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情系秦筝终生不辍——记秦筝领头人周延甲
2010-09-22 07:30:00 发表 | 来源:中音在线

       秦筝自古以来就已闻名于世。据《全唐诗》记载“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忽闻画阁秦筝逸,知是邻家赵女弹。”秦筝,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族拨弹乐器,始创于秦汉,盛传于隋唐,故称“秦筝”。秦筝因其音域较宽,音色优美,表现力强,被视为“国乐”。

  然而,这样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古老乐器,在秦地陕西却一度沉寂。建国后,始有人立志为秦筝的恢复、振兴、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他,就是来自西安音乐学院中国乐器系的周延甲教授。
 


 

  硕果累累

  如今已逾古稀之年的周教授面容清癯,虽是满头华发,但却精神矍铄,浑身上下自有一股温文儒雅的独特气质。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的他,却笑称自己原先学的并非古筝,而是二胡。只因当时的领导认为他的二胡已学到了尽头,遂令他去研习古筝。起初,他只把学筝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渐入佳境之后,才逐渐体会到筝的魅力,对筝的喜爱之情因而与日俱增,由此展开了他与古筝的半世情缘。

  多年来,周延甲为秦筝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在技法表现方面,他另辟蹊径。譬如

  秦筝自古以来就已闻名于世。据《全唐诗》记载“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忽闻画阁秦筝逸,知是邻家赵女弹。”秦筝,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族拨弹乐器,始创于秦汉,盛传于隋唐,故称“秦筝”。秦筝因其音域较宽,音色优美,表现力强,被视为“国乐”。

  然而,这样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古老乐器,在秦地陕西却一度沉寂。建国后,始有人立志为秦筝的恢复、振兴、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他,就是来自西安音乐学院中国乐器系的周延甲教授。

硕果累累

  如今已逾古稀之年的周教授面容清癯,虽是满头华发,但却精神矍铄,浑身上下自有一股温文儒雅的独特气质。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的他,却笑称自己原先学的并非古筝,而是二胡。只因当时的领导认为他的二胡已学到了尽头,遂令他去研习古筝。起初,他只把学筝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渐入佳境之后,才逐渐体会到筝的魅力,对筝的喜爱之情因而与日俱增,由此展开了他与古筝的半世情缘。

 多年来,周延甲为秦筝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在技法表现方面,他另辟蹊径。譬如,左手大指的频繁按弦,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悠扬连绵的秦声风韵;食指的长摇,支撑点的变化,为新筝乐拓展表现内容,增强艺术感染力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演奏实践中,周延甲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大量的筝乐作品,如《秦桑曲》、《姜女泪》、《百花引》等具有陕西特色的代表性曲目。这些作品,既保持了民间音乐的地方特色,又赋予新意,由原来单纯伴奏音乐变成完整的不同类型筝的独奏曲,深为演奏家和广大听众所喜爱。他根据陕北民歌《绣金匾》移植改编的古筝独奏曲,在1981年香港“亚洲音乐节”上,被作为重点曲目向国际乐坛介绍。特别是他的《秦桑曲》,以李白的《春思》等古诗意境入曲,音调清越明亮,委婉动听。荣获1989年中央电视台“山城杯”创作一等奖,被誉为筝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代表作。两千多年的逸响新声不但恢复了它的历史盛名,而且奇葩吐艳,大放光彩。

  此外,他还在理论上进行研讨,发表了多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文章,为秦筝在技法、作品和理论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他改编的陕西筝曲16首被列为音乐艺术院校古筝专业学生的必修和选修曲目;为了秦筝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发展和弘扬,周延甲与几位同仁一起,于80年代初创办了海内外惟一的专业性刊物《秦筝》,出刊长达14年之久。

桃李满天下

  为将秦筝普及开来,周延甲创建了“秦筝艺术学苑”。他从不同流派的名曲、风格入手,讲述其变化,交融其技术特点。特别是技法的创新与区别的研究成果,使参加培训者受益匪浅。多年来他已经培养了近2000名学生,其中不乏尖子人才。在1989年“山城杯”电视大奖赛古筝组决赛中,有20%的参赛选手选弹陕西筝曲,进入最后决赛的5名选手有4人是周延甲的学生,演奏陕西筝曲的3人分获一、二、三等奖。那次比赛后,有人曾嘲讽地说“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对此,周延甲虽是愤愤不平,却也看到了秦筝不可阻挡的光明前景,从而更加坚定了培养秦筝人才的信念。1994年,周延甲率先实行业余古筝考级,激发了群众性少儿学筝热潮。现今,陕西学筝人数已近万人,他的不少学生也早已成了教授、副教授,又在为培育秦筝传人而不断努力着。这一切的一切,可以说,周延甲功不可没。

“秦筝归秦”

 周延甲虽已退休,但对秦筝的那份热爱之心却永不会休止。他一有空便在海内外四处讲学、演出。在加强了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得许多国家对中国的这种古老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筝者日众、习筝者日增。

他认为:筝是“炎黄子孙的信物,华夏民族的标识。”他希望:“把秦筝振兴起来,把陕西流派搞起来,让秦筝归秦。”他坚信:“筝道本源”的陕西,将遍响“真秦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