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去世,享年83岁,改编的《十面埋伏》享誉海内外
2020-04-12 15:33:00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4月11日,我国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刘德海在京逝世,享年83岁。

刘德海,祖籍河北沧州,1937年8月13日出生于上海。1954年,刘德海拜琵琶演奏家林石城为师,1957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他在浦东派演奏技艺的基础上广采博纳,又向崇明派的曹安和、上海汪派的孙德裕和平湖派代表人物杨大钧等学习请教,采各家之长,兼收并蓄,大大发展了琵琶演奏的基本功,并具备了深厚的传统音乐修养。1960年,他首次演奏吕绍恩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在内容和技术技巧上,对传统乐曲有了较大突破,大大提高和丰富了琵琶的演奏技巧,对现代琵琶演奏艺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70年,刘德海任中央乐团琵琶独奏演员。1972年,他和吴祖强、王燕樵合作创作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首开琵琶大型协奏曲之先河。

1975年,刘德海首次演出了经他改编后的《十面埋伏》,大获成功。从此人们就把《十面埋伏》和刘德海的名字连在了一起。他把这首乐曲带到了世界各地演奏,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了琵琶,也让世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点击观看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十面埋伏》演奏

 

1979年,由小泽征尔率领的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刘德海与乐团合作演奏了《草原小姐妹》;1981年,黄贻钧在德国指挥柏林爱乐乐团连演三场音乐会,刘德海担任琵琶独奏,这是中国人首次与柏林爱乐合作,刘德海也成为与西方交响乐团合作的民族音乐第一人。

1981年黄贻钧指挥柏林爱乐演出的节目单

1983年起,刘德海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培养了大批优秀青年琵琶演奏家。近年来,他不断探索琵琶指法的创新,积极开拓琵琶乐曲创作的新路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将《浏阳河》《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游击队歌》《马兰花开》等多首歌曲改编为琵琶独奏曲,使其雅俗共赏,又对《霸王卸甲》《陈隋》《浔阳月夜》等传统琵琶古曲进行了整理、改编。刘德海还创作了“人生篇”――《天鹅》《老童》等,“田园篇”――《故乡行》《一指禅》等,“宗教篇”――《滴水观音》《喜庆罗汉》等大量富有哲理性的琵琶乐曲,积极开拓了乐曲创作的新思路。

刘德海演奏《滴水观音》

刘德海演奏《听茶》

2019年,刘德海获选第八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教育家,在颁奖现场他演奏了新作《听茶》。

刘德海曾对友人比喻:“我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尽头,哪怕再多的苦涩和寂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不仅在琵琶演奏技艺发展和创新上成为划时代的人物,也使他创作的大量琵琶作品和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文章,影响了民族器乐相关专业的发展和几代民乐人。

刘德海漫画自画像

著名歌唱家龚琳娜在自己的个人账号上分享了刘德海先生演奏的琵琶曲目《谨奉礼》,以此来悼念今天去世的刘德海先生。

今日,刘德海老先生仙逝,不少网友也是十分难过,发文缅怀老先生,致敬大师,愿老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追忆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在艺术之坡上弹出快乐

4月11日下午传来消息,民乐大师刘德海先生在北京辞世,享年83岁。刘德海是国宝级的琵琶艺术大师,在世界上也有着非常高的声望。笔者曾多次聆听刘德海先生的演奏,感受着一串串音符从他的指尖汩汩而出的时候,真切地意识到这就是让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描写具象化的人物,“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演奏中的刘德海

作为一个艺术门类中巅峰级的人物,刘德海一生在琵琶艺术发展中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可以说,在琵琶艺术历史上,没有他和同时代的吴祖强等人的努力,今天我们就很难听到犹如天籁之音的《十面埋伏》《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曲目了。

其中,最为标志性的事件即是刘德海领衔创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蒙古族少女龙梅和玉荣冒着暴风雪保护公社羊群而导致截肢的事迹,从1964年就已经传遍神州大地,绝大多数国人已经耳熟能详。用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共同演绎这个故事,不是简单地将二者组合在一起就能解决的。

根据《旋律的霞晖:吴祖强传》相关文字披露:“要让来自中国的具有独特音色和演奏技法的民族乐器琵琶,与来自西方欧洲的管弦乐队关系协调、风格统一,以获致这一新形式结合的特有表现力,的确存在很多困难。另外,这样一首表现社会主义内容的大型协奏曲,要做到既要音乐动人,又要听众容易理解,也是比较艰难。”

年轻时的刘德海

为了完成这个挑战,刘德海、吴祖强从琵琶演奏技巧、曲调特色和蒙古族文化特性出发,创造性地将《草原英雄小姐妹》动画片主题曲、蒙古族特色音乐等元素揉了进去,再加上实地生活体验,经过近一年的摸索,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1972年,《草原英雄小姐妹》问世,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首琵琶协奏曲。虽然由于时代原因,这首协奏曲直到1976年才得以公演,但其融合主旋律、传统音乐和西洋管弦乐的成就算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在那个艰难的时代为琵琶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延续了香火,并且逐步开始让琵琶艺术走向西方舞台。

