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张晓舟:互联网大IP如何捆绑鲍勃·迪伦与宋冬野
2016-10-20 15:27:11 发表 | 来源:张晓舟

 

诺贝尔文学奖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我们站在鲍勃·迪伦的肩上,视察一把国产歌坛,俯瞰一把神州大地,顺便踩在一个涉嫌吸食大麻的“国产歌手”身上,向水深火热中的同胞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良知的召唤:要用抗议歌曲去强烈抗议强权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强烈抗议那些不抗议的怂货,尤其要抗议那些不写也不唱抗议歌曲的歌手。

张晓舟:互联网大IP如何捆绑鲍勃·迪伦与宋冬野

就像小时候,你梦见自己骑在老爹的脖子上,挥舞着玩具大刀往鬼子的头上砍去,砍不跟你玩游戏的幼儿园同学,砍罚你站墙角的老师,等到梦醒时分尿了一炕,挨了老爹狠狠一巴掌,你下一次又会梦见自己骑在某个神秘巨人的脖子上,挥舞着玩具大刀,砍自己的老爹。

鲍勃·迪伦这回就不幸充当了这样的梦中干爹角色。祝你好梦。

张晓舟:互联网大IP如何捆绑鲍勃·迪伦与宋冬野

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用“民谣歌手”来称呼迪伦,但国内网站很多都用“民谣歌手”来做标题,这么一来,铃鼓先生的电线自然直接接通了董小姐——媒体不用动脑子都能打出“都是民谣歌手,差距咋这么大”这样的洗脑标题。而宋冬野不幸被当做送到迪伦虎口的猫粮。而抢着送猫粮的,是段子手和网红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老鼠军团。

号称微信第一个个人IP神话的王五四,便是这个军团当仁不让的大元帅。他真是为这个社会操碎了心,关于宋冬野的消息一出来,他的互联网IP孵化器就飞速下蛋了。而那个时候,警方压根还没有通知家属。假如换一个频道,媒体抢在公检法前面谴责乃至宣判嫌疑人,以王元帅矫健的正义身段,肯定会跳出来谴责无良媒体。但这一次,对不起,鲍勃保佑迪伦加持,千载难逢,怎能错过这个狂刷一百万+的大好机会?让我们期待奥斯卡颁奖当天,最好也有一个国产导演或演员涉嫌吸毒被抓,这样王五四就可以再来一篇《你们这些国产导演(演员),有什么资格吸毒》。什么叫IP?IP就是可复制可衍生可孵化,可以即刻孵化出一百万个红旗下的蛋。

张晓舟:互联网大IP如何捆绑鲍勃·迪伦与宋冬野

换一个频道,以王元帅玉树临风的身段,也会嘲笑吾国Radiohead的“连坐”处置手法:一个演员吸毒或嫖娼,会连累到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不一定拍得成,拍成了也不一定能上映,上映了也得剪掉该演员的一些戏份。宋冬野涉嫌吸毒,会不会带来某些荒诞的“连坐”效应还不清楚,但这会儿也先别管Radiohead了,先管一管国产歌手吧。且让大IP尽情发挥更为荒诞的“连坐”神逻辑,那无非就是吾国阶级斗争革命年代一路通杀的“革命辩证法”:从特殊到普遍,从个体到全体,一个宋冬野倒下去,千千万万个张冬野李冬野也得跟着倒下去。为了孵化更多的红旗下的蛋,王五四不惜扩大打击面,远不满足于“民谣歌手”这碗疙瘩汤,他要站在“国产歌手”这个壮观的大染缸边上,鼻子上插着一根仿佛迪伦神授的鸡毛令箭,敲锣打鼓,号召大家远离“国摇”(中国摇滚)。

