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千锤百炼铸德艺浓墨重彩融双馨 许国屏的笛艺人生
2022-01-01 19:13:00 发表 | 来源:搜狐

许国屏,笛子演奏家,现任上海音乐家协会笛子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上海中华笛文化研究所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奏员、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文化艺术贡献奖,上海市“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其父亲是著名民族音乐家许光毅,从小受民族音乐的熏陶,9岁起,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学笛,与笛子结下不解之缘,几乎每天笛不离手,练笛、吹笛、教笛、研究笛子,被人戏称为“笛迷”。他发明了多功能组合式民族管乐器,撰写了《简易竖笛演奏法及合奏曲集》(盲文)、《儿童民族乐队实用手册》、《中国竹笛考级》等专业著作。

许国屏先生长期从事笛子演奏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发明了多功能组合式民族管乐器,撰写了《简易竖笛演奏法及合奏曲集》(盲文)、《青少年学竹笛》、《中国竹笛考级》等一大批专业著作。创作的少年笛子协奏曲《雷锋》、电琵琶与乐队《思念》、弹拨乐合奏《跳绳》、《初航》、《哇哈哈变奏曲》、故事音乐《心灵的眼睛》、笛子独奏曲《快乐的小笛手》等。

1969年许国屏先生演奏,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民乐队、上海木偶剧团民乐队协奏。

一、继承父亲遗志,抢救民族音乐

许国屏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中,父亲许光毅是一位穷其一生为振兴民乐的著名民族音乐家,二胡,古琴演奏家,抗曰战争爆发后,许国屏父亲和国乐大师卫仲乐等人为救济难民一起参加中国文化剧团,赴美募捐义演,历时半年跑遍了华盛顿一纽约等三十多个城市,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反响热烈,当地华侨,国际友人们给予热情的支持,纷纷捐款。回国之后,又在上海淮海中路比乐中学大礼堂举办了一场免费音乐会,邀请各界人士参加,空无虚席。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和夫人也应邀参加,他们用民族音乐之声激起了大家的爱国之情,有一次在常熟演出,有一位观众(商人)听了民族音乐会后,想起祖国被曰寇侵略,激起了愤怒,当场痛哭。

解放前,许国屏父亲许光毅,国乐大师卫仲乐等人还被宋美龄,宋庆龄邀请到寓所为马歇尔夫人演奏,这些民族音乐家们就萌发了通过弘扬民族音乐,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想法,于是派许国屏父亲许光毅作为代表,找到了当时国民党社会局的官员,希望得到政府的资助,成立一个国家的专业民族乐团,接待的官员很藐视民族音乐,说你们搞民乐的就像马路上拉二胡的叫花子,都是讨饭的,吹吹笛子,拉拉二胡也想要国家的钱? 官员对民族音乐的藐视让许国屏父亲怒从中来,那个官员名叫X国屏,我以后生个儿子,就叫许国屏,让你看不起民乐!一年多后,许国屏出身了,许国屏这个名字就成了一个深深的烙印。这是老一辈民族音乐家的愤怒,更是愿望,希望牢记旧社会民族音乐曾遭到的冷遇,希望许国屏将来为中国的民乐争一口气。

一九五二年许光毅被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任命为新中国第一个专业民族乐队队长,对于父亲,许国屏记忆最深的是老人家临终前留下最后一句话,你不要抢救我,你要去抢救民乐,许国屏父亲这句遗训成了许国屏一生的使命。

许国屏九岁师从著名笛子大师陆春龄学习笛子,1956年参加上海乐团民族乐队排练。1957年入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并兼任上海市少年宫笛子专业教师,学生有周成龙、戴金生、金锴、高纯华、常筝、顾剑南、荣颖等;许国屏老师是上海自学成才奖等多项荣誉获得者,创造发明多功能笛,创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奖。许国屏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深入学校,工厂,农村,山区,牧区,矿区,社区,部队,医院演出五千余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平民艺术家。

1957年和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接触的情景,许国屏先生依旧历历在目。而这,更使他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宋庆龄曾对他嘱托:一,要用优美的音乐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二,不仅要使孩子们了解西方音乐,还要了解东方音乐;三,要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她的话深深扎根我的脑海里,时刻激励着我”。每年春天,许国屏总会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宋庆龄的雕像前……

没有一句崇高的誓言,也没有一个惊天动地的举动,他只是在用手里小小的笛子,用自己的音乐,奉献自己。用一颗普通党员的心给更多普通人带来欢乐。在他看来,最打动人心的音乐不是大剧院里的专业演奏家奏响的,而是一个从来没有碰过乐器的孩子第一次从嘴里吹出的美妙乐器。

“斗转星移,年复一年,遵循宋庆龄的教导,许国屏的笛声,已经超越了音乐的含义,抽象地转化成永不消散的精神。他的笛声,同一个共产党员的灵魂融合在一起,成为不灭的笛魂!”

