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活动 > 音乐演出 > 正文
琴边闲话 — 高平沙龙音乐会
2021-10-06 22:44:00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长期弹琴,不幸已成固习。但不断练习新曲、琢磨古典, 也实在得到不少享受。由此而多了对音乐的丁点体悟,不失为令人慰籍的附加值。

这场讲座音乐会不专注于任何主题或焦点, 只在单纯的弹琴赏乐,间或来上只言片语,插科打诨,尚有一分随兴分享的乐趣。所选作品没有刻意讲究“学术探讨”的内涵,都不过是出于近期兴趣,或顺手方便而已。

“菜单”上前两位作曲家,法国人戛布里埃尔 福雷,匈牙利人贝拉 巴托克,前者为十九世纪四零后,后者八零后,两人三十六岁龄差, 出自全然不同的文化背景, 论个性、趣味、志向,鲜有相似之处。这次沙龙将两位大师并列演奏,其实不算太常见的曲目组合。而他们的几部作品,一经聆听,其差别之鲜明,也是不证自明了。

隔代、跨国的这两位作曲家是否熟悉对方,还有待遇到相关记载。但我想,如果两人对彼此的音乐表示淡漠,甚至嫌恶,也丝毫不足以怪。雷翁大概不会对巴老热衷一生的民间音乐有多大兴致,而巴老也可能对前辈的法兰西式的精微幽谧不以为然。他们对音乐的兴奋点可能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且慢!这些都纯属我在瞎猜,万不可当真。我很希望有知情的朋友能予以指教。

显性层面上,二人的风格难以求得比照的共性,但一些潜伏的联系也未必不可寻思,而且颇有令人好奇的对称点。例如,巴托克称巴赫(德奥传统)、德彪西为其音乐思维和感性出处;福雷则上承圣桑,下接德彪西,是法国近代音乐之枢纽,而他又被称为“法国的勃拉姆斯”,颇具德奥音乐的深邃和严肃。有人就曾指出福雷晚期的这首B小调夜曲(Op.119)气度孤高冷峻,为法国钢琴音乐中所罕见,实在可与贝多芬、舒曼的某些乐章同列。由此可见二人都以个人的方式揉捏来自不同方向的传统和影响。再近一步,二人的和声运用,调式调配,透露出一些共同的倾向,尽管各自抵达的境界相去甚远。当然,这些联系不必、也不足以挖掘的太过深远,不然会有牵强之嫌。这次演奏两位作曲家的作品基本写作于二十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其时局势动荡,艺术也处更迭之际。从这些乐音的吉光片羽中,我们可以体会作曲家们音乐语言的个体差异,或许也能略微觉察世纪初叶欧洲音乐的变迁。

最后我以自己的两首作品收场,皆为二零二零年初隔离期的产物,多少旁证了当时的心境。有两位乐圣在先,相形之下,不免见绌。但毕竟自写自弹,算份努力,窃望聊博听友一笑尔!

—高平(2021年10月)

 

 

曲目单
 

1《无词浪漫曲》(三首)Romances Sans Paroles Op.17 (1863)

戛布里埃尔 福雷 (1845-1924)

I. Andante quasi Allegretto

II. Allegro molto

III. Andante moderato

 

2 夜曲 Nocturne B小调 No.13 Op.119 (1921)

戛布里埃尔 福雷

 

 

3 组曲 Suite Op.14 (1916)

贝拉 巴托克 (1881-1945)

I. Allegretto

II. Scherzo

III. Allegro molto

IV. Sostenuto

 

4 杂感 No.3 & No.4 (2020)

高平 (1970- )

 

 

《无词浪漫曲》,福雷钢琴创作中最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此为作曲家18岁时的创作,不折不扣的青春之作,属于“沙龙”类作品,柔美迷人。旋律流畅自然,和声简朴而微妙,偶尔流露出成熟期的迹象。钢琴织体清澈透明,不铺张,但充分体现钢琴的音响。第一首相隔八度、支声式的不同步“齐奏”,颇为特别,产生出细腻的色彩和质感。

