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黄宗权:音乐研究生正在“泡沫化内卷”
2021-10-27 15:35:08 发表 | 来源:音乐周报

 

文 | 黄宗权
 

由于工作原因,每年的毕业季笔者都要“明审”和盲审很多毕业论文。在与许多同行的私下交流中,大家都有着类似的看法:近年来,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毕业论文越来越少,而平庸的甚至粗制滥造的毕业论文却越来越多了。

与此同时,对论文盲审结果不满的声音也常有耳闻,主要的抱怨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盲审意见中,评议人之间的意见分歧较大,而评价较低的评语又影响了论文进入后续的答辩程序;二是评审专家的意见写得较为随意,甚至有不少逻辑错漏和语病,让学生无所适从。虽然目力有限,少数个案也未必能代表整体,但所谓一叶知秋,笔者的所见所闻是否仅为“特例”,相信读到本文的同仁自有判断。

种种现象即使不能推断出音乐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整体上降低的结论,也足以让我们对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保持一分警醒。

近年来,研究生导师(尤其是硕士生导师)和研究生数量都在大幅提高。这种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扩张当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或许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但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

首先是师资的问题。在现有的遴选机制中,一位教师从无到有,获得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并不一定代表其能力水平有了真正的质的提升。因此,总体而言,可以假定师资水平在存量上大致是稳定的(在这里暂且不考虑许多研究生导师知识结构老化、技能退步的问题)。

其次是教育管理水平的问题。研究生导师和学生数量的提升无疑加大了培养和管理各方的难度,一些新问题由此逐渐暴露了出来。比如,今年6月在网络上热议的毕业论文查重乱象就值得在此一提。

查重出发点是为了杜绝学术不端(抄袭或者剽窃),然而学术不端只存在“有”或者“没有”两种状态。1%的核心观点抄袭也是抄袭,20%的重复率也可能是合理引用。根本不存在“百分之几”的概念。某些学校把重复率达到百分之几作为是否学术不端的标准是非常荒谬的。更荒谬的是学生普遍的“自查”行为——抄了还是没抄,自己心里没点数?

巧合的例子是,今年笔者盲审的一篇某大学硕士论文就说明了“查重”是多么不可靠。能够提交盲审的论文理应是通过了“查重”的,但事实上该篇论文却存在严重的抄袭行为。恰好文章内容笔者较为熟悉,很容易就看出来了,最后不得不写了满满4页纸来举证该论文的抄袭事实。

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反思:我们研究生培养管理水平、管理模式是否能适应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现状。

除了师资和管理两方面的不足,前述现象还有其他原因吗?答案既可以归结于学生,也不能完全归结于学生。

必须要看到,现在的研究生(尤其是音乐学研究生)写毕业论文其实越来越难。众所周知,一篇好的论文总是在发现新事实(新规律)、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等方面占据一条及以上。然而,目前的状况是,音乐类毕业论文不太容易找到一个值得研究又未被深度探究过的论题,或者虽能找到较为新颖的选题,但又难以提出具有原创性的观点。

这也是近几年国内音乐学研究的一大难题所在,各个分支专业方向(在整体上)似乎进入一个平台期,学科事业的拓宽幅度在减缓。借用去年下半年开始流行的一个热词,即为“内卷”。何为内卷?内卷来自英文“involution”,字面意思是“包卷”“缠绕”,实质是指系统的退化。最早是经济学领域用于形容中国传统农业在没有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情况下陷入的困境。即,随着人工增多,耕作越来越精细,但整个生产力并没有上升到更高的层级,大家投入的力量越来越大,而产出的提高却越来越慢,越来越少。

这种情况和当前国内音乐学的研究多少有些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无意义的“精益求精”,也表现为在同一个问题上无休止地挖掘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二、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三、低水平地模仿和重复。

而就当前音乐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而言,在内卷的前面还可以加一个修饰语,即“泡沫化”。“泡沫化”原意是稀缺的资源和现象开始普及甚至泛滥,体现某一事物存在表面上繁荣兴旺而实际上虚浮不实的成分。规模越来越大的音乐研究生队伍,看似繁荣兴盛,实则质量参差不齐,且蜂拥聚集“在同一个赛道上竞争”。

不久前,《科学网》有一篇名为《中国盛产博士却出不了一位大师》的文章引发网络热议。个中观点虽见仁见智,但窃以为,对音乐学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是有所启发的。音乐学人才的培养不应该追求“大批量生产”,适当的高标准无疑有助于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一篇短文无法就所提出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但本文还是尝试着发表几点个人陋见。提高研究生管理的水平,使之规范、科学、有效,以及提高师资力水平、健全研究生导师“退出机制”等,都属老生常谈了。除此以外,笔者认为,依托学术共同体的力量,建构符合当前现实的毕业论文评审机制是制度成本最低、阻力最小的方式。

比如,在“盲审”机制中,在保持原有匿名评审以使评审人能够畅所欲言的前提下,应要求评审人站在公正的立场,具有强烈责任意识、专业知识,不带偏见地评审论文,详细写明评分理由并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探索针对评审人的考核机制,尝试建立“异常评语”(过分抬高或过分贬低)的纠偏机制,以及建立申诉(申辩)机制,改变评审人的评审意见过于草率随意,而被评审人有理说不出、有理没地儿说的状况。

当然,从长远来说,拓宽研究边界,拓展学科领域,引入新方法,开拓音乐研究的疆域,同时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广阔的大地上(解决现实问题),或者写向遥远的未来(基础研究),才是摆脱泡沫化内卷的重要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