二、不朽的“音乐长征”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许国屏先生“音乐长征”30周年。许国屏是新中国第一代儿童艺术教育工作者;他是中国竹笛普及教育工作的先驱;他是同癌魔顽强斗争十二年的乐观老人;他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拯救者和传承人;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中;他曾无数次深入到老区、边区、矿区、牧区、行程20万公里,义务辅导学校音乐教师两万多名;他把音乐和爱心带给周围的每一个热爱笛子的孩子。在20年中,为全国20多个省市举办了408期音乐教师培训班,培训音乐教师10000余名。他除了五上革命老区大别山外,还三赴内蒙古大草原,上井冈山、下海南岛;从北京、沈阳、哈尔滨到厦门、桂林、昆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就是许国屏进行的“音乐长征”。

同时,他还结合自己多年的经历和经验,撰写论文数十篇,其中《“音乐长征”洒满清,坚持“六边”结硕果》的理论性、针对性、可操作性都很强,对实践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为表彰德艺双馨著名笛子艺术家,许国屏的艺术成就,二零零六年中国福利会编着出版了《笛魂》一书,讲述了许国屏的先进事迹。

“当时,我看到了一个令我深有感触的场景”许先生展示了一个信封,并从里面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支铅笔头,继续回忆,“一个孩子在用这支铅笔头画画……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所以,我希望能够为他们做点什么。”

许国屏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呼仑贝尔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江西电视台,安征电视台作为艺术人物专访,报导了多次,各种报刊杂志报导四百余篇,许国屏老师,并被世界文艺家联合会评为二零一三年,感动世界年度人物。

三、用文字承载音乐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向青少年普及民族乐器。许国屏先生先后出版近二十本专著、总发行量超过一百万册。“每本书都有一个小故事”,他一边为大家展示书本,一边解说。


《儿童竖笛启蒙》是一本具有创新精神的产物,将“吹奏”与“绘画”巧妙地结合,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直吹笛十八课》是全国第一本民族乐器走进教室的教课书;

 

《儿童民族乐队实用手册》是全国第一本面向少儿的实用民乐读物。为了关爱盲童,老先生还编写了全国第一套盲文民族乐器教材《盲文笛子简明教程》:如果说失去光明是这群孩子最大的不幸,那么,这爱的笛声,则是他们在黑暗中感受到的最大幸福,是他们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其实我也是民心,只不过不是那个‘明星’。我是人民的‘民’,心中的‘心’。我认为,只有心中有人民,笛声才能走向四方!”

四、中华魔笛走向世界

许国屏发明的多功能组合式民族管乐器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专利、创大世界“吉尼斯”记录、获首届美国爱因斯坦国际博览会金奖、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许老师正在演奏多功能组合民族管乐器

 

 

1997年7月1日晨,许国屏指挥千笛共庆香港回归;1999年12月18日,由许国屏策划并指挥、静安寺街道主办的2000支多功能笛迎2000年大型音乐会,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创下了大世界“吉尼斯”记录;2007年8月5日世博会倒计时1000天的日子里,他有策划了在上海静安寺广场举办了《迎奥运、迎世博许国屏千笛演奏会》;许国屏笛子队活动被评为上海市首批群众文化特色项目;他撰写的论文在全国2003~2004年开展的中国人力资源、科研、学术成果调查活动中获特等奖,并入选《建国五十周年优秀论文集》。 (昭华民乐

 

相关媒体报道:

忘我奉献的“音乐长征”--记笛子演奏家许国屏

2001年08月13日 新民晚报

 

 

  艺术家对于舞台,犹如农民对于土地,那是辛勤耕耘、创造财富的天地。在笛子演奏家许国屏的心中,装着两个舞台:一个是剧场里的小舞台,另一个是社会大舞台。他在小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在大舞台上传艺育人、播撒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两个舞台令他的人生十分充实。

  成为“笛迷”

  许国屏是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许光毅之子,从小受民族音乐的熏陶,九岁起,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学笛。从此与民乐、与笛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儿时学艺起,到眼下退休之时,许国屏几乎每天笛不离手。他练笛、吹笛、教笛、研究笛子,被人戏称为“笛迷”。

