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乐海拾贝于此时——写在《民族室内乐青年演奏人才培养》
2017-06-20 13:29:17 发表 | 来源:



乐海拾贝于此时——写在《民族室内乐青年演奏人才培养》音乐会之前




 

  近年来,在我国民族音乐专业领域兴起了"民族室内乐"这个提法,并迅速涵盖了我国民族音乐中小型类型的创作和演奏的形式。不过到目前为止,这个直接借鉴于西方音乐的类型概念对我们的民族音乐而言,似乎还未有一个真正明确和准确的定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跟近年来出现的"民族管弦乐"或"民族交响乐"的提法一样,都是我国民族音乐在当代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定义和定位的需求。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正在进行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民族室内乐青年演奏人才培养》正是对于这一思考的实践,其中本月19日将要演奏的一台音乐会也将展示我院近三十多年来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发展历程,同时也将展示该项目的初始培训成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同时,艺术领域的探索创新意识也异常活跃,人们、尤其是年轻的人们似乎都不约而同的在寻找着各自新的创作道路和方向,试验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民族音乐这个略显陈旧的古老庭院里也开始躁动起来,1984年,作曲家谭盾在中央音乐学院推出的一台现代民族音乐作品率先砸开了斑驳的围墙,继而一众当代最为杰出的优秀青年作曲家们也推波助澜,于1985年又在北京音乐厅推出了民族音乐现代作品音乐会,当时被认为是往一潭死水里扔了块石头--一块不大不小、未经雕琢、棱角分明的石头--这看似随意的一掷却自此激起了层层新浪,且波澜起伏经久不息,把个古老的民乐传统推入了新的航道…… 今天,在我们民族音乐的演奏领域里,传统经典与现代创作并存、风格传承和创新发展同行,专业创作已基本覆盖了整个民族音乐创作领域,把民族音乐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音乐会首先要演奏的是谭盾当年创作的二重奏《双阙》,这个作品标题很传统,形式也很传统--二胡跟扬琴的合作,但音乐表述方式却很现代,两个声部并不是传统的独奏和伴奏的关系,而是各自独立演奏却又相辅相成的二重奏模式,这一样式其实开创了一个民族音乐传统演奏形式和现代创作意识相结合的成功模式,把当代丰富张扬的情感移植到民族民间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有着一种极为奇妙的音乐表现;但遗憾的是这个作品却没有为今天的创作领域所关注,至今也还没有一个能够与其并重或超越的好作品。

  而当年周龙所创作并成为一时经典的民乐四重奏《空谷流水》更是值得再提,这个四重奏作品分别采用两支不同调的中国传统吹奏乐器曲笛和管子,用首调移调方式记谱;古筝流水般的滑奏手法已成为当今古筝演奏中的经典技法,复合打击乐器组合作为一个声部的用法在当时民族器乐作品中也属开创;但是最值得推崇的是这个作品运用的是现代作曲技法的结构概念,表现的却是典型而又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展现的是空灵幽静的自然感觉,表达的却是天人合一的意境和体验。

  李滨扬前些年为民乐系"圣风组合"创作的《花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拉弦乐组合乐曲,他把民间音乐素材很巧妙的与现代创作技法揉合在一起,用民族拉弦乐器特有的音色组合演奏出非常奇特的风格及和声表现,听起来既民间又很现代,实现了传统音乐传承和发展的创造性转化。

  郭文景的重奏作品《飘进天堂的花朵》是当年为纪念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儿童而创作民族器乐组曲(本次仅演奏其第四乐章《荒山之夜--死神的舞蹈》),作曲家用极其简约的手法和几乎单色的描绘,把一种悲哀、无情的灾难式伤感用素描的方式表述,看似清淡的节奏对位表现的却是一种大悲哀和大情怀,展现的是先哲那种"大音稀声"的境界。

  音乐会还有如顾冠仁的《江南美》,是基于江南丝竹风格的创作作品,创作手法比较传统,在此是想表达一种对于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的尊重和传承。另外还有一些作品会要演奏,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但想要在此表达一个想法和思考:民族音乐的合奏、重奏古既有之,今天怎么归类提法都可以,但传承也好,创新也好,形式自可多样,可民族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属性、文化属性及语言属性却不可忽视,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创作和演奏群体更应深入了解和思考,在这一点上不妨回过头去看看三十多年前,当时富有激情的一代优秀青年作曲家们是如何在探索中坚持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并于今天继续努力去开创一个更新的时代。


作者:王甫建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