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不需童子功 拼的是心智——张国勇谈指挥培养
2017-05-16 23:19:00 发表 | 来源:搜狐


 


文/孟绮

指挥家詹姆士·列文曾说:“指挥棒也是一种乐器。”如今,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拿起指挥棒,选择指挥专业。但指挥棒这样乐器该如何学好,恐怕是困扰很多人的大问题。记者专访了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张国勇,听他为指挥学习者们指点迷津。

指挥不是童子功

张国勇首先指出了指挥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学习指挥不像学习其它乐器,讲究童子功。指挥不是学得越早越好,是要与心智成长同步的。”他解释道:指挥手里的乐器其实是大乐队,说白了指挥是跟人打交道的。于是,指挥第一课不是学技术,而是学思维方式,也就是俗称的怎么做人。所以学习指挥的孩子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以为背几本总谱就叫指挥。”

指挥是“高危职业”

张国勇认为,指挥是“高危职业”,青年指挥面对一个乐团,三两下败下阵来的大有人在,而且一旦碰壁,重整雄风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张国勇提醒青年指挥要有危机感。如何不败下阵来?张国勇将指挥的学习分为三部分:三分之一属于课堂,三分之一属于社会,三分之一属于旁类艺术的补充。他提醒青年指挥不要过早参加比赛,出国深造是不错的选择。

教学相长两相宜

就课堂而言,老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递经验,老师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让学生知道未来需要什么。张国勇坦言,青年指挥作为“生瓜蛋子”走上社会,被别人欺负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有老师在后面“罩着”,帮助其渡过难关。这就需要指挥系的老师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这样一来,老师也会有危机感。从而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指挥是煲汤,不是快炒

就社会而言,青年指挥需要社会实践,但社会实践的“度”如何把握?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创办了“未来指挥家系列”活动,把职业乐团请进来,让青年指挥站上去。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一个“请”,一个“站”,起到的效果绝不是两架钢琴所能达到的。这样既拉近了课堂与实践的距离,又让青年指挥在“家”里面率先树立了自信心。

“指挥是煲汤,不是快炒,需要时间。”张国勇希望指挥自己明白这个道理,做好心理准备。也希望乐团、观众给予青年指挥更多的包容,不要因为一次过失而永远否定他。

懂音乐更要有文化

在张国勇看来,旁类艺术的补充对指挥的成才非常重要。指挥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大量的书不断刷新自己的积累。上音指挥系的人文科学讲座每周一次,来讲座的有导演、演员,有科学家,还有飞机制造师。“指挥的眼界必须开阔,不能总盯着音乐这点儿事。要做有文化的指挥。”指挥毕业时,应该具备实践经验、情商以及对社会的了解。

“音乐学院是精英教育,指挥可谓精英中的精英。精英的成才过程需要社会大家共同的帮助、呵护。”张国勇认为中国未来对指挥的需求量很大,因此指挥肯定是有饭吃的,但前提是必须“质量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