B小调《夜曲》是福雷夜曲集的第13号,即整套作品的尾章。作品119,写于1922年,是作曲家在世最后两年的创作。福雷后期作品和声与织体与早年大有不同,气质往往更加内向,和声却十分大胆,早年织体的丰盈和光泽消失了,偏好更素净的线式风格。这首夜曲格调清冷,有一种孑然孤行的高贵和忧郁。有人把这首作品与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一些严峻和沉思的篇章作对照,显示其气质上的相似,也表明它在法国钢琴音乐中的独特性。(高平)

 

戛布里埃尔 福雷

 

 

“《组曲》作品14号中没有采用民歌曲调。作品是完全在我原创主题基础上写成的。写作这首乐曲时,我心存重塑钢琴技法的念头,希望将钢琴技巧转化为更明透的格调。一种更偏向于骨架与肌理的风格取代了后期晚期浪漫主义沉重和弦的范式,换言之,那些诸如琶音和弦等音型而无关精髓的装饰成分被删减,进而得到一种清朗简洁的风格。”

——贝拉 巴托克(大卫 勒维塔广播采访,1944年)。

(“The Suite op. 14 has no folk tunes. It is based entirely on original themes of my own invention. When this work was composed I had in mind the refining of piano technique, the changing of piano technique, into a more transparent style. A style more of bone and muscle opposing the heavy chordal style of the late, latter romantic period, that is, unessential ornaments like broken chords and other figures are omitted and it is more a simpler style.”

— Béla Bartók, radio interview with David Levita, July 2, 1944)

 

 

晚年巴托克

(高平 画)

 

贝拉 巴托克在乡村采录民歌

(左起第四位为巴托克本人)

 

布达佩斯巴托克故居纪念馆

(摄影 高平)

《杂感》由四首钢琴曲组成,其中第1、2、3首作于2020年1月至3月新冠疫情隔离期。第4首完成于5月初,这时生活已基本恢复正常。

在作品创作初期,疫情严峻,除间或采购、散步,全部时光在户内消磨。突然发现可做的事、可娱的乐、可发的呆,满满填塞了日子!

这些曲子不在“创作规划内”, 也不是约稿订件,纯属心血来潮一时所致。平日脑子里的音符,无意识也无休止地堆积,像占满电脑内存的文档,需定期清理。写到纸上便是清理。当然,这哪里有在电脑上哗啦一声丢进垃圾桶那么快意。

估计许多同行会同意我,作曲是件多少有点闷闷不畅之事。有人直说这是“苦工”,但它让许多人痴迷成瘾也是事实。隔离之后,虽然状态近似“不务正业”,写音符的念头却还是压制不住。这里一笔那里一划,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并没全闲着。

当时,生活一面简单化了,另一面却繁琐了不少。反反复复的消毒、洗手、囤食、搜罗口罩… 而脑子里呢,更是被杂乱的感受包围。也许可以这么说,这些乐音就是被杂思乱绪感染后的 “症状”,像借着音符咳两声嗽,清清嗓。它们野心全无,不奢丰收,不过是晒网时的自语。(高平)

 

摄影 王亚明

 

高平

作曲家 钢琴家

出生于成都,90年代留学美国,获得钢琴硕士、作曲博士学位。曾任教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音乐学院多年,现任首师大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和作曲系主任。高平曾受诸多世界音乐名家及团体的委约写作并得到广泛的表演。作品专辑包括由 Naxos 公司全球发行的《说书人—作曲家肖像》《钢琴五重奏-梅兰竹菊》,获大量好评。2017 年,中国唱片总司出版和人民音乐音像出版社分别出版《窗外-高平钢琴作品选集》、《清风-高平民族室内乐作品专辑》。

 

 

时间:2021/10/23 19:30

地点:北京朝阳区无界剧场

(竞园产业园区20-215)

票价:200元

订票方式:扫描右侧二维码

票务热线:1850003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