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百科 > 正文
听音乐人聊如何在创造音乐中得到快乐
2015-11-13 03:04:39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财经

近年来,随着国内音乐节的兴起,很多苦熬了N多年的音乐人,特别是摇滚乐队,渐渐成长起来,无论是他们的知名度还是经济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还有很大一部分音乐人还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在以前,能签约唱片公司,是很多音乐人的梦想,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独立音乐人借助各个平台,自己也能搭理和推销自己的音乐。音乐人的生存环境正在慢慢改善,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音乐路。

11月6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的第二届音乐产业高端论坛《音乐人的现状与未来》分论坛上,著名音乐人老锣、著名音乐人谷峰、青年作曲家董冬冬、独立唱作人李霄云等,与大家分享了各自在音乐路上的心得和体会。

老锣:中国需要一个21世纪的音乐流行

把中国音乐传到世界,中国烧了很多钱,国家烧钱,企业也烧了很多钱。我们有一个项目投到国际上,第一,它比较难,像美国、欧洲这些国家对中国音乐有很多偏见;第二,在音乐方面,特别是中国在流行音乐方面还有很大的模仿性,基本没有自己的特色。

如果做一些比较,非洲流行音乐和南美流行音乐、土耳其流行音乐、印度流行音乐,它们都有很强的自己国家的文化气息,但在中国流行音乐里听不到(中国文化),现在一说到中国的标志或重要环节,就会用二胡等代表中国文化。

但我们现在要的不是这样,我们要的是国家音乐的发展。中国很需要一个21世纪的音乐流行。有人说这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但有一大部分人说这不是顺其自然的事情,还是要好好想想。

很多学西方乐器的人是完全西方化的,创作全部的教材都是用西方的,所以音乐学院毕业的作曲家都是写西方音乐的,在流行音乐方面全部是西方的音乐创作方式,所以怎么会有中国音乐(文化)呢?

我现在觉得很幸福,可以作曲,完成我的作品。目前我刚完成了一个很大的作品,是一首“中华安魂曲”,用民族乐器配合西方铜管乐和打击乐。我特别期待把这个作品展示给大家,这对我们创作人来说是最幸福的事情。

今天我们聊的是音乐产业,中国音乐产业不是个人化的,是大范围层面的。在这个层面,版权保护开始发展起来,速度很快,真的比我想的快多了,渠道也越来越发展。我们都很幸运,这些都是我们想做的。

董冬冬:我的初衷不是想写一首火歌,这首歌就能火

我是电影学院录音系毕业,高中时候学的是作曲。我当时去考电影学院也是因为喜欢,十二年前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做影视剧,因为在电影学院,有很好的机会去接触导演。

我很满意我现在的生活,这个行业只要你做的好,不用去对外宣传什么,人家自然会去找你。当然,我很幸运,《时间都去哪儿了》是一部电视剧的歌,在冯小刚导演的《私人定制》里出现过,又在春晚里出现。

开始我也没想到要设计一个怎么火的歌,怎么商业。就是写一首适合那部戏的歌,又能讲述老百姓的普通生活。就像现在大家都在看的《夏洛特烦恼》里边有一首歌叫《一次就好》,我都没想到它现在火成这个样子。给这部电影写歌的时候,因为电影剧情需要,我根本没有去写一首完整的歌,是正好需要一首一分钟的歌。当时也没想这是副歌还是主歌,这部戏上映后,无数人找我要这首歌,我不能给人家一个一半的歌,所以在十一期间就把它写成了一首完整的歌。

电影上映十五天才推出杨宗纬这版,当时有很多人喜欢,然后两个主演沈腾、马丽又唱了一遍。所以,今年我又有这么一首歌的收获。但是我的初衷绝对不是要写一首火歌它就能火。

大家知道的就是《时间都去哪了》这种爱情和亲情的歌曲。当然,我们也会创作一些别的歌曲,比如《奔跑吧兄弟》让我创作一首主题歌,我要写光明向上的,比如说“Go Go Go”这类的。

