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家乡人的骄傲——张火丁:程派青衣第一人
2016-10-28 15:43:02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张火丁档案:张火丁,祖籍山东章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有“程派青衣第一人”之誉。1971年1月出生于吉林白城,1989年毕业于天津戏曲学校京剧科。曾为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程派旦角、中国国家京剧院程派青衣,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儿时的张火丁

 

新戏《江姐》中张火丁剧照     

   舞台上,她大气、细腻、深情,炉火纯青。

   生活中,她简单、安静,不张扬、不外露,曾有人用“程门冷艳”来形容她。

   有人将“程派”京剧艺术形容为“一幅工笔画,细细勾描,线条繁多”,特别是在忧愁、伤感或失落的时候,听听“程派”的演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当今梨园,张火丁被称为“程派青衣第一人”。已在“程”门立业的张火丁,凭借其庄美、纯正、深沉、凝重、幽远的个性,加上自己独特高雅的演唱风格,受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观众的喜爱。她的演唱有“程腔张韵”之誉。

   1

  “程”才之路:从屡试不中到结缘“程派”

  张火丁出生时,一直盼有个女儿的父亲想,谁家有喜事都张灯结彩,便给女儿取名“张火丁”(“火”与“丁”合并起来就是“灯”),并取意“人要像在烈火中锻造出来的钉子一样坚韧不拔”。

   张火丁的祖籍是山东章丘,张家祖上背井离乡,闯关东到了吉林白城。家庭环境使然,张火丁很早就开始学唱评剧。

  20世纪80年代初,父亲因工作调动,举家在河北廊坊落了户。张火丁的哥哥张火千当时已是吉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的学生,他每次寒暑假探家回来,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妹妹讲起京剧的魅力。久而久之,哥哥的言行对张火丁日后从事京剧艺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执著的张火丁从此义无反顾地喜欢和痴迷上京剧,一发不可收。

  可是,命运似乎有意在捉弄张火丁,几度报考戏校都未能如愿。

  “从9岁到15岁,我每年都去考戏校,只要听说哪里招生,就去哪里考试。我考戏校的经历就像范进中举,屡考屡不中,年纪也挺大了。那时候想,15岁都没有得到这个机会,也许这辈子都没什么机会了,情绪非常低落。”当初的求艺之苦培育了张火丁忧郁的性格元素,而她这性格却正符合了程派凄美哀怨的特色。

  一次,张火丁对父母说:“如果我还不能学的话,这一生我就跟最喜欢的东西擦肩而过了。”父母听了很感动。知道女儿早已心仪国粹,善解人意的父母为实现女儿心中的理想,带女儿到北京拜访了原吉林省戏曲学校退休教师王兰香,坦诚说明来意,王兰香欣然允诺。从此,张火丁半年内吃、住均在王兰香家,学会了《卖水》、《女起解》两出传统折子戏。视张火丁为亲生女儿的王兰香也发现张火丁悟性强,是学京剧的好苗子。王兰香的精心传授,把张火丁的艺术潜质一点点挖掘出来。

  15岁那年,张火丁凭着在王兰香老师那里学的两出戏考上了天津戏曲学校京剧科。于是,她成为天津戏校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自费生。这改变了张火丁的命运,使她的梦想由虚幻回到了现实。

  当年,对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每年650元的学费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张火丁的父母承受了这一切。张火丁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之不易,于是她拼命地学习,拼命地练功。“在戏校3年,除了吃饭、睡觉,我基本上都是在练功房里度过的。别人半年学一出戏,我3年学了30多出戏。”

  “在天津戏校的时候,花旦也学,武旦也学,梅派学得最多,张派也学过。到毕业那年才接触到程派,觉得这个声音、这个旋律,特别打动我。”程派启蒙老师孟宪嵘是张火丁自己找来的,她的执著打动了孟宪嵘,教了她一折《春秋亭》。就这一折《春秋亭》,让张火丁在随后的学校汇报演出上技惊四座,也令孟老师对她另眼相看。从此,她与程派结下不解之缘。

  1993年,经中国京剧程派研究会推荐,张火丁正式拜在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砚秋的得意弟子赵荣琛的门下,成为赵荣琛的关门弟子得其真传,深刻领悟到了程派艺术的精髓。

