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叶小纲:民族歌剧不应局限于民族唱法,而是全世界都能唱
2018-12-18 00:12:48 发表 | 来源:澎湃新闻
《咏·别》是作曲家叶小纲的第一部歌剧,这是一部讲述1920年代北京京剧人奋斗与纠葛的歌剧,也是一部向世界介绍中国京剧的歌剧。

在2010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张国勇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等世界首演了《咏·别》,成为一时话题。8年后,在上海交响乐团委约下,叶小纲将这部歌剧改成了“无词版”交响组曲,同样由张国勇指挥上海交响乐团进行了首演。12月16日晚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咏·别》的旋律热烈温暖,有浓烈的京剧韵味和戏剧性,对上海乐迷来说,这是充实又富足的一晚。

歌剧《咏·别》的灵感来自电影《霸王别姬》,主人公唐麒声生于晚清家境殷实的书宦之家,才华横溢,热爱京剧。邂逅武生杨少山后,唐麒声为其写了一部新戏《霸王别姬》,成全了杨少山,更成全了自己。歌剧以唐麒声的消亡告终,他以个人的毁灭与《霸王别姬》的余音构成一曲凄美的复调,将尊严与爱情交付于一部呕心沥血的作品。

“中国歌剧的量不大,写得好的歌剧更少,《咏·别》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而不是歌曲串联,质量好,感人,叶小纲的风格很明显。”

自从2010见证《咏·别》诞生,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一直对它念念不忘,于是才有了交响组曲的委约,“一部好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传播,国内很多委约作品演一遍就束之高阁了,很可惜,我们希望能广泛传播那些好作品。”

从两个半小时的歌剧减到40分钟的交响组曲,那些最漂亮的旋律仍在,只是原有的歌剧唱段全没了,只剩下纯粹的器乐音乐。叶小纲认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欣赏样式,在他原本的创作里,唱段归唱段,乐队归乐队,二者本就是对比呈现的。

“观众不用听剧情了,就是听音乐,就像‘卡门组曲’,观众也不是看卡门的故事,而是来听音乐。因为歌剧《卡门》里没有一段音乐是差的。”

叶小纲解释,这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创作方式,就像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原本的四幕要演四晚共16个小时,太耗时耗力,后来也剪过一个1小时无唱段的版本,“我也是把唱段拆掉了,就听音乐,有兴趣的人会再去了解原版歌剧。”

叶小纲说,把歌剧改成交响组曲,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作品的上演和传播, “演歌剧太劳神了,舞台、服装、布景、演员一下就是几百万,如果某个环节不灵,很容易就演砸了。歌剧演员的时间还很难凑,不是心仪的演员我又不愿意将就,而交响乐团只要水平到了就能演。”

谈及此,叶小纲又谈到了歌剧创作之难。

至今,他只写过三部歌剧,讲戏班子的《咏·别》写得最快,只用了三个月时间,然而《牡丹亭》和《永乐》都是写写停停、改来改去,“歌剧不是人人都能写的,它是用交响思维,是用音乐而不是台词来推动故事,这是难点。歌剧又比较大,我能写一部是一部,毕竟人的生命有限、时间有限。”

有意思的是,三部歌剧都融入了中国戏曲元素,叶小纲说他也不是刻意为之,盖因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流在血液里,就像他在上海长大,写交响神话《创世秘符》不自觉就用上了上海调,京剧他也是从小听,写京剧也没什么难度,于是《咏·别》保留了京剧的筋骨,但又不是全然的京戏。

如今,中国歌剧创作进入高峰期,如何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民族歌剧,一直是业界在讨论的话题。

“现在有一种现象,唱民族唱法的就叫民族歌剧,这是不对的。我心中的民族歌剧是世界通用的、是世界都能唱的,不是就你会唱,别人唱不了。京剧就有这个问题。京剧在国外演出时,大家觉得很新鲜很好看,但让外国人唱是不可能的。中国民族歌剧应该让全世界人都能唱,毕竟外国演员现在也会用中文唱歌剧了。民族唱法歌剧是中国歌剧的一种,但不能狭隘,不能以它作为唯一的标准。”叶小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