  许国屏16岁那年考进宋庆龄创办的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任演奏员。至今,他参加了多少场演出,已无法记清。他的演出不分场地、不分观众:正规剧场他演,广场山坡他也演;在参加《财富》论坛会议的富翁夫人面前他演,为着贫困山区的娃娃们他更演。他的笛声在草原上、在矿井下、在哨所里、在大山深处绵延不绝。

  1997年,他到内蒙古演出时,听说一名坚守在满洲里边境的解放军战士未能看到演出,特地赶到那里,为这名战士表演笛子独奏。当《我是一个兵》的笛声响起时,感激的泪水从战士的眼睛里滚滚落下……

  “生命不息,笛声不止。”这是许国屏追求的境界。

  盲童情深

  七十年代,雅马哈、卡西欧电子琴风靡华夏;80年代,铃木口风琴传到我国;90年代,雅马哈竖笛进入学校。这一现象令许国屏有些坐不住了,他想:洋乐器长驱直入,我国优秀的民族乐器却不被孩子们认识,这是一个民族音乐工作者的失职啊!他决心要为民族乐器的普及做一番努力。他的努力是凭着一根笛子、一辆自行车、一个创新的脑子开始的。

  那年,他跑到上海盲童学校,对校长说:“我想义务来教孩子们吹笛子。”校长既惊讶又感动,竟流下了眼泪。原来校长正为学校缺少音乐老师而犯难,许国屏的到来,真是救了急。就这样,许国屏坚持两年,每周到学校给孩子们上四堂课。此间,他还编了3本盲文音乐教材。

  黄慎小朋友9岁得青光眼失明,曾6次试图自杀。自跟随许老师学笛后,性情也改变了。5年后,在笛子考级中,他考出了10级。同样考出10级的陈俊伟,还被保送进了东北一所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艺术系……孩子们与许老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乔俊伟是许国屏8年前收下的盲学生,中学毕业后到南京学习推拿,暑期回沪时,他在父母陪同下,每周六从张庙赶到市区来为许老师推拿。当许国屏婉拒时,他说:“我来听听你的声音也好的。”

  音乐长征

  “作为一名民族音乐工作者,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能够深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里……”那日,许国屏在市文联举行的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座谈会上,激动地畅谈体会。江总书记指出:“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江总书记的讲话点燃了许国屏心中的一团火,更坚定了他“要把民族音乐普及到人民中去,让它成为多数人的音乐”的决心。

  这是一串让人惊叹的数字:20年中,许国屏行程20万公里,免费为全国20多个省市举办了208期音乐教师培训班,培训音乐教师10000余名。他曾五上大别山、三赴内蒙草原。从北京、沈阳、哈尔滨到厦门、桂林、昆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就是许国屏进行的“音乐长征”。

  1995年,许国屏参加了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赴革命老区“金寨服务团”,得知金寨县834所中小学,只有一名音乐教师(还兼教数学)时,一个音乐工作者的责任,让他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服务团向学校和孩子们赠送了乐器。许国屏在那里教孩子们吹笛,四十多天后,他的学生已能用笛子吹出《红星歌》《共产儿童团歌》《小草》等近10首乐曲。一个女孩在给许国屏的信中说,当她拿到一尺长的竖笛时,看了又看,这是她第一次看到乐器。她盼了好久好久。

  当一个个音符,从矿井草原、大山边寨、社区学校飘出的时候,许国屏感到了深深的满足和幸福。

  创新改革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但它也面临发展和创新的课题。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许国屏对此深有体会。他认为,民族乐器要赢得今天的观众,必须进行改革。

  1993年,他精心研制发明了集竖笛、双音竖笛、箫、巴乌、喉管、学生笛为一体的多功能笛子,使音乐爱好者从一件乐器中了解了多种民族管乐器。多功能笛携带方便、表演随意、容易学习,开创了民族乐器改革的新路,它获得了首届美国爱因斯坦国际新发明博览会金奖、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种奖项。

  许国屏在小舞台和大舞台上的表演都很出色,为此他赢得了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劳动模范、“德艺双馨”文艺家等多项光荣称号。那日,在许国屏的多功能民族管乐器实验室结束采访时,他却叹了口气说:“我获得的荣誉太多,贡献太少。”(本报记者 项玮)

 

 

一个人,一只笛,一辈子

爱玩乐器的小乐/文

 

