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师者风范,芳华永存——纪念亲爱的波波娃老师
2021-12-14 13:02:18 发表 | 来源:畅谈音乐人文

2020年12月5日,卡丽娜·波波娃(Galyna Popova)教授,世界著名钢琴家、教育家、乌克兰人民艺术家,原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原武汉音乐学院外籍专家、星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南粤友谊奖”、“羊城友谊奖”、“广东高等学校外国教师优秀工作奖”获得者,因病于乌克兰逝世,享年79岁。作为她的学生,我写下这篇文章,纪念这位深爱着中国、为中国钢琴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师者,感恩她的无私关怀与付出。她的师者风范,使她美丽永驻,芳华永存。

——题记
 

师者风范,芳华永存——纪念亲爱的波波娃老师

作者:刘

 

1

2020年12月5号晚打开电脑时,瞥见桌面文件夹“我的钢琴”,那是跟卡丽娜·波波娃教授学琴的记录。我很久没有点开过,但那天想看一下。从第一篇记录开始,不知不觉若干年。我忽然想到,从第一天上课至今超过十七年了!这十七年,发生了多少变化:那时我还是学生,现在已工作十几年;那时我还是单身,现在孩子都上初中了;那时我有很多困惑,现在也有,但有质的不同……从量变到质变,在学琴笔记里能看到清晰的痕迹,其中有思索的过程、变化的节点、豁然开朗的欣喜。我读着,像在读这十七年的过往,重温上课的点点滴滴。

那天晚上,我本不是要回忆过往,但记忆的闸口打开,很快被回忆的洪流裹卷,非常想念波波娃老师。

其实每次看完上课记录都会很想念她。但我没法告诉她,就像虽然我们认识了十七年,但是我没有对她完全表达过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的语言不通。虽然前期上课有翻译,但很多内心感受很难由他人转述。而我想着来日方长,也渐渐习惯了将所有的感念放在心里。就像我默默写笔记,甚至音乐会后在博客上写过专门给她的文字,但从来没有告诉她,也没有给其他人看。

我觉得可能终有一日她会看到,就像这十几年间我们数度聚散:我结婚、生孩子后皆停了一段时间没有学琴,有时工作忙没有连续上课……但每次不管隔了多久上课,地点不变,她不变,笑容不变,温暖不变,让我恍若我们之间仿佛没有岁月,或岁月在她身上被无缝连接了起来。在她身上,除了头发的颜色变浅了,似乎看不到岁月的印记。也是在她面前,我仿佛永远是受鼓励的小女孩,享受着单纯而美好的上课时光。

之前在饭堂遇到刘云天,向他问起波波娃老师的情况,他说她自从年前回到乌克兰,由于疫情就一直没能回来。我心中涌起担心,但没有多问。心底的牵挂会变成记忆的磁石,将人们拉到想念的海底。

第二天打开手机,忽然弹出一个香港学生发来的微信:“听说波波娃老师去世了,真的假的?!”

我愕然。

想立刻驳斥,但一时找不到语言相对。慌忙点开朋友圈,看见一颗颗蜡烛……

所谓噩耗,是你毫无准备地跌进一份永恒的悲哀。

所谓悲哀,是你永远没有机会告诉另一个人你有多么爱她、感激她、想念她。

2

卡丽娜·波波娃教授的名字,在世纪之初的星海音乐学院可谓无人不知,如雷贯耳。她是俄罗斯钢琴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两次荣获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奖钢琴奖项,毕业于敖德萨国立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她师从海因里希·涅高兹的弟子伊格勒·苏克玛尼诺夫和莱昂纳德·尼古拉耶夫的高徒巴维尔·塞莱波利亚科夫,传承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精华。曾任教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国立音乐学院,在吉尔吉斯斯坦国立音乐学院和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音乐学院担任钢琴系主任。

1992年她受邀到武汉音乐学院任教,1994年至1997年与丈夫——乌克兰著名钢琴家亚历山大·布加耶夫斯基一同赴星海音乐学院任教。对于1985年更名的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为1957年创办的广州音乐学校,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为广州音乐学院,1985年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波波娃教授是最早在这片土地传播俄罗斯钢琴文化的音乐家之一。她和先生带来的俄罗斯钢琴演奏和教学的优良传统、教学理念,在那个年代成为稀缺的火种,很快燎原开来。星海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升,学生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崭露头角。