我们要都去尝试,你是一个作曲者不是一个只擅长(写某种类型的歌曲)的人。所以我喜欢搞影视音乐就因为可以尝试很多不同的风格,这也是我愿意写的东西。

尤其是《时间都去哪了》,它像一个我小时候曾经住过的小院子,就是很生活的东西,我就想以一种儿歌的方式,觉得儿歌不需要很复杂,其实最简单最淳朴的东西把它唱出来,这就是开始写歌时候想的。

当然,《时间都去哪了》,你怎么让大家去感受这句话,肯定要按你平时说话的这个感觉,它就很自然流露出来,如果它是一个很复杂的,比如是要写心境很苦的东西,可能我会找一些不同的和声去写。可能大家觉得我的歌很简单,但这就是我开始最配词的旋律。

李霄云:音乐没有把我带到一个很金钱、很名利的世界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和之前变化很大,觉得我变了。其实我一直没有变,(独立音乐人)是我一直想做的,只不过曾经我没有那样的机会或者能力去把它变成一个现实,去完成它。

现在所谓的独立音乐人,在我看来就是什么都得自己干,给自己投资,自己扒和弦,自己去盯很多细节的事情,这是我对它目前为止的了解。在主流平台里的我,大家觉得我又不是大明星,像superstar,所有的歌都特别hit,我又不是那种人。

如果我现在归类所谓独立音乐人的环境中,那很多独立音乐人就会说,她不就是选秀节目出来的吗,有什么了不起。可能我说的比较负面,但实际上是存在的。所以对我来说(目前)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期或者矛盾期。

音乐没有把我带入到一个很金钱、很名利的世界,所以我很感谢有音乐,让我天生就对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吸引力。然后再说到创作,我自己认为,如果是一个创作人的话,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是,你有没有真的在打动自己,或者说有没有真的在创造一个新的东西,它不是一个你可以找来一堆参考或者一大堆借鉴(的东西)。

我自己会觉得,我只有在做音乐的时候能感受到我活着的意义,出了录音棚,在参加别的工作时,就没有可以让我神经质、不顾一切让自己作的那个过程。别看我们做音乐一夜一夜的不睡觉,但其实自己还觉得蛮爽的。

谷峰:音乐人都是从音乐里出来的,不要在乎形式

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一段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你是选秀歌手,我是青歌赛出来的。我认为全都不是,不存在这种概念,你(应该)忘记自己是从哪来的。作为一个有职业良心的音乐人或者歌手,最重要的是从音乐里出来的,而不在乎任何的形式。

什么才是跟世界接轨?自己到世界上走一圈就是跟世界接轨,不见得你非得做出什么来。你是民族,你是美声,他是所谓的流行,现在不叫通俗了,有太多惯性思维。

关于阿卡贝拉,这是一个意大利语,翻译过来叫“无伴奏演出”,我个人觉得应该叫“真声演唱”。阿卡贝拉也不是一个新鲜的东西,只是它赋予那些时代的色彩又在里面加了一些东西,比如几百年前的欧洲有这种表达方式的时候并没有B-box,现在加入了很多(内容)。

国内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团队。管不如弦,弦不如喉,喉咙是每个人音乐上最好的一把利器,大家在一起配合,去演唱一个作品,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如果你一个人能做的话,你自己能充分得到快乐就可以了。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你有一个团队,千万记住,别轻易换人,三年能在一起,五年能在一起,你们一定了不起。磨也磨出来了,这种方式挺好玩。

行内人士不用去想这个那个的,用更多的时间和音乐谈情说爱,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表面的,不是看得到的,看得到的是钱,看不到的很多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这个年头,好和火之间绝不是等号。有时候我觉得,太火了就会把一个年轻人的注意力给带过去,就好像不火就配不上我自己制作音乐的一个身份,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