都说人生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但就个体而言,起点和终点不过咫尺之间。

有道是人生苦短,最好的活法,应该是每天像光一样明亮、像花一样绽放。心中永葆希望和执着。

古稀之年的许国屏,用70年的“笛声”,点亮一个又一个心灯,照亮了别人,也让自己的人生道路,光芒万丈。

心有皈依,追求就有方向

“笛迷”,是人们对许国屏的爱称,他练笛、吹笛、教笛、研究笛子,从儿时到如今,笛,不离手;笛声,不断音。

草原上、矿井下、哨所里、大山边寨、社区学校,一个个音符,延绵不绝。

许国屏种下的种子,生根发芽,生如夏花。

“生命不息,笛声不止。”是许国屏追求的境界。也是他心之皈依。


 

在他“音乐长征”的30年里,他用“笛子”丈量着每一步。

20多万公里路,五上大别山、三进内蒙草原、上井岗、下海南,从北京、沈阳、哈尔滨到厦门、桂林、昆明,都留下了“笛声”的印记。

在这一场盛大的“音乐长征”里,许国屏先后培训了两万余名音乐教师,通过他们再传播,约有500万名儿童因此接触了民族音乐,受益终身……

当一个个音符,穿越千山万水,翻过高山,路过草原,许国屏用笛声“照破山河万朵”。


 

心若向阳,何惧困厄忧伤

民族乐器要走向平民,是许国屏的理念。

从1996年,他开始音乐扫盲。从哪里开始,从社区开始。

“童心”笛子队在许国屏的倡议下成立了。学员平均年龄67岁,最大年龄90岁。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但践行,未必容易。

许国屏以身作则,无论四季流转,始终不曾放弃。

时时吹,日日吹,老人们不负所望,许国屏收获成就,“银龄”高徒们个个考级过关。


 

弘扬国粹,不是一朝一夕,需久久为功。

从1999年创下“大世界吉尼斯记录”的“2000支多功能笛迎2000年大型音乐会”,


 

到“银龄”高徒们站在迎港澳回归、迎世纪、迎奥运、迎世博等演奏会的舞台上,

这支耄耋老人的“童心”笛子队,这群你我身边普普通通的老人们,是学习者、传承者,更是受益者。


 

而许国屏,也从未放下手中的笛子。

即使,他患上“绝症”——印戎细胞胃癌。

即使,2003年末,他的胃部被切除三分之二。

即使,医生告诉他,这是凶险的病症,大多数人只有两三个月。

但,有信仰就有希望。只要你足够相信,“福报”的光芒一定能从生命的裂缝中照进来。

许国屏一度失望,但他在精神上挺了过来。

他下决心要抓住生命的尾巴,把一天当作一个星期用、一个月用。

如今,三个月、三年,再三年,又三年!

15年过去了,病魔已经成为过去,生命却在不断升华。

念念不忘,唯温暖不可辜

许国屏说,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快乐去做。

于是,他像超人一样,破除艰难万险,用一腔赤诚弘扬国粹。

音乐,是一种力量,它能感染人,更能够让人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生喜悦。

这喜悦里,有着对生命、对生活、对世界深深的热爱。



 

许国屏与笛子缔结“一世情结”,从盲童学校到未成年犯管教所,再到边远山区的中小学,许国屏不辞辛劳,用笛声诉说,用乐曲陶冶,孩子们心中的那盏灯渐渐明亮……

“要用优美的音乐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宋庆龄的教诲,许国屏不仅牢记心中,而且时时行,常常做。

 


 

他是中国竹笛普及教育工作的先驱,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名工作者;

他荣誉满身、光芒万丈,但也是一位同病魔抗争十几年的乐观老人;

他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拯救者和传承者,可他更是社区笛子队的老师;

他是著名演奏家,可他又是“平民艺术家”,是你我身边常见的老人。

可还是他,这位老人,用奉献丈量人生的脚步。

这一世的成就,像一团暖光,温暖着世间,吟唱着人类的永恒。

 


 

百花凋谢,我将归来绽放

“记着一句话、拿着一根笛子、骑着一辆车、带着一个创新的脑子。”已过古稀之年的许国屏如此总结自己的一生。

20本发行80万册的音乐专著,人称“魔笛”的具有七种功能的笛子,为盲童编写的盲文音乐教材……

由小小竹笛发端,竟演绎出这无数的精彩,在这个纷呈的世界里,熠熠生辉。



 

许国屏是幸福的。

他的笛声从春花间走过,

带着香气、带着绿意、带着欣欣向荣,

穿过山谷丘壑,

荡回来岁月悠悠的回响。

生有涯,愿无尽。

心有希望的人,

一定看得见这世间的光芒。

即使百花凋谢,

他也终将归来绽放。

是否有一件事,

你决心坚持做一辈子?

 

(以上三文为 中国音乐网 综合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