2003年,波波娃教授再次应邀来星海音乐学院任教至今,为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人才,他们在国际和国内的顶级赛事(如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钢琴比赛、霍洛维兹国际钢琴比赛、克莱涅夫国际钢琴比赛、德国威斯巴登国际钢琴比赛、美国基娜·巴考尔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中国金钟奖钢琴比赛、星海杯全国钢琴比赛、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等)中屡获殊荣,为星海音乐学院赢得无数声誉。波波娃教授也由于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应国务院邀请赴京参加了国庆60周年招待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波波娃教授潜心教学与研究,学术成果颇丰,出版了《拉达辛斯基钢琴奏鸣曲》《钢琴演奏技巧解疑》《钢琴组曲发展史》《星海音乐学院音乐考级丛书——钢琴(六至十级)》《现代钢琴演奏技巧实用教程》等教材与著作,她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音乐会、讲座、大师课,桃李天下。

我未曾想过可以成为大名鼎鼎的她的学生,但竟机缘巧合成了她的学生。

3

米尔什坦曾这样评价俄罗斯钢琴学派泰斗级人物涅高兹的钢琴教学:“涅高兹善于用很少几句话来表达出很多的东西……有时只用一个富于表情的手势就能把学生‘点燃’起来。他的助教很公正地指出,当涅高兹上课时,‘每个学生都能动员自己的全部精神力量,集中自己的全部能力,为面前的诗意的形象所振奋鼓舞而敢想敢做’……”

师承于此,波波娃教授的教学也有这种魔力:一方面,她对音乐充满热爱,上课富有激情,这种热情在上课时会深深感染学生,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给他们一往无前的勇气;另一方面,她善于启发和带动学生,能点亮学生身上潜藏的甚至连自己都没有察觉的光芒,唤醒他们心中的音乐,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更多可能。

严格意义上说,我不是波波娃教授在校的“师门弟子”,我是自己跟她学习的。但工作后陆陆续续学习时间较久,在我心中,她与我的其他老师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但她与他们又有着显而易见的不同:她是外国老师,我们语言不通,这形成后来我们很特别的上课方式。

语言不通本不是问题。起初她的女儿卡佳翻译过几次课,学院港澳台和外事工作部的黄粤部长也帮忙翻译过(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后来渐渐的便是我自己上课。

音乐教育尤其钢琴教学,有时并不十分依赖语言,示范很多时候可以替代语言。波波娃老师的示范很多,而且极具感染力。就像涅高兹那样,“有时只用一个富于表情的手势就能把学生‘点燃’起来”,令人全神贯注地跟随着她的思路。她的情感真挚,音乐朴实而动人心魄。她注重技术,但从不脱离音乐强调技术。在她身上,音乐和技术是一体的。她的授课声情并茂,教的是音乐,包裹了技术。

4

俄罗斯钢琴学派有着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的传统。波波娃教授对学生的专业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对音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她的学生、敖德萨国立音乐学院博士、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卢格霖曾这样描述:“在课堂上老师要求我们把每一个音符都要弹得极其细致,反复推敲、打磨,所有的音色控制和音乐表现都必须在课堂上完成,养成了可以随时控制不同层次音色与音乐表现的能力。”

在我跟波波娃教授学琴的磨合期,由于语言的缺席,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可能有出入。我曾遇到上课模仿老师的示范但没有模仿对,以为明白了要求却没有把握住关键点的情况。当她纠正过你的错误,可你接着又犯同样错误时,那是不能允许的。

这使我警醒和自责:老师指出的错误要尽量当时就改对,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更不能第三次。但要当时就改对,有时是不太容易做到的:或是没能完全理解,或是理解了却难以立刻做好。前者需要我上课时思想高度集中,细心捕捉老师示范的每一个细节,努力听辨不同的声音,尽力理解她的意思;后者需要我尽量缩短“明白”与“做到”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

磨合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间也有困惑和彷,但随着学习、琢磨、思考、实践……的继续,随之而来的提高与收获带来无穷的快乐。在2006年的博客中,我曾回望这特殊的历程,以对波波娃老师倾诉的方式:

