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年逾七旬的作曲家雷维模:做自己喜欢的音乐,一点儿不累
2018-08-01 10:37:00 发表 | 来源:华西都市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陈荷

  他的幸福感

  “因为我笨因为我笨,,所以我把人家用来喝酒用来喝酒、、打牌打牌、、抽烟的时间都用在音乐上了用在音乐上了。”“。 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事,,快乐都来不及快乐都来不及,,何来累何来累?”?

  ——雷维模

  他,生长在川北农村,自幼酷爱音乐,常无师自通地操弄胡琴、扬琴、笛子等民族乐器,还跟着戏班子满场转。

  他,涉猎音乐领域的诸多方面,编辑、出版音乐季刊,创作歌曲,办音乐会,储备了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丰富的音乐实践经验。

  他,热心于群众音乐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在四川省群众艺术馆(现四川省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和音乐的辅导工作。退休后,被聘为音乐学院教授,年过古稀依然在为自己的音乐梦想奋斗不息……

  他就是雷维模,一位从乡村走进音乐殿堂的作曲家。就像许多长年甚至毕生致力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劳动者一样,他多年来一直做着默默无闻的工作,甘作无名英雄,但却每天朝气蓬勃,乐在其中,用勤奋、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少年立志

  父亲做一把二胡,走上音乐路

  雷维模是一名生长在川北农村的农家子弟,家里世代务农,祖上三代都跟音乐不挨边。在他七岁那年,一个扎着长辫子,身穿红毛衣的山村女教师,一边拉着二胡,一边教唱“草原到北京哪哈要走多少天哪……”像是触电一般,美妙的音乐声开启了他的心智,从此他爱上了音乐,常常跟着戏班子满场转,无论是看书、读谱、练琴,一上手就是一整天。

  他有一定音乐天赋,能够无师自通地操弄胡琴、扬琴、笛子等民族乐器。他父亲是村子里的能工巧匠,为他亲手制作了一把简陋的二胡。“我记得那是十岁的时候吧,家里穷,买不起乐器,就想着自己做。父亲是村里出色的木匠,他见我对音乐如此有热情,非常支持我,帮我做了一把二胡。墨斗线作琴弦,棕丝当马尾,梨木雕琴筒,我自已到野外去捕猎菜花蛇,取其皮蒙琴筒。我对这把二胡的痴迷和热恋胜过了以后若干年后逐渐拥有的笛子、口琴、手风琴、钢琴……”

  一把二胡寄托了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深情,在雷维模音乐成长的路上,除了家庭的支持,还遇到了不少支持帮助他的人。“二胡是我的小学老师教的。我小时候遇到的老师虽然专业水平谈不上出类拔萃,但是他们都尽力培养我。比如说,周六下午不上课的时候,音乐老师会把音乐教室的钥匙给我,让我在里面练风琴。”

  “我现在跟小学的两位老师还有联系,跟初中的一位老师也保持着联系。初中班主任给我的操行评语我现在还留着,上面写着我的优点就是‘酷爱音乐’”谈起恩师,雷维模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很小的时候,老师们就在我心里种下了音乐的种子。后来到川音学习,又遇到了恩师黄虎威教授,他高尚的人品人格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我影响很大。老师们的教导让我受用一生,我很感谢他们。”
 

  不忘初心

  59岁考入川音深造音乐

  1965年,雷维模高中毕业后进入南充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西充县,先后在小学、中学任音乐教师。七年后,又被调入南充地区杂技团担任演奏员和文化教员。1985年,雷维模在南充地区艺术馆工作时,又以39岁的年龄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干部专修科学习深造,成为了川音的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即调入四川省文化馆……辗转多地,雷维模始终不忘初心,从事的工作都与音乐直接或者间接相关。

  多年群众文艺实践的浸润,给雷维模带来很多音乐创作的灵感。“我在南充地区艺术馆工作过6年,在省文化馆工作了18年,在群众文化战线上奋斗了24年。这一时期,我的大量工作是组织活动,编刊物为他人做嫁衣。但我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未减,工作之余,我还不断钻研音乐理论,同时进行歌曲创作。”

  在南充工作时,雷维模主编过《川北歌声》,在四川省文化馆任职期间,编辑《抒情歌曲选》及流行歌曲专集50余本,公开出版发行数百万册,他的名字不胫而走。后来,他还主编过《四川社会音乐》……在群众文化岗位上,雷维模积累了一套务实而又行之有效的社会艺术普及方法。比如,在编著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材《中国民族音乐概要》一书时,他毅然放弃正谱而用简谱。“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用简谱,宫、商、角、徵、羽什么调式,一看就明白。在学校花时间最多的正谱到社会上用得少,而在学校不被重视的简谱却用得最多。”

  雷维模的好友,国家一级编剧彭潮溢对他在群众文化战线工作期间的组织能力大为叹服,“记得是2000年2月,四川省社会音乐研究会在龙泉湖召开年会,开幕式那天,维模对一百多位与会者进行了逐一介绍,是何姓名,来自哪里,写过些什么作品,长于什么,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雷维模都以饱满的热情全力投入,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一定要主动。比如说,做群众文化工作,一定要热爱群众文化,热爱群众文化工作的服务对象,这是我的基本观念。如果没有热爱,哪里来的劲头?”

  在雷维模退休前的一次近两百人的会议上,不少从基层来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对他依依不舍,甚至还有人评价说,“雷维模是四川群众音乐的灵魂,业余作曲界的一面旗帜。”


 


 

  老骥伏枥

  退休后被聘为大学教授

  在歌曲创作的漫长道路上,虽非科班出身,但雷维模也创作了相当数量、各种演唱形式的声乐作品,在《音乐创作》《歌曲》《儿童音乐》等全国数十家报刊、台发表歌曲400余首。其中,不乏《五十六个民族一个中华》《丝路驼铃》《阿诗玛》《心儿跟着月亮走》等优秀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雷维模从一个光着脚丫行走在崎岖乡间小路的山里娃,成长为硕果累累、受人尊敬的音乐创作家。2006年初,他从四川省文化馆退休后,被聘为西南师大音乐学院副院长,讲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歌曲作法》,继续为他的音乐梦想不懈奋斗着。

  “把三月三的歌台搭起来,把四月八的山歌唱起来,把泼水节的圣水泼起来,把火把节的火把举起来......”2017年12月9日,年过古稀的雷维模举办了第五次个人作品音乐会——“星海之夜·雷维模多声部作品音乐会”。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观众坐满了音乐厅,他们大都是雷维模音乐人生的见证人:他的老师,他教过的学生,群众文化工作时服务过的对象以及音乐界的朋友。

  这次音乐会是雷维模自筹资金举办的,从落实演出场地、灯光、舞美,到邀请演员、制作节目单等细节,他都亲力亲为。“这场音乐会取名为‘星海之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非常崇敬音乐家冼星海先生。早在上初中时,看了《中国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冼星海在巴黎》后,就立下了‘向星海学习,为祖国人民的音乐事业奋斗终身’的志向。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精神的粮食’,我一直都记着这句话。”

  勤奋执着、博学多才,用在雷维模身上恰如其分。有一次,他在音乐界的好友、作曲家唐力好奇地问他:你的作品产量这么高,到底是怎么安排日子的?他十分谦虚地回答:“因为我笨,所以我把人家用来喝酒、打牌、抽烟的时间都用在音乐上了。”友人又问:“那你不感觉累吗?”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快乐都来不及,何来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