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传统为根 韵为魂 ——赵登山先生与山东筝派
2018-01-02 00:32:00 发表 | 来源:中国民乐杂志

 

 

赵登山

著名古筝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山东筝派第六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筝艺术(山东古筝乐)代表性传承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我们离传统还有多远?”

——赵登山

第一次见到赵登山老师是在今年六月,在一场以传承和保护当代国乐前辈学术思想、艺术感悟与心路历程的大型国乐文化访谈活动“国乐谈往”的新闻发布会上。已进入仗朝之年的赵登山老先生身穿白色唐装,依旧精神矍铄。台上的他侃侃而谈,容光焕发,丝毫不见年事已高所带来的种种不便与劳倦。当时便十分佩服这位老先生的精神状态与缜密谈吐,岁月沧桑使人面容苍老,但却无法击败人心。也许,这是筝带给了老先生一份笃定,让他以温厚平和的心态面对风风雨雨的人生。

赵登山先生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离传统还有多远?”不知这个问题在赵登山先生心中是否已有答案,但在我们心中,赵登山先生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德才兼备走上学艺道路

赵登山出生于山东郓城,这里蕴藏着道情、花鼓、坠子、琴书等诸多民间曲艺形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赵登山自然就有着对民间音乐的敏感和热爱,他热爱家乡的各种音乐,听到入迷时可废寝忘食。十三岁时,赵登山便开始学习道情,后来又开始接触琴书,拜师王登吉,学习坠琴。当时老师挑选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对学生在技艺和道德素养等方面须进行两年的考察期,而赵登山在品德上的正直以及在音乐方面展现出来的天赋让老师十分欣慰,最终收下赵登山。从此,他正式拜入王登吉老师门下,由坠琴敲开了学习筝,学习音乐的大门。

由于赵登山的刻苦学习和不懈努力,王登吉将他引荐给他的老师,这时赵登山才开始接触筝。后来,在古筝老前辈樊西雨先生、张应易先生、李大邦先生,以及王邦贵先生的指导下,赵登山的古筝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1950年,赵登山拜赵玉斋先生为师;1953年,赵登山前往东北音美专科学校(沈阳音乐学院前身)跟随赵玉斋先生学习音乐理论、古筝以及擂琴,在自我提升的同时他还兼任所学的山东琴书的教学工作。从东北音专毕业后,赵登山曾在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吉林省歌舞团等机构工作,由于赵登山是独奏演员,因此少不了在一些在重要场合的演出活动,他曾经在一些外交活动和国家大型活动上演奏,得到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宾的认可和赞许。可以说,在东北的这些年让赵登山的古筝演奏更加成熟。同时,赵登山对东北的古筝人才培养和古筝建设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传承筝派传统革新发展开拓

山东筝派是中国当代古筝的重要流派之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山东琴书、道情等曲艺因素,这些多元的音乐文化丰富充实着山东筝派的音乐内涵与表达方式,而每一次的改革发展都离不开一代代山东筝派传承人所作的贡献。他们对山东筝派的改革都是对山东筝派切实推动,使其向更好的方向延伸、前进。而山东筝派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也备受筝人关注。赵登山的老师赵玉斋先生继承了山东筝派弹奏时能够使音色通透柔和的右手演奏技法,开创了筝“双手交替弹奏和弦”的弹奏方式,继而又传授给赵登山。在承袭赵玉斋打破传统,对山东筝派关键性的改革上,赵登山尊重传统,吸收借鉴有益因素,如吸收了古琴的律动韵味以及“吟”“揉”等技巧,突破性地创作了左手食指压弦演奏方式,更是发明了左手分指、揉弦泛音(右手弹奏与左手压弦紧密衔接,模仿出独弦琴颤音的效果)等技术,如“筝声鲁韵”便说明了山东筝派是很讲究音乐中的“韵”味儿的,自然也就给古筝弹奏时左手的技能(如揉弦、上下滑音、回滑揉)的提升带来了挑战。如果说赵玉斋老师首先跳出传统、改革创新,那么赵登山可谓是紧跟着老师步伐,进一步探索了山东筝派发展的可能。

 

创作成为自我更新的有效渠道

赵登山在赵玉斋的指引下,从1958年开始创作。赵登山说:“演奏家要更新自己,创作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在赵登山创作的诸多作品中,《春到田间》是其处女作。这首作品创作于1958年,音乐素材来源于民间,再配以山东筝派的演奏技法以及西方作曲技法——复调的使用。此曲一经面世,影响甚广,该曲后来在港台出版后深受港台同胞喜爱;1959年,赵登山又创作了《欢庆节日》,这首作品欢快愉悦,对古筝演奏在速度表现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还有一首作品是赵登山于1985年创作的《铁马吟》。这一年,赵登山有幸前往印度参加在印度举办的国际音乐节,文化部的同事告诉赵登山,希望他能够创作一首佛教作品带到音乐节演出。于是,从小生长在信佛家庭、熟悉佛教文化的赵登山在这样一个机遇中创作了《铁马吟》这部在其创作中最受人们喜爱的经典古筝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赵登山特别注重对作品演奏风格和特点的定位、段落的构思以及宏观的布局;左右手配合得当,左手微揉,营造意境,右手奏音,直击人心。其中有不少段落借鉴了古琴的演奏手法。而这部作品的最终成功离不开赵登山先生多年积累的经验,以及对艺术审美、音乐语言、古筝演奏的准确把握。


