构成,创作上受到中国阴阳五行思想深刻影响,《五行/水》是其中第三部。水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保守的、静止和智慧、坚韧的两种文化寓意极大地激发了作曲家作品的创作。作曲家认为“五行也影响了角色设计以及每一部作品所代表元素的选择。每一部作品中,音乐特征对应着五行里五种媒介各自的特点,我尽可能的运用这些表现我的音乐。”很有意思的是,在武汉音乐学院的专场音乐会中也上演了同一题材的室内乐作品,龚华华为古筝、四件弦乐器与两位打击乐演奏家而作的《水德吟》,这让我们领略对同一内容中西音乐家不同的情怀和创作风格。5月26日晚莫斯科当代乐团上演的俄罗斯作曲家奥列格·佩勃尔丁的《国华》则融合了多种中国艺术元素,作曲家想以现代音乐的形式来阐释中国古代诗歌。作品在编制上属于西乐室内乐,然演奏法大量借鉴了中国乐器的演奏法,驰誉国际乐坛的莫斯科当代乐团以高水平演绎使得该曲当晚大放异彩。

除了在创作思想上向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汲取灵感,在乐器组合形式上也体现出中西融合的创意,反映了当代很多作曲家寻求个性化表达的新趋向。

中西乐器混合的室内乐组合形式具有很大的实验空间。本次音乐节中的两件中西乐器的组合形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在5月24日的法国摩登时代乐团专场音乐会中演出的费雷德里克·迪里厄为单簧管与二胡而作的《漫长距离》 (2016年),叶小纲的长笛与古筝作品《三迭》(1987年),美国作曲家保罗•戴的古琴与低音提琴《归尘》,赵石军的古琴与单簧管《琴萧引》等。单件民族乐器与钢琴的组合则还有叶小纲的新作品二胡与钢琴《光明行》(2016)、刘文金的《火-彩衣姑娘》等。钢琴与民乐合作是中国作曲家很早就开始的做法,无需细论。而古琴与钢琴的组合集中呈现是本次音乐节的一个亮点,如王建民的《古舞》、李玥锦的《沉玪》、白浩钰的《侠风禅影》。这些作品在写法上各有特色,确实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当然,古琴、钢琴这两件东西方文化(也代表了传统与现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其结合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古琴技法的运用如何扬长避短,与钢琴有更细腻的配合,钢琴在表达中如何联合古琴,共同达到最佳的音乐境界的创造,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作曲家继续奉献出智慧、灵感与辛勤的劳动。

多种中西乐器混合的室内乐组合近些年引起越来越多的作曲家的兴趣。秦文琛的为单簧管、手风琴、吉他、古筝、大提琴和打击乐而作的《唤起记忆的声音》(手风琴版)(2008),邹航为弦乐四重奏、古筝、二胡、琵琶、竹笛、三弦、扬琴和打击乐而作的《醉舞金刚》,李劭晟为古筝与弦乐三重奏而作的《将进酒》,龚华华的《水德吟》,吴霜的二胡与室内乐队《角儿》,来自澳门的莫健儿为二胡、笙、钢琴、马林巴和打击乐器而作的《清歌一阙》(2013/2017)等,这些作品中已经是历经舞台与大赛考验的成熟作品,广受欢迎。

多种中西乐器的混合编制的形式也不乏外国作曲家的创作,其音乐构思新颖,给人深刻印象。如奥地利作曲家克里斯蒂安·伍兹为钢琴与八件中国乐器而作的《交迭声鸾》,作者坦言从结构到细节都受到韦伯恩作品《27号变奏曲》的深刻影响,作品内部则是混合了江南丝竹的旋律、韩国传统说唱板索哩的节奏模式等元素,音调上十二音与五音混搭,有时是各行其是。作者解释,这部作品的英文命名Interference,一方面意指相互交织的各声部乐器,并同时暗含“干扰”之意。除此,还有作曲家费雷德里克·迪里厄为单簧管与二胡而作的《漫长距离》、美国作曲家保罗•戴的古琴与低音提琴《归尘》等。这些作品虽然在中国乐器演奏法方面还存在着生硬、单一的瑕疵,比如二胡技法写法的小提琴化痕迹。但作为新趋向、新思维的表达,还是给人带来了更多新鲜的体验和启示。

音乐交融方面,5月25日中印文化交流专场音乐会《拉格·茉莉》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音乐会一票难求。刘月宁与达伦·巴塔查亚为扬琴、桑图尔琴和塔布拉鼓而作《拉格·茉莉》受到热烈欢迎,这是亚洲两大文明之间当代一流音乐家的交流与对话。目前,这种不同文明的传统乐器之间的互动交融还属极个别现象。相信,随着多元文化观念的不断传播,中国文化走出去行动的深入实施,将会有更多音乐家尝试不同音乐种类的深度互动,它将为我们的音乐生活提供更丰富的色彩。

