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低调背后的厚重——记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望
2018-09-30 16:30:00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第七届华乐论坛获奖者评论系列展播

 

 

低调背后的厚重——记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望

 

钱 茸

 

周望这个人,在日常相处中,给我的感觉是,眼神善善的,温温的,谈吐柔柔的,慢慢的,习惯于倾听,从不慷慨激昂,更不会抢话。拿现在较时尚的一个词叫作很低调。

 

可就是这样一位貌似柔弱的她,在某些领域的业绩,却厚重得令人膛目。

 

下面,我就试着从三个方面,梳理一下我感受到的那些厚重。

 

 

一、舞台上的旋风

 

昨天那场音乐会上,她演奏的《新番罗江怨》,已经让诸位感受到了她的魅力……至今 ,我记得,许多年前第一次聆听她的独奏音乐会……当年我留下过一段文字:

 

千百双眼睛凝注处,她身着浅粉色套白纱的长裙,温文尔雅地端坐着,与其说她是在低首抚弄面前的筝,不如说她是在操纵台下听众的心绪;在调度整个音乐厅的气氛。她的大力度长摇和快速扫弦,有着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她的轮抹、快四点,令滿厅人荡气回肠;而她的揉、滑、压、颤,硬是生发出如丝如缕般纤细、虚缈的婉转幽情,每每令我屏止呼吸。她的技艺早已化为本能,那气度从容,身心投入的陶然醉态,使我忘记她的演奏者身份,恍若巾帼英雄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恍若飘逸诗人月下花前抒怀朗朗;恍若丹青妙手信笔点染如画江山;恍若多情少女郁郁倾诉百结柔肠……周望的舞台气场,内在而有韧性,令我百感交集,难以忘怀。

 

她的舞台气场,由不得我们不去追溯其源。

 

首先,众所周知,周望是周延甲老先生的女儿。周延甲老先生是中兴的秦筝派(陕西筝派)开山第一人。

 

诞生在华夏文明摇篮的古代秦筝,曾出现在汉代文豪曹植的诗句中“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但是这种具有慷慨雄风的乐器流派,曾几何时,却丢失在历史的烟尘中。

 

人类的理性与野性好似天平的两端。理性代表的是秩序化,野性代表的是生命力。任何一端的偏重,都会引起失衡。人类各个群体都是在寻求理性与野性的制衡中发展起来的。华夏民族作为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有着极其完善,服务于心理理性化的意识形态系统,其发展轨迹必然失衡于减弱张扬生命的野性。作为民族生命力的火种,以“野性”“血性”著称的秦风,在华夏文化中的可贵性是无可置疑的。它几乎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火种。

 

近几十年来,追逐秦风的队伍日趋壮大,有流行歌界,板胡界,二胡界……,而作为音乐人,最先张扬秦风的,还得算周延甲老先生的陕西筝派。

 

上世纪中叶,秦地那些最具血性魅力的音乐符号,几乎主要存在于信天游、秦腔、碗碗腔、眉户等传统声乐品种中。周延甲先生作为一名接受了现代音乐教育的新音乐工作者,没有丢弃陕西乡野的秦风,反倒以“秦筝归秦”的宏伟志向,借助新手段,把秦地传统声乐品种中最具魅力的符号,装载进了改进后的二十一弦古筝。周延甲先生以“声腔化”追求,通过古筝这种既有音色魅力,又能超越方言语义限制的乐器,赋予秦风音乐传播的极大潜力。

 

周延甲先生的贡献,非同小可。陕西筝音乐是一种转型类的传统乐器流派,它既承载了陕西地域音乐的传统基因,又因新音乐作曲技术的参与,而进一步张扬了(不是削弱了)这些传统基因的特性艺术风格。应该说,这是一次对传统音乐成功的适应性转型案例。

 