  2

  “程”门秘笈:从“形似”到“神似”的追寻

  “程派艺术不是晴空万里,而是淡云遮日;不是不遗余力,而是游刃有余;它不是震耳欲聋,而是韵味无穷。它如一座巨大的冰山,露出水面者少,藏于水下者多。它含蓄、深沉,具有忧郁品格;它庄重、典雅,兼有哲学辩证法色彩。”

  1995年,张火丁因演出《八女投江》被正式调入中国京剧艺术的最高殿堂——— 中国京剧院。这里的艺术天地更大,视野更广,更有利于展示她的才华。张火丁如鱼得水,荣誉也接踵而来:到中国京剧院的当年就荣获了“五个一工程”表演奖,1996年被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推荐为第二届“中国京剧之星”,1999年摘取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优秀青年专家、杰出青年、高级专家称号……

  1998年3月,张火丁被挑选出来,作为第二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员到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 中国戏曲学院深造。中国戏曲学院青研班正式开学后,张火丁决定先学一出昆曲,导师是李金鸿教授。

  张火丁向李金鸿学的第一出昆曲戏是《金山寺》。京剧是来自说唱曲艺的“说唱剧”,到开口唱时,整个舞台就沉寂下来。而昆曲是中国古典歌剧,边舞边唱,舞得越热烈,唱得也越激烈。张火丁很快品出了京剧与昆曲的不同艺术特点,并充分吸收。

  青研班有关理论方面的课程比较多,包括音乐导读、中国戏曲史、导演概论讲评、舞美导读、戏曲角色创造、中国文化史论、戏曲美学导读、戏曲音乐、戏曲通论、古典名著选读、英语等10多门课程。每天课程安排得很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张火丁看到了自己与前辈艺术家的差距:会的戏少,戏路窄,唱、做、念、打、翻的基本功不均衡。而要弥补这些缺陷,除了学好文化理论课、提高艺术素养外,还要多学戏多演戏,在艺术实践中全方位提高自己。

  程派大家新艳秋与程砚秋本是同时代人,对程派艺术的精髓了解得深刻而透彻。张火丁亲自去南京向新艳秋学习程派艺术。耄耋之年新艳秋思维敏捷,教授张火丁的第一出戏是《鸳鸯冢》。不过,新艳秋年龄大,耳朵有点背,张火丁特地为她购买了助听器。

  新艳秋见解精到,就《鸳鸯冢》中的王五姐与《锁麟囊》中的薛湘灵两个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作了比较和分析,并对张火丁说:“人物的性格主要靠自己琢磨。”新艳秋深谙只有口传身授才学得扎实,于是不厌其烦地教张火丁。在走身段时,由于新艳秋年岁大了,张火丁只得扶着她走。张火丁一遍又一遍地练,直到新艳秋满意为止。

    从新艳秋手把手的传授中,张火丁悟到程腔的寓刚于柔、幽咽婉转,又别具清香雅丽、情意蕴蓄之风韵。学习中,新艳秋的示范身段表演,使张火丁从中感受到大家风范,并隐隐体悟到老艺术家对京剧艺术的挚爱。这次金陵之行尽管只有短短的10多天,但在张火丁的艺术生涯中却留下了难忘的一页,收获颇丰。2006年11月,张火丁在长安大戏院首演复排京剧《鸳鸯冢》——— 在剧中她一改以往穿褶子、舞水袖的扮相,第一次穿着裙袄扮起小家碧玉来。这台戏充分体现了语言、表演、舞台表现的惟美性,在故事开掘、题材挖掘和人物形象等方面都颇具时尚感,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好评。

  “在继承流派问题上,首先要获得人物的创作方法,之后便是认识流派的艺术个性。京剧程派艺术是京剧艺术中滋生出的诸多艺术流派中的一个流派,它的‘母亲’当然是京剧。……程派艺术除具备京剧共有的艺术特色之外,它必然又具备程派艺术自己本身的艺术个性。”3年半的青研班学习,使张火丁获益匪浅。在毕业典礼上,她代表全班发言,总结了几年来的学习心得。在她看来,程派艺术在许多方面或就艺术本质而言,它与文学中的诗极为相近,可以说是“京剧中的诗”。她说:“程派艺术之所以受人们喜爱,主要是由它的艺术个性所决定的。程派艺术不是晴空万里,而是淡云遮日;它不是不遗余力,而是游刃有余;它不是震耳欲聋,而是韵味无穷。它如南极的一座巨大的冰山,露出水面者少,藏于水下者多。它含蓄、深沉,具有忧郁品格;它庄重、典雅,兼有哲学辩证法色彩。”她悟到了程派艺术的神韵。自此,开始由一位专业演员向艺术家的境界迈进。