您懂一点我的语言,我懂一点您的,关于第三方语言英语,您懂的并不多于中文,所以我们的交流是几种语言混合在一起的。但这几种语言的交集,只是表层的沟通,学术内部的深意,我们都不晓得怎么用对方的语言表述清楚。

只能用心,用心感受后惊奇地发现,我明白,我能够明白您的意思。看您的手势,您的示范,您的提示,我很快明白您要表达的意思,您对我的要求。这也是在一次次磨合中,我越来越明白您的意图,您要表达的意蕴。

有时您用自己的语言说了对我的建议,然后问:明白?我说是的,我明白,我真的明白了。我不知道具体您说的什么,但明白您的意思,在我的头脑中,已将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将它提炼成自己可以明白的启迪。

所以,每次上课,有压力,有回课的压力,有受批评的压力,但压力之外,更多是快乐。因为语言不能交流,我只能完全用心去极力捕捉和领会、揣测每一点信息,每一个启示;因为没有语言的现成灌输,我只能自己梳理与总结所有现象,用自己的话将您的心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结论’。

对我来说,每次上课,是一种精神的对话。您明白我的意思,而我也渐渐能‘听懂’您的心声。这种快乐是难以言传的,也是奇妙的。这种精神世界的交流,让我感到很神圣,也弥足珍贵。

5

卡佳说,她的母亲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她们,使他们成就自我。是的,从第一课开始,波波娃教授就展现了她的无私胸怀和细腻情感。

记得第一次上课我有些忐忑。很少弹给音乐学院的老师听,何况这样大名鼎鼎的外籍教授。弹完之后,卡佳翻译说:“妈妈说原本不知道其他学校的学生能弹得怎样,没想到你弹得这么好,说你很有天才。”一个德高望重的教授在初次见一个普通学生时一点没摆架子,不吝惜赞美之词,让我很感动和感激。我知道这是波波娃老师的勉励,自己有很多不足,但她真诚无私的话语给了我很大信心。若干年后,我一直记得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她给予的热情肯定,让那个下午永远温暖。

几年后一次上课,回课完成得不错,波波娃老师像往常一样表扬了我,之后问:“为什么你当时没有来星海?”我以为她问我为什么没在星海音乐学院开音乐会,因为接下来的话她是用俄语说的。我用英语重复了一次她的问话,她说:“不是concert,是你为什么没有读星海?”她的眼睛里充满慈爱和疑问。我一时很感动。我们平时交流不太多,由于语言关系,对话基本仅限于上课,很少题外话。这是她第一次这样问我。她产生的疑问是一种最好的肯定。我说:“那时我不知道星海。”这是实话。公务员家庭长大的我,一路从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走来,身边没有人从事音乐,周遭的音乐世界是比较闭塞的。但钢琴作为我的课余爱好,从六岁多开始坚持下来,也已成为融入生命的一部分。

当我年少时,不懂音乐,家人的安排使我多了对未来道路的选择。当我渐渐长大,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还是选择了这条最贴近内心的路。

当音乐可以表达内心,可以分享内心的感受,你会留恋这里的音乐世界,因为它就是你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你遇到一位老师,基本只是通过音乐来传达所有的理解与喜怒哀乐,而最终她能读懂你,你也能通过音乐读懂她,你会非常感恩这种相遇,音乐的相遇,心灵的相遇。

可遇不可求。

6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波波娃教授以身心诠释了“师者”的内涵。她倾心授课,常常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不顾自己休息给学生无偿加课帮助了无数学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道路,解了他们许许多多的惑。与此同时,她时时传递作为一个师者的温暖,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为学生着想,以身教指引他们将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记得某个盛夏上课,我感冒较重,空调直吹着很冷。风量调小后,我还是很难受,忍不住咳嗽。波波娃老师步履蹒跚地走过去关掉了空调。我说:“没关系,天气很热,您开吧。”但她坚持说:“你生病了,我们不开空调。我原先不知道你不能吹空调,应该是我说对不起。现在关掉,我不要紧。”我知道她很怕热,但她似乎完全没有在意天气酷热,全然沉浸在音乐里,即使满头是汗,也依旧精神饱满地讲解、示范……