周望在父辈的熏染与感召下长大。崛起的陕西筝流派最初的影响主要在陕西周边的西北地域 ,日后,把陕西筝这股野性的旋风带入京城,带向全国,甚至带到海外的功臣,正是周望。16岁那年,她带着沉甸甸的使命感,以高超的演奏技艺闯入京城,21岁,以演奏周延甲先生的《秦桑曲》,一举夺得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比赛优秀表演奖(最高奖),1980年灌制的唱片和磁带,流传八方,自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秦筝,并公认其为最有冲击力的筝派,古筝演奏大赛的夺奖首选曲目。

 

毫无疑问,周望的舞台魅力中有着浓重的秦风底色-那种直面人生,酣畅淋漓的悲剧表现力。而悲剧艺术表现,原本在审美殿堂里就位居最高的宝座。

 

其次,周望的舞台魅力,也来自她宽厚的学养。

 

周望自小生长在西安音乐学院的校园里,当她的耳朵刚刚可以倾听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吸收优美的音乐,中国的、西洋的、明快的、深沉的、热烈的、静谧的、诙谐的、伤感的……它们伴着她成长,陶冶了她的情操,也培育了她超凡拔俗的艺术直觉。她曾经相当迷醉过钢琴,大提琴,就是在古筝专业上,她除了随父习筝,还曾师从山东名师高自成先生、项斯华、范上娥、史兆元、杨秀明等古筝名家,学习其它各流派的技法、风格,又随古筝界元老曹正老先生系统学习古筝艺术史,她能熟练演奏潮州、山东、浙江、河南等各筝派的曲目,淋漓尽至地分别表现它们典雅、诙谐、清新的艺术风格。这种宽广地吸吮,收中西音乐文化之精髓,纳古筝各流派之所长,是成就周望舞台气场的另一泓源流。

 

我推测,台下周望的低调,来自严格的家教和自身修养;台上周望的“大气场”来自艺术天赋、秦风渊源与扎实的多元学养。难得的是,她能把这反差那么大的状态,在台上台下保持得那么自然,真正是判若两人。

 

 

二、融通效应

 

周望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岗位上30年,成绩骄人,多年来,国际、国内,各种顶级古筝比赛中,年年都活跃着她的桃李,她的学生有近80余人次斩获历届各等奖项。最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CCTV中央电视台在全国选拔“光荣绽放”新十大古筝青年演奏家中,周望的学生就占了四人(苏畅、程皓如、崔杉、崔晓彤)。

 

为此,她曾在2013、2014年连续获得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项目优秀指导教师奖。2014年荣获文化部颁发“园丁奖”。荣获2016年全国“宝钢优秀教育奖”,中央音乐学院2018年“金校徽”优秀教师奖。

 

在我眼里,周望的体质是偏弱的,这与她教书育人的辉煌成就也形成一种惊人的反差。

 

毫无疑问,周望的教育成果首先出自她的责任心,她的爱心,但是否还有更值得探究的教学理念呢?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与西方很不相同。中国重视整体思维,强调学生要有悟性。传统器乐传授,讲究“N大名曲全盘送”,一支支完整地演示给学生,包括老师的各种表演技巧,技巧之间的转换,甚至老师的表情气息,一古脑都给了学生。西方重视分析思维,教学中,是从零件走向整体,也就是,从基础练习曲走向小曲子,再走向大曲子。

 

这两种文化下的教育倾向,各有利弊。中国式的,“悟性”好的学生,可能来得快,“悟性”差的,往往就被早早淘汰。西式教学有利于普及教育,但有时容易走向“折灵”,即在大量的练习曲中走向机械化,折损了灵动的音乐感觉。

 

在文化大融合的当代,好的教师,定然会灵活兼用两种文化的优长,周望显然就是这方面的成功者,她在基本技法的要求上,用的是西式的,严格煅造每一种技术“零件”,她以自已的责任心,盯住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那真正是手把手,连动作的起式收式都一一教到。她的学生基本功都特别出色,这无疑是表现力的钢性保障。真正进入整曲子时,她允许学生们有个性的表现,给他们的乐感,留下表现的余地。于是,她的学生个个技艺娴熟,以各自不同的个性美丽绽放,无一“折灵”。