  3

  “程”功之道:真情演绎和责任担当

  有人说,张火丁的唱功像王菲,声韵独具,只需闭着眼睛听,闭着眼睛品;张火丁的舞像杨丽萍,身影轻盈,流淌出丝丝入扣的生命律动。然而,张火丁不是单纯的歌者,也不是纯粹的舞者,她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肩负传承戏脉和恪守职业道德的艺术家。

  2007年1月,人民大会堂,张火丁个人京剧交响独唱音乐会。这是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办的中国京剧演员个人独唱音乐会,也让张火丁成为梨园首开个人清唱音乐会的第一人。

  有人说,张火丁的唱是王菲,声韵独具,只需闭着眼睛听,只要闭着眼睛品;张火丁的舞是杨丽萍,身影轻盈,流淌出丝丝入扣的生命律动。然而,张火丁不是单纯的歌者,也不是纯粹的舞者,她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肩负传承戏脉和恪守职业道德的艺术家。她身体里流淌的是最中国的艺术——— 京剧的血液,承载的是唱、念、做、舞和谐统一的精美,更难以复制的是她庄美、纯正、深沉、凝重、幽远的艺术个性,她在舞台上一眸一靥将其他青衣远远地抛在身后,她身上那种古代仕女般的沉静和脱俗清郁的气质,让观众深深地迷恋其中。

  被誉为“程派青衣第一人”的张火丁对“青衣”这个词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她用自己在舞台上的唱腔、身段、台步、表情,甚至具体到唱念时的口形,为这个时代提供了“青衣”这个特定行当的美学范本。有人说:看张火丁的表演,风度谨严,其水袖功夫若笔法纯熟的书法家作行草,舒展飘逸而安稳;其舞蹈身段的调度表现,使得本来清旷的舞台随处成为艺术气氛氤氲的空间。

  曾是中国“国粹”的京剧,仿佛离现代人已经非常遥远,欣赏京剧几乎成了老年人的“专利”。然而,张火丁却是个例外,更确切地说,是张火丁创造了一个例外,那就是她的戏迷不仅有众多中老年人,而且很多年轻人也成为她的粉丝。那些年轻的戏迷喜欢她扮相美、身段美、水袖美、唱腔美,着迷于她台下的那份清冷避世。有人曾这样评价:张火丁可能是最懂得收敛与节制的表演艺术家,而恰恰因为懂得“度”的把握与控制,她能够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地把程派唱腔里那些前人未曾充分发掘出来的细微之处,展现在观众面前。

  张火丁非常低调,从不炒作自己,而且每次演出都很谨慎,一年很有节制地控制演出次数,每次演出都很认真。在当今低迷的戏曲演出市场,她的演出却每次都是一票难求,剧院门外总有在等退票的痴心戏迷。

  孙阿姨是一位老戏迷。张火丁刚刚在北京舞台上演出的时候,她就开始喜欢张火丁的演出。当时听说张火丁为学戏,生活特别艰苦,孙阿姨就亲手缝制了绣有88朵白菊花的戏服送给张火丁。说起为什么喜欢张火丁,孙阿姨笑眯眯地说:“一个是戏好,一个是人好。戏好,大家都看到了;人我接触过,特别谦逊,有一次她演出完搭车走,看见我了,就下车过来跟我打招呼,问我戏演得怎么样。当时下着大雨,她伞也没打就跑过来,我真是感动。”