张晓舟:互联网大IP如何捆绑鲍勃·迪伦与宋冬野

他指出:“在一个习惯于宏大叙事的社会里,小人物往往迷失,而音乐能够让我们找准位置以及前行的方向,前提是远离国摇,你们那么烂,还有什么资格吸毒。“是不是还没骂够国足?非得把大IP思维从国足衍生到“国摇”?如果不是凭借一股逮着一件事就往宏大叙事上一通狂撸的精神,如果不是依靠那么多热爱宏大叙事的小人物,阁下怎能跃升为抗议界的大人物?热爱宏大叙事也完全没问题,问题是把鸡毛当令箭,以及一祭出一根鸡毛,满世界的鸡就得在你面前死翘翘的幻觉。但我敢肯定,这种幻觉不是吸毒吸出来的,虽然阁下如此善于抗议,肯定很有资格吸毒。

王五四演示了如何习惯成自然地复制一种愤怒的情绪,复制一种极权消费文体,一种交叉捆绑热点的互联网大IP思维,而这种互联网大IP思维和政治批斗大会的路数异曲同工——尽量使用全称判断,尽量以偏概全,尽量上纲上线,尽量广泛发动群众——“惩罚一个,拯救一些,教育一大片”。

 

张晓舟:互联网大IP如何捆绑鲍勃·迪伦与宋冬野

换一个频道,以王五四的知识和觉悟,他当然不是不知道,大麻在欧美一些国家应否合法的长期争议,更不是不知道在背负着鸦片战争苦难记忆的吾国,这个问题是很难公开讨论的。换一个频道,以王五四的刻薄机灵,他也会成天嘲讽朝阳区群众。“嘿,大伙儿您瞧瞧嘿,那死胖子,成天背着个破吉他,家里成天放鬼哭狼嚎的摇滚扰民,还成天带着个什么董小姐回来,还开酒吧,就这脏样儿也舔着脸住柏林爱乐。这搞摇滚的看着就不像好人,以前长头发背吉他的见多了,别以为剪掉了长发我就认不出来坏人!”——换一个频道,你会看到被丑化的“朝阳区大妈”随时死在王五四键盘底下,但现在,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巨大诱惑和感召下,他立马穿上了某个朝阳区街道办大妈的小红袖章出来站岗,在通往正义和良知的金光大道上对背着吉他的路人进行盘查,搜查他们的道德暂住证。一不留神,就沦为自己骂过的那种人。

一不留神,就和黄安坐到了一块,一起对宋冬野落井下石。

宋冬野罔顾中国现行法律,确实不智,你想骂他的音乐,也没问题,这似乎还显出你的品味,但成天抬出梅西来骂中国球员,就很有品味是吗?民谣热和后摇热的背后,确实有一种明显的“去政治化”的倾向,但这个问题需要详加分析再批判,而不是道德绑架,即便我同意你的道德绑架,你真以为宋冬野就没写过没唱过你所说的“抗议歌曲”?

王五四用一个小小的流氓逻辑就收割了一大片群众,他指出:宋冬野等等等等国产歌手,他们自己就是毒。

 

张晓舟:互联网大IP如何捆绑鲍勃·迪伦与宋冬野

您老人家有机会不妨翻翻七八十年代年代的旧报纸、旧书,或者公安局小册子、政治学习材料,当年流行歌曲,以及迪斯科霹雳舞爵士乐摇滚乐等,经常的罪名是“靡靡之音”和“糖衣炮弹”,偶尔还会被斥为“软性毒品”。直到十年前,还有地方公安部门发布莫名其妙的搞笑法规,严禁播放“电子劲曲”——似乎“电子劲曲”和“软性毒品”可以划等号。

血液里确实奔腾着黄河长江,脑子稍微一拧,那些意识形态语言残渣就会在互联网语言的包装掩护下洪水泛滥泥沙俱下。

 

张晓舟:互联网大IP如何捆绑鲍勃·迪伦与宋冬野

换一个频道,王五四也不是不知道,迪伦抗议歌手形象最火爆的时候,也正是他抽大麻最多的时候,那是一个全方位的感官解放的反叛年代。以吾国强大的百度搜索能力,王五四不会不知道披头士第一次抽大麻,便是在访美演出的后台,迪伦给他们的。但他机灵地掩饰了这个逻辑漏洞,说得好像迪伦是戒掉大麻之后,才摇身一变投身于抗议歌曲的革命洪流,才一举变成了王五四号召我们学习的又红又专德艺双馨的诺贝尔文学大神。