 

她从自身的成长过程,意识到吸吮广博文化养分的重要性,常常敦促学生在习琴以外,既要了解中国文化,也要了解西方文化,既要听赏中西音乐,也要尽可能地涉猎绘画、文学等多种姐妹艺术。

 

她曾在一次记者的访谈中,留下这样的话:“筝,乃仁智之器。这句话太重要,送给爱好古筝的同学们。因为,学习古筝,其实也是学习做人,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宝贵传统,需要很好地继承。我期望尽可能将古筝的学习赋予更多人文气息,赋予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质”。

 

为此,在繁重的学院教学之外,周望1995年开始录制了大量教学光盘,是最早录制古筝考级教学音像的人;2007至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主讲《音乐告诉你—周望讲古筝》每周播出,由她自己编写《古筝考级演奏教程》,为了传播筝乐文化,她真正是不遗余力了。

 

我明白,她以柔弱的身躯,承担这么重的教学工作,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效,是因为她在这个事业中,投入的是全部身心。

 

三、推波助澜

 

任何一个艺术表演领域,若要篷勃发展,都离不了创新作品,周望这个表面的弱女子 ,竟然在繁忙的演出与教学之外,还用各种方式促进了古筝界新作品的频繁产出。

 

表演艺术家的最高境界,往往是染指创作。周望曾整理改编陕西风格筝曲《老龙哭海》、《欢音曲》、《明妃怨》(二胡与筝重奏)等,又与自己的丈夫(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黄枕宇教授)共同创作古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声声慢》、《映像》。

 

此外,作曲界的年轻作曲家们近来常有感叹,说周望老师帮他们推广了新作品。

 

原来,目前在古筝界广受欢迎的古筝协奏曲《如是》(王丹红创作)、古筝协奏曲《兰陵王》(方岽清创作)、古筝协奏曲《采薇》(谢鹏创作)独奏曲类:《墨客》(方岽清创作)、《冰火之舞》(方岽清创作)、《云起时》(方岽清创作)、《风 雾 潺》(方岽清创作)、《秋之旋》(方岽清创作)、《青灯梦影》(田田创作)、《桃花源》(李博创作)、《惙》(曲文军创作)《秦土情》(周展创作,2015年荣获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作品奖)等新作品,都是周望安排她的众多学生(苏畅、翁慧、李宜茗、王琦、于秋璇、王燮、李繁博、崔晓彤、程皓如、张莹莹、杨楠楠等人)在研究生毕业音乐会上首次推出,以后便迅速风靡古筝界。

 

近几十年,我国作曲界有一股风气,追逐创作一些非旋律性,让人听不懂的乐曲,估计这根源于各种国际比赛。不可否认,着眼传统以外的音声,对打开思路地的创新,不无裨益,但一味地以切断传统,把争奇斗怪当作创作主旨,就会违背艺术追求美的原初存在精神。

 

周望老师在创作和促进新作品推广方面之所以效果斐然, 我觉得,取决于她的审美理念,审美追求,她所创作或喜爱的新作品,必然是成功张扬传统民族魂魄,又充满新时代创作技法张力的。这一点,仍然延续了周延甲老先生的艺术精神。目前的事实是,有些周望力推的新曲目,像王丹红创作的《如是》等已进入金钟奖决赛曲目,无论从数量还是到质量,这些优秀的新作品都大大充实了古筝界的曲目库存,从而推动了古筝音乐艺术作为中国音乐的特色奇葩,在世界上越来越引人注目。

 