Ensemble Novel演奏丁木作品《致一百年以后的你》 指挥:俞极 摄影:邹航

法国摩登时代乐团专场音乐会 摄影:胡晓楠

波兰钢琴家亚当·科斯米埃加 摄影:黄浩源

两位印度演奏家与中国扬琴演奏家刘月宁共同演绎作品《拉格·茉莉》 摄影:韩军

现代科技、现代音乐演绎古典情怀

5月23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的《梵天净土》——张小夫多媒体电子音乐会是一场令人难忘的音乐会。电子音乐本是现代音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一批音乐家致力于这个领域的创作。多年来夏季的北京现代音乐节和秋季的北京国际电子音乐季一直是中央音乐学院最重要的两大乐节。本次音乐节则以专场展示了张小夫教授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几部经典作品,一整套的多媒体电子音乐曲目以“梵天净土”为名,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以雪域高原为符号的纯净圣洁的至高境界的理解。

其中音乐会首尾曲目《诺日朗》和《风马旗》(2017世界首演)都采用了藏族题材。为三组混编组合打击乐、电子音乐与视觉影像而作的多媒体交响乐《诺日朗》(1996-2016)是作曲家通过提炼“转经”和“轮回”这两个最具藏民族特征的生活表象和精神理念,转化为作品当中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电子音乐语言-即音响动机的循环,这种局部的音乐结构手法,贯穿于全曲的各个部位,扩展为整体作品结构的哲学依据与构思。由人声、器乐、电子音乐三大类声音组合而成的多媒体交响音乐作品《风马旗》通过现场的女高音、管弦乐与多声道电子音乐之间构建出多样化、多层次的音响色彩组合与空间对话组合,象征着五色风马旗在风中的动静与变幻。同步播放的画面是经过精心剪辑的雪域高原的壮美风貌,音画的精彩演绎出人间净土崇高而空灵的境界。为大曲笛、电子音乐与视觉影像而作的幻想音诗《吟》(1987-2004),几乎开掘了大曲笛一切可能的丰富奏法,通过电子音乐的交互控制,表达了更为抽象的声音点线组合的变化多端。为电子音乐与视觉影像而作《脸谱No.2》(2008),关闭现场所有灯光,聆听对中国京剧四种角色的唱念及锣鼓声音的电子变形处理,意图达到“”声音脸谱”的塑造。为埙/萧/笛、琵琶、二胡、筝、打击乐和电子音乐、视觉影像而作的《墨韵灵飞》则是对中国书法和水墨艺术秀逸灵飞的韵律节奏及博大雄强的精神气格的音乐表达。

张小夫教授现场操控电子音乐、与台上的乐队、人声、画面,与场内各个角度布置的音响形成一个复杂的音场。体现了电子音响科技结合现代作曲手法,表达了东方文化特有的古典情怀。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与吴碧霞、张少等一流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加盟演出,为音乐会的圆满演出又增添了颇高人气。

《梵天净土》张小夫多媒体电子音乐会 摄影:韩军

莫斯科当代乐团长笛演奏家伊万·布什耶夫、单簧管演奏家奥列格·坦特索夫 摄影:韩军

Oliver Schneller作曲讲座 摄影:李子罕

Martin Herchenroder作曲大师课 摄影:李子罕

始终坚守的包容开放的胸怀

北京现代音乐节的宗旨如俞峰院长在开幕致辞中所说“秉持致力于普及现代音乐、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以及为青年音乐家提供优质发展平台的初衷,以社会大众更易接受的方式传播现代音乐精神”。所以包容开放正是音乐节的特质。音乐节既关注对国外一流作曲家代表性作品的国内推广介绍,也关注国内地方院校团体及优秀作曲家及其作品向国际推出。

本次音乐节闭幕音乐会即是由国内优秀的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承担,著名指挥家汤沐海执棒指挥。5月22日下午《我诅咒时间之河》——Ensemble Novel乐团专场音乐会则是由一个中央音乐学院90后音乐家团体承办,集中展示他们的创作演奏才华。5月23日下午以《南国》为名的一整场音乐会是武汉音乐学院室内乐作品的展演;5月24日晚亚当·科斯米埃加钢琴独奏音乐会《心不在焉的窗前凝视》既是对波兰两位重要作曲家赛洛基和西科尔斯基现代钢琴作品的推介,同时也是对国际乐坛新秀、波兰钢琴家亚当·科斯米埃加的推介;5月25日下午以《两岸四地——精英演奏家专场音乐会》为名的整场音乐会则是来自广州、台湾、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等地音乐家的专场展演。

正是因为坚持多元的文化特质,秉持包容与开放的胸怀,始终关照当下,北京现代音乐节越办越成熟,成为国内专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学习接触现代音乐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历经15届北京现代音乐节,面对花样翻新的现代音乐技法,经历过猎奇、困惑之后,越来越多的听众选择包容,并关注音乐本身将要如何表达,声音背后的思想如何,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个平台上感悟到现代音乐的美丽和力量!

闭幕式全体演员谢幕 摄影:郭名洋

供稿:科研处   文:许瑞

编辑/设计: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