难为王五四普及了那么多音乐抗议的动人故事。他还可以从张铁志的书里多摘抄一些这样的动人故事。这样的故事当然动人,抗议歌手当然伟大,但是颁发给迪伦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诺贝尔和平奖,迪伦当然远远不是“抗议歌手”那么简单。

 

张晓舟:互联网大IP如何捆绑鲍勃·迪伦与宋冬野

如果有两篇文章摆在我面前:《论迪伦的抗议歌曲》和《论迪伦的爱情歌曲》。无疑我会选择后者。当然,如果阁下具有通过高唱抗议歌曲泡妞的天赋异禀,我也很敬佩,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姑娘,很多。

以吾国强大的百度搜索能力,很容易找到迪伦那段针对记者“你为什么不写抗议歌曲了”提问的经典回击,迪伦说他马上可以为一个烟灰缸写一首(抗议)歌曲。迪伦的自传充满了对这类将他标签化的“政治抗议狂”的火力更猛的回击,迪伦骂的最狠的,往往就是那些把他抬上政治祭坛的崇拜者。

当年迪伦就住在伍德斯托克,但并没有参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但这不妨碍那些喜欢把六十年代标签化一锅端的人把迪伦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混为一谈,高晓松干脆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说成是迪伦和他的“要做爱不要作战”的战友们一起办的。迪伦书中称“伍德斯托克已经成为一个梦魇”,“为了找到一线光明”,“杀出重围”,他不得不搬到纽约,但是示威者照样杀到他家门口,游行唱歌呐喊,要求迪伦站出来为他们领路,——“不再逃避作为一代人良心应该肩负的责任”。持有游行许可证的示威者甚至堵住了路。迪伦说在邻居们看来,“我仿佛是从嘉年华会上跑出来的奇异怪兽——是奇迹展览馆里的某个展品。他们一看到我就会瞪大眼睛,好像在看猎头族制作的一颗收缩头颅或是巨大的丛林老鼠。”

 

张晓舟:互联网大IP如何捆绑鲍勃·迪伦与宋冬野

迪伦照样被网红兼抗议型公知制作成一颗“抗议歌手”的头颅标本,中国的“国产歌手”则作为陪葬品集体环绕。抗议型公知兼网红到底听过几首迪伦,又听过几个国产歌手,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要吸引看客围观,这出戏必须要有一个神图腾,也要有一个替罪羊,再加上一个跳大神的,和一个猎人。

王五四舞姿翩跹,射术精良。

如果换一个频道,王五四当然也会有自己喜欢的国产歌手——好吧,没准也包括“抗议歌手”——但当着迪伦的面,这些歌手最好暂时通通闭嘴,先听王五四高唱《只有一个答案在风中飘扬》。

既然他号召“远离国摇”,那我也分享一个“国摇”的小故事吧。十几年前有一次演出,有个乐队主唱在台上狂秀自己的摇滚精神,但说了半天舌头也没说利索,在说话逻辑已然不通、下句接不上上句的时候,他毅然振臂高呼:“我们就跟丫死磕!”

王五四的雄文,贯穿始终的,就是“我们就跟丫死磕”的铁血精神,只是死磕的对象已经悄然从强权换成了弱者——一一个没机会也没能力跟你争辩,唯有老老实实上电视认罪的人。

我衷心祝王五四的公号长青,他的抗议事业长青。这样我就无需跑到他家门口,要求他出来给我们领路。

如果不想换频道,那也没问题,改天一起吃饭一起看新闻联播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废纸帮”,微信号:feizhibang

文/张晓舟

作者简介:

 

张晓舟:互联网大IP如何捆绑鲍勃·迪伦与宋冬野

张晓舟,乐评人,音乐策划人和唱片监制。现为摩登天空艺术总监,足球评论员,大众文化和媒体研究者,著有《死城漫游指南》《粉红乌托邦》《生于午夜》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