2009年底我与交响乐团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之前请波波娃教授指导。她在第二钢琴旁坐下开始帮我弹协奏部分,从第一乐章至第四乐章一气呵成。对这部杰出的中国作品,她尊重我的理解。作品某些技术层面和音乐层面有着超越国界的共性,经她指导与点拨,我豁然开朗。这也是为什么跟波波娃老师上课如此愉快:她素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他们的音乐表达,给出自己的建议。不管你拿什么协奏曲,她都会在没有人为你协奏时直接帮你协奏,合作之顺畅仿佛我们曾经合作过。

2011年在广州大剧院再次与交响乐团演出《黄河》,我邀请波波娃老师观看。但她当天刚好要作为评委参加一个国际比赛,无法前来。我想她这么忙,能够抽空为我上课已经很不容易了。音乐会结束我下到大剧院车库,发现波波娃老师的未接电话。回拨过去,她热情的声音出现在电话里,问音乐会结束了吗?我说刚结束。她问协奏曲弹得怎么样?我说挺好的。她高兴地说:祝贺!你好样的!她再次为晚上要参加活动没来看演出而抱歉,她说相信我能弹得很好的,再一次祝贺演出圆满成功。

我不知道波波娃老师会为了晚上的音乐会,专门打电话来。做国际比赛评委如此繁琐与辛苦,但她忙结束了还打来电话关切询问音乐会情况,牵挂着一个还不是她在校学生的学生演出。

我想,如果学生邀请我参加他(她)的演出,而我有事没有去,会专门再给他(她)打电话热心询问情况吗?也许不会。但波波娃老师这样做了。她想到、做到,从来不吝惜一个师者对学生的支持与鼓励。

她淳朴无私的关心和欣赏,使学生们知道他们从不孤单。不管老师是否在,她的牵挂始终在,她的信任与祝福始终在。

7

每一天我们都曾习以为常,默认未来有无数相似的日子,相似的会面。但当某一天不再到来,当那个重要的人再不会出现,你的现实世界仿佛一下退为后景,与她的记忆和对她的思念成了世界的全部。只是,这是一个永远单向的世界。这些文字,她永远无法读到,很多心意,或许她永远无法明了。

波波娃教授因新冠肺炎并发症猝然离世。在疫情全球肆虐的2020年,又一位著名音乐家因之离世,而她是与我们如此亲近之人!在追思会上,人们感喟:这二十余年间,每当星海音乐学院钢琴学科发展到关键时期,都会出现波波娃老师的身影,她为学校钢琴学科的发展、为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而在我与波波娃老师相识的十七年间,生命的每个重要音乐时刻,都有她深深的印记。或许我是她无数学生中很普通的一个,但她却是于我生命历程至关重要的一位老师。

她深爱中国这片土地,为这片土地上的学子倾注了无数心血。她声名显赫,但赢得尊重与爱戴的不是声名,是她善良、宽广的美丽心灵。她对钢琴教育事业的敬业心、对学生的爱心与关心、对同事朋友的善心……使她无惧岁月、芳华永存。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寻梦环游记》里说:“死亡不是真正的逝去,遗忘才是。人类的记忆,是对精神的延续。”波波娃教授,一名普通而伟大的师者,以她投身钢琴教育事业的一生,演绎了无私的师者风范。她的精神与品格,融化在每一节细腻的课中、每一份温暖的微笑里、每一句贴心的话语内。她给学生们留下无数美好的记忆、感动的瞬间和永恒的激励!

这些美好记忆、感动瞬间和永恒激励,渗透在漫漫人生路途里,使我们在岁月的磨砺中,依然保持心灵的柔软和温度,像波波娃老师那样传递师者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波波娃老师未曾远离——她在我们的记忆里永生,在我们的爱中永存。

 

——写于2021年1月,今天发于公众号,谨以此文纪念波波娃教授逝世一周年

 


畅,星海音乐学院钢琴副教授,受邀在广州大剧院、星海音乐厅、香港大会堂等地演出,多次成功举办钢琴独奏、重奏音乐会等,在新年音乐会上与交响乐团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深受好评,出版《钢琴表演艺术研究》《影视·人文·音乐》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