解决了古今中西的冲突,刘德海的艺术生涯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他个人所言“东西撞击、南北撞击中找到了自己的路”。刘德海对琵琶艺术的贡献有如巍巍高山,《草原英雄小姐妹》是其中最为耀眼的路标而已,其他如演奏中可以五指并用、琵琶也可以运用某些吉他技法等对演奏技术的改造,任何一个都是艺术史上的大事件。

虽然艺术成就巨大,但是刘德海为人却很达观、低调且掺杂着几分幽默。

刘德海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生人,经历过多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对个体而言都是五味杂陈的复杂时代。但在他的言谈中见不到多少苦难叙事,都是把岁月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在央视的访谈中,主持人说他是琵琶大师,他说自己是爬坡人、开路者。“我只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会就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尽头,哪怕再多的苦涩和寂寞。”他爬的坡,在常人看来可能就是琵琶领域的珠穆朗玛峰了。

央视采访中的刘德海

对于一些众说纷纭的艺术概念,他也看得很通透。对于古典与现代之争,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古典音乐,都是现代音乐而已。因为是现代人演奏用于情感宣泄的。他举例当年去欧洲弹《十面埋伏》,不是韩信大败霸王、霸王虞姬生离死别、项羽英雄末路的故事感动了听众,而是琵琶的音乐性,用音乐语言感动外国人。这样看来,《梁祝》能够征服老外,也是这个道理了,旋律是没有国界的。

随着时代变迁,刘德海也在与时俱进,在常人眼里,绝没有什么大师的光环,也没有多少距离感。看过他演出的人都会评价这是一个萌萌的老头,微博上晒出的合影也都是乐呵呵的一个老爷子,就像邻居大爷。看过他演出的人说,他每次演出下台都是一溜小跑,在央视采访中他说这样显得年轻,能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他给人的签名,曾是一个弹琵琶的简笔自画像,在琵琶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旁边还有 “弹琴快乐”四个字,他是寄希望于大家能够享受音乐啊。

他给网友的签名(因为太过受欢迎,再版时把这个签名直接印在了书上)。

他还有一个外号“琵琶精”,也称呼自己的琵琶为“木头孩子”。行文及此,不由想到琵琶在传统文化中是有着一丝暧昧的艺术符号,一面是高雅的乐器,一面化身《封神演义》等神话小说中撩人的妖精。经典的艺术,对于欣赏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妖精呢?

从这个意义来说,“琵琶精”刘德海也真的是在艺术上活出了自我而修炼成精了。可以想一下,这位艺术的精灵,在优美的旋律中化龙而去,留给世人除了怅惘还有听不尽的旋律。 ( 何殊我 /文)

“每次在网上听到琵琶宗师刘德海演奏的《十面埋伏》,总会起一身鸡皮疙瘩,仿佛眼前就是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用一把琵琶表达千钧一发,中国音乐历来的形象画面感和先进叙事性在千年之前就已成行。”

乐评人唐若甫对澎湃新闻记者说,“这首每每聆听都会让人屏住呼吸的古曲,尤其是刘德海平静自若但四两拨千斤的演奏,时刻提醒着人们,越是险要时刻,越要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老先生非常有智慧,非常幽默,非常乐观。他很会讲笑话,和闵惠芬老师一样,讲笑话是非常生动的。”

扬琴、古琴演奏家王珑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刘德海年轻的时候,经常和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笛子演奏家俞逊发等在中国艺术团,出国访问演出,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彼此间关系非常好。

“那个年代的艺术大师,他们的艺术造诣很高,但他们的艺术又非常接地气,非常贴近民间。他和闵惠芬老师都是能拉能唱的,他弹唱时候的表情和肢体,感染力非常强,这是我们当下的演奏家缺少的,我们没这么全面,没这么有激情。”

王珑记得,香港天王刘德华正当红时,当时的记者报道刘德海的音乐会时,还错把他的名字写成了刘德华。

王珑不是刘德海的学生,但和他同台演出过数次、合作过数次,“艺术是相通的,他在舞台上带给你的认知,那种感染力,是一样打动人的。”

对于刘德海的离去,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琵琶演奏家赵聪非常悲痛,“在我心中刘老师就是中国的霍洛维兹!”

她说,“他的演奏高深莫测,变幻无穷,他创作的作品丰富多彩,深刻且充满灵性,为我们打开一扇扇无限想象空间的大门,他把琵琶这件从西方传来的中国传统代表乐器发扬光大又传播向全世界。我们是如此幸运能在这一世遇见这样一位注定载入中国音乐史的大师!如今先生虽驾鹤西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和不朽的作品将陪伴,激励我们后辈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