 

 

 


 

欲盖艺术魏巍大厦必先夯实传统根基

随着山东筝派以及中国古筝的日益壮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古筝、学习古筝。与此同时,西方音乐的大肆“入侵”也给民族器乐的学习带来了“干扰”。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山东筝派代表人的赵登山先生也有着对学筝人的谆言嘱托,他讲道:“我希望筝可以继承传统,韵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魂,它最可贵,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洋为中用固然好,但不能崇洋媚外。我认为筝的学习要继承传统,没有传统的基础,我们的音乐就不能深,不能透,不能感人,也不能深奥。学艺先学德,才能很好地继承传统。传统是基础,只有夯实了基础,楼才能盖得高、稳。”

小结

多年来,山东筝派的发展我们有目共睹,而赵登山先生对于山东筝派的意义更是不言自明。在这一次次的发展中,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

(一)山东筝派对传人的要求是德才兼备,如赵登山先生所说,多少年来,山东筝派秉承先辈“学艺先学德”的传承理念。德行是一个人立世的标准,更是考察和衡量学艺之人是否能够立身的根本。这一理念正是山东筝派多年来延绵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具备多种乐器演奏能力。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或音乐形式的发展走的都是一条多渠道支撑的路子,而不是将其简单化、单一化,对于筝的学习演奏更是如此。只有掌握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能,融会贯通,并借鉴其他乐器的演奏技能来完善筝的演奏体系,才能让筝有所发展。

(三)重视民间本土的各种音乐文化及曲艺形式。同一地域内的音乐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得益于这块土地的广博深厚造就了所蕴藏的音乐文化丰富而多样。任何一种音乐文化能够生根发芽正是基于民间这块沃土的滋养与哺育,而各种音乐类型能够在民间生存并开枝散叶,离不开多种音乐文化的共生性与交叉性。

(四)在创作上,可以洋为中用而不能崇洋媚外。我们承认西方作曲某些技能的先进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去照搬套用,让我们中华民族音乐失去本来面目。切记传统是民间音乐发展的根本,我们的传统中蕴含着中国音乐的韵。不能丢了韵、失去根,让传统之脉中断。洋为中用可以锦上添花,崇洋媚外却只会穷途末路、自断前程。

传统,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藏在宫商角徵羽中的美妙,就是丝弦之音外的一份留白,就是前人在历史的一次次变迁中深远思考,就是一次次传承中化作文脉的缕缕气息,就是传承人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和他们踏入这片民间土壤时脚下那湿漉漉的泥土的芳香……

来源:国音艺术

文章首发于《中国民乐杂志》2017年第10期


 

【赵登山先生《拉弹》专辑欣赏】

1. 《二进宫》 擂琴 选自京剧《二进宫》 此乐器模仿的人声维妙维肖,表现丰富,叹其妙韵。

2. 《智斗》 擂琴 选自京剧《沙家浜》 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角色互换,妙趣横生。

3. 《花木兰》 擂琴 选自豫剧《花木兰》 用擂琴模仿常香玉唱腔,形象逼真,豫韵十足。

4. 《拷红》擂琴 选自豫剧《西厢记》 模仿红娘的唱腔,形象、生动,听来饶有趣味。

5. 《笛笛歌》 软弓胡 赵登山编曲 充满了乡土气息的民谣,独特的音色,别具一格。

6. 《坠子小调》坠胡 民间音乐 发挥坠胡诙谐仿唱的技法,渲染民间小调的情趣,

7. 《二板》坠胡 赵登山编曲 歌唱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歌,借此满足我的乡亲们。

8. 《欢庆节日》古筝 赵登山编曲 此曲作于1959年,十年国庆,表现全国人民欢庆节日的场面。

9. 《汉宫秋月》古筝 古曲 曲中处处流露发自宫女内心之哀怨。

10. 《渔舟唱晚》古筝 娄树华编曲 赵登山演奏谱 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乐曲清新流畅。

11. 《曲牌联奏》钢丝筝 赵玉斋编曲 几段简单民间音乐经巧妙组合,曲意引人入胜。

12. 《高山流水》 古筝与乐队 古曲 依据琴曲改编,采琴之优雅,寓筝之宏伟,创新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