  其实,早年张火丁也有自己的偶像。“我特别羡慕那些好的演员,看他们在台上演的时候,羡慕极了。”在天津戏校学习期间,“只要有外面剧团来天津演,我从来没落过,哪怕自己买票,4元钱1张,当时1个月生活费才16元。我看过历慧良、张世麟、梅葆玖、裴艳玲……还有关肃霜,无论是谁,看完他们的戏以后,都会激励我继续努力。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清醒,要练,戏不会有谁给你,谁也给不了你。功在自己身上,以后谁也抢不去”。

  A型血的张火丁极有责任感,对舞台上的每一场表演都非常认真。她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任何一点失误都会让她懊恼不已。

  有一次演出新戏《江姐》最后一幕《绣红旗》时,舞台上的张火丁因为嗓子突然进了凉风咳嗽了几声,现场顿时一片寂静。张火丁乘灯光变暗之机,转身用手中的红旗掩面,但咳嗽并没有停止,有两句唱腔没有完整唱下来。演出结束后,全场灯光亮起,演员们依次上场谢幕,最后一个登场的张火丁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当她抬起头来时,泪水从她的眼中夺眶而出。张火丁示意音响师打开话筒,哽咽着说:“我对不起大家了!这是我从艺以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请求大家原谅!”随后,她招呼准备离场的乐队回座,坚持把没有唱完整的《绣红旗》一段再唱一遍。

  当张火丁“补唱”完这段长达8分多钟的《绣红旗》后,观众全部起身站立,全场掌声雷动,持续了5分钟之久。而此时的张火丁谢绝了剧组其他演员的献花,再次向台下深深地鞠了一躬,含泪退场。

  “面对舞台下的观众,我总是有压力,因为我知道这些观众不是来看我这张脸的,他们要看的是我的功夫、唱腔。这么多年我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京剧上,付出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同时,我也得到了最珍贵的东西。”面对戏迷们的热情与掌声,她感到无比欣慰。

  4

  “程”门冷艳:从台柱子到生活中的非“主角儿”

  生活中的张火丁是个很冷的人,也只有足够冷静、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潜心学戏,但在舞台上,她又是以巨大的热情投入戏曲中的人。

   别看张火丁在舞台上收放自如,光彩照人,但在生活中,端庄娴雅的她话很少,走起路来也很轻盈,好像怕惊吓着什么。也许正是这种含蓄内敛的性格,成就了她的独特艺术风格。

  “我爱好不多,流行音乐听得少,到现在也没有电脑,连网都不会上,空暇时就是翻翻书、看看报,看的书多是戏曲界的人物传记类的。没有演出或教学任务时,我很少出门。”她说,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就是散步,最爱吃的是麻辣烫,平时着装“不喜欢太张扬”。

  中国国家京剧院院长宋官林曾这样评价张火丁,她这个人能够把冰和火两种气质融合在一起。的确,生活中的张火丁是个很冷的人,也只有足够冷静、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潜心学戏,但在舞台上,她又是能够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其中的人。

  生活上很简单、很安静的她,把自己的活力和魅力全部挥洒到舞台上了。在戏里,她极为精细讲究,从头到脚都不能马虎,穿什么衣服配什么花儿,伸手就能准确地把握;在戏外,她却不知如何打扮自己。生活中的她几乎没有爱好,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京剧;她喜欢唱戏,沉迷于舞台上的表演,而与媒体打交道会让她很烦恼。面对镜头,她很拘谨。她一再表示,最痛苦的就是别人给她拍便装照。镜头前的张火丁是那样木讷、拘谨和不善言辞,略带紧张的神情和简洁的回答往往连她自己都觉得有些冷场。

  生活中的她不愿当主角,她像一个看戏的人,很沉静,仿佛永远置身事外。早已被戏迷公认为程派的领军人物的她,却丝毫没有沉浸于自己的成就之中沾沾自喜,总是对媒体说:“我不太会说话,请见谅。”“我这人其实很简单,没有什么好说的。”……

  “我这个人,跟家人在一起感觉很轻松,但在外面会紧张,尤其是出席一些活动的场合。对我来说,一出戏完整唱下来,我可以慢慢进入角色,可那种晚会的片段演唱我不习惯,会非常紧张。”为此,她婉拒了许多电视台的晚会演出。

  “一生走正路”,是张火丁生活与事业的座右铭。她一直是在用心塑造和演绎每一个人物,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京剧舞台上。她说:“唯有如此,才是对戏迷最好的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