结语: 写到此,我突然领悟到,以上三点在周望的教学中形成一个效率“铁三角”,即,教师的演奏艺术高度与教学理念铸就学生过硬的基本功,从而产生能力驾驭表现力丰富的新曲目;新曲目的艺术高度又提升了学生的表现力;基本功与新曲目造就的舞台效果,激励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并卓有成效地被社会认可-获得高奖项;而获得高奖项的学生演奏,又把新曲目也推向社会认可的高台阶。于是,这个“铁三角”各方相互的作用力,出现叠加效应,产生了惊人的高效教育成果,推出了优质多量的古筝新作品。周望业绩的“厚重”,正是这效率“铁三角”总体构成的结果。

 

我要感谢第七届华乐论坛“新绎杯”的评委们,惠眼识人,能够看到低调的周望老师对中国音乐厚重的奉献,让含金量如此之高的周望老师,获得此次奖项,真正是实至名归。

 

附帖1:周望简历

 

周 望 , 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硕士导师,民乐系弹拨二教研室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副会长。

 

演奏教学四十余年来,出版发行个人专辑教学光盘十多部。2013、2014年连续获得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项目优秀指导教师奖;2014年荣获文化部颁发“园丁奖”;2016年荣获“亿阳杯”拔尖音乐人才培养计划优秀教师奖;荣获2016年教育部“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2017年荣获中央音乐学院颁发“金校徽”奖;2018年被评为第七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演奏家;被收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名人录》等典籍。

 

附帖2:周望的重要奖项获得学生成就一览表:

 

①苏畅,2007年获全国CCTV电视大赛金奖;2011年获全球Youtube大赛桂冠;2013年留校任教;2014年入选CCTV中央电视台的全国“光荣绽放”新十大古筝青年演奏家之一。

 

②程皓如,2009年获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古筝少年组金奖;2012年获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古筝职业组金奖,2008获文华艺术院校奖少年组金奖;2014年入选CCTV中央电视台的全国“光荣绽放”新十大古筝青年演奏家之一;2017年获文华艺术院校奖少年组金奖 2同年又获“中国古筝金钟奖”金奖第一名,成为集中国音乐界三大最高等级赛事(金钟奖 文华奖 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所有金奖的大满贯得主。2018年获当年“中央音乐学院优秀毕业生”称号并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

 

③崔杉,2005-2010年,连续五年获“一等奖学金”;2005年,获第二届文华奖铜奖;2008年,获第三届文华奖铜奖(第一名);2011~12年,获【国家奖学金】;2013年,获【中国音乐金钟奖】铜奖 (第一名);同年10月,以总成绩第一名入选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计划”项目;获美国【华音杯国际大赛】古筝青年专业组金奖;获【翰雅杯首届中国古筝传统作品邀请赛】银奖;2014年,入选CCTV中央电视台的全国“光荣绽放”新十大古筝青年演奏家之一;同年,又获美国【普林斯顿国际中国音乐大赛】金奖及最高奖“至尊大奖”;获全额【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团员】;2015年,获【吴伯超纪念奖学金】;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以院系第一保送至硕士研究生;2016年,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2017年,获研究生一等奖学金。

 

④:崔晓彤,2010年,获中国古筝艺术周古筝比赛青年专业组金奖;2011年,获首届香港国际古筝大赛青年专业组金奖;2012年,获首届纽约国际古筝比赛青年专业组金奖;2013年,获第九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古筝比赛优秀表演奖;2014年,获第五届中国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古筝青年组银奖、室内乐重奏组银奖,双项银奖;同年获中央音乐学院“娃哈哈”室内乐奖学金;同年又入选中央电视台CCTV“光荣绽放”新十大青年古筝演奏家之一;2016年,获第三届中美国际电视节最佳古筝演奏奖;同年又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⑤王钰,2014年获文华奖少年组古筝比赛金奖。2016年获得“亿阳杯”拔尖音乐人才培养计划。

 

(作者:钱茸,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此文写于周望荣获2018年第七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演奏家称号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