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声入人心2》《中国好声音6》首播“正面刚”
2019-07-22 17:07:42 发表 | 来源:烹小鲜 企鹅号
作者|罗昆

评测歌唱类节目,跟烧耳机,相似的地方太多了:“一耳朵”的初听,未必能完全认知一款产品,但很可能左右第一感受。

不同耳机的调音与频响范围,适用于不同的音乐类型,歌剧与流行,评价体系不一样。

但耳机本身的做工,宛如一档节目的制作成熟度,是决定观众舒适度的基石。

听着听着,头梁松了,发声单元掉了,总不行吧?

长期关注某一厂牌的老发烧友们,还老念叨这家的新款,比经典款是否有进步,调音变没变,做工用料是不是差了。

《声入人心》和《中国好声音》两个老字号,也像各有专攻的耳机品牌:带来什么体验,就得面临什么考验。

《声入人心》第二季:

手工老字号,耐听不扛造

《声入人心》在很多人眼里,或许像耳机界某些“德系老牌”的风格。

高、中、低三频均衡,且一定有非常出挑的看家本领:低频浑厚,沉得下去,弦乐四重奏里弓弦的摩擦声、古尔德弹巴赫情不自禁的哼哼,丰富细节无一遗漏。

高音未必是首选,但宽广的频响范围,为高音上冲攒了一些推力、留了一些空间,让你在聆听一曲花腔女高音咏叹调时,不会感到失望。

重点是,扛得住大编制古典器乐,能聆听人类历史上被最多数人认为“伟大”的作品。

没有它,尽力去完美传输每一次生动演绎,很多人眼里的“高端”“经典”,可能只会存在于教科书上。

外观可能古朴了点,但华丽可以存在于输出的内容中。

《声入人心》上一季给人的感受,就是这样。

最简单的节目形式,一切为竞唱服务,选手与演唱受到绝对的关注,让“神仙”们上天入地,才能有“神仙综艺”的美名。

然而,凡人一成仙,没点儿“神仙包袱”是不可能的,节目成了“神仙综艺”,难免得有点儿“神仙综艺”的样子。

《声入人心》第二季的赛制改变,也与此不无关系。

第一季“上来就唱”,根据初次竞演评定结果,选定第一批首席与替补的赛制,似乎“不好使了”。

既然大家都知道是“神仙打架”,那不如大家先封神再battle。

于是开赛之际,首席与替补席位,已由专家评审团先行评定,一上来,就是打乱重来的挑战赛。

每一位替补成员可以试唱,由三位出品人二度评定,全票通过可以竞争首席的,可以请教一位原定的首席成员。

被请教的首席成员试唱后,如果没能获得出品人一致的“首席建议”,则视为替补成员挑战成功,取代被请教者的首席位置。

循序渐进的单线行进,被捉对儿厮杀取代,也不是那么容易。

为了让观众更快进入“神仙打架”的情境,第一期的前三分之一,成了“神仙谱”的宣读。

业界新手与大佬宗师相见欢,观众却有两种不同声音:一部分不置可否,一部分认为这不利于第一期的节目效果,铺垫显得过长。

这是《声入人心》第二季的第一重改变。

第二重改变,则是导师的变换。

当导师张惠妹替代了第一季的刘宪华,华语流行乐巨咖降临,似乎意味着对流行唱法“抓得更紧”了。

然而问题是,起码在第一期的内容中,aMEI与整个节目的调性和偏向,处于一种未完成磨合的状态。

我们看到她的表现,更像是“表态担当”,“技术担当”仍然落在廖昌永的肩上。

当一位顶级华语女歌手担任评委时,我们还是更想看到她在技术上的见解与指导。

如果这个角色立不起来,评委们的协同工作变得迟滞,相对简单的表态,也就成了比抛出见解更重要的事情。

无怪乎有人不满,说《声入人心》第二季仨出品人,整个组了一夸夸群。

这两重改变引发的小问题,还是可以研究的技术磨合,剪辑上的问题,可就迫切多了。

如果说第一季剪辑上的克制,是对竞演舞台性的尊重,那么第二季第一期的温吞,会让人感觉剪辑老师睡着了。

种种问题,让《声入人心2》更像一款口碑不错的美系耳机:手工制作,素质了得,可偏偏有点儿做工上的小毛病,让你老为它悬着心。

《中国好声音》第六季:

老牌包袱重,更新挤牙膏

从前,有那么几个耳机品牌,是耳机发烧友群嘲的公敌。

外观够抢眼,做饰品都没问题,可音质没突破,解析力一片糊,只能听流行,满耳动次打次。

偏偏这东西成了网红,颜值高、用的人多,德系几大厂、日系女毒头牌加起来的销量,都打不过这一个。

何况,流行乐迷还是真爱它:起码听动词打次,没有比它强的啊。

专攻一门,却没有在技术上的变革需求,每一代更新,都无法动摇一贯的特色,久而久之,受众感到寡淡,也就对新一代产品没了兴趣,转投别家牌子去了。

《中国好声音》几次改变,都在试图逃脱这一终局,无论如何,别让它成为必然。

然而从这一季看来,情况并没有太大好转。

导师换了人,庾澄庆还在,那英回归,王力宏、李荣浩以实力唱作人身份入局,边打情怀牌,边引入“老流量”,试图救一把声量。

而选手当中的“惊喜”,对初看节目的人而言,双耳一震,在真追了七年的老观众听来,全都成了平平无奇。

当年的“惊喜”标准是什么样,今天还是什么样,惊喜自然不复存在了。

开口跪的大神,还是有的。

台湾原住民女歌手、金曲奖纪晓君一开嗓,电视机前,认识不认识的观众都知道,封顶的来了。

结果,却没能赢得“四座皆惊”,四位导师无一人转身。听完,庾澄庆和王力宏才发现,原来是故人呐,懊悔不已。

深孚众望的MVP,一上来就顺利淘汰。

虽然18岁的阿勒泰姑娘马杰雪技惊“四座”,可除她之外,只余一位摇滚小哥和音乐女教师了。

是的,9012年了,一档时长接近两小时的音乐选秀节目,只放了四首歌。

这不好笑。

显然,当一档歌唱类综艺不忙着唱歌,那它肯定把时间用在了别处。

当然是导师了——《中国好声音》的导师抢人模式是特色,只有人学他,没有他学人。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学自己,还学得很吃力。

当大家已经烂熟了那姐、哈林的梗,二哥和李荣浩还在玩梗的边缘试探时,状况确实有一点尴尬。真正带动气氛的段子手,暂时空缺。

那么问题来了,当选手表现与导师互动,都没能达到惊喜,那《中国好声音》该怎么办?

节目中,一位工作人员希望节目能办到第十四季、第十五季。能对着镜头说出来,想必心里有底。

假如,节目真的能撑到他所说的年头,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小改还是大变,台播还是网生,大众狂欢,还是小众情怀?

这绝不只是《中国好声音》需要考虑的问题。《声入人心》也好,其他曾掀起巨浪的爆款歌唱类综艺也好,从它们爆火的那一天起,包袱就背上了,不知哪天能卸下来。

直到今天,我们也没见谁能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