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西洋乐 > 最新资讯 > 正文
来自青藏高原的交响乐
2016-11-09 21:43:24 发表 | 来源:人民日报

觉嘎交响作品音乐会彩排

觉嘎(左)在考察民族乐器

新华社记者 觉果摄

“西藏印象觉嘎交响作品音乐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作为中国藏族作曲家的首个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此次演出精选了作曲家觉嘎的4部作品,表现了交响乐创作思维下,一位藏族作曲家对民族传统文化、宗教、人类文明的深邃思考和个性化的表达。

首位作曲专业博士后

从西藏来,回西藏去,这是作曲家觉嘎的音乐之路。

出生在西藏当雄牧区的他,1985年毕业于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之后,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先后师从李忠勇教授、贾达群教授、郭文景教授等数十位著名作曲家、理论家、教育家,是我国第一位获得音乐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的藏族音乐家,同时也是我国首位博士后工作站出站的作曲专业博士后。

作为优秀的音乐人才,觉嘎有两次机会可以留在四川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但他最后都放弃,转身回到西藏,一边为培养作曲方面的藏族音乐人才而努力,一边开始研究自己本民族的音乐。

如今,觉嘎是西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在西藏大学本科开设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20年来为西藏培养出多层次专门人才,为西藏音乐创作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作曲家,他创作有交响乐、管弦乐、民族管弦乐、室内乐、钢琴曲、歌曲、舞蹈音乐、戏剧配乐等数十部(首)作品。其中,许多作品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并在中国北京、上海、成都、拉萨、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北美,欧洲等地演出。

神秘深邃充满哲理的音乐

此次演出的觉嘎作品有4部,包括交响序曲《谛辩》、管弦乐协奏曲《净界》、为大型管弦乐队而作的《集廓》和交响诗《根敦群培》,创作时间跨度20年。

《谛辩》创作于1995年,由连续演奏的5个部分组成,采用作曲家的“模糊同构与复合体”原理创作,试图显示音乐创作的技术含量和智慧呈现,以史诗性、戏剧性、交响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等进行了思辨。

《集廓》写于2005年。集廓即坛城,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的一种重要象征坐标,是在寂静的默想中积聚业果并通向清净的意念导引。坛城有多种形式,包括绘画的平面坛城,雕筑的立体坛城和无形无色的心理坛城。在《集廓》里,觉嘎创作了管弦鸣集的“音乐坛城”,表现了殊胜心智和超然意趣。

相比前两部作品,《根敦群培》和《净界》更为成熟,也融入了更多民族文化的形式特征。前者以藏族传统“喇嘛嘛呢”叙事音调为素材,抽象描绘了藏族学者根敦群培的一生,后者受藏传佛教寺院《奢摩他》壁画启发,通过音乐语言,编织了通达心智净界的音响图景。

对觉嘎的作品,执棒当晚音乐会的指挥家谭利华评价道:“始终贯穿着一种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的精髓,换种说法更是一种对藏传佛教的音乐解释。”在谭利华看来,觉嘎是个用心写作的人,他认真、执著、勤奋,作品神秘、深邃,充满哲理,洗涤着人们的灵魂。他不随大流不应景。他用交响乐的思维来写作,但又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通俗管弦乐。

融合与突破成就新高度

他的音乐兼具当代性与传统性、世界性与民族性,又有自己强烈的个性。他不愿仿效西方18世纪、19世纪的体裁进行创作,对西藏元素的使用也不愿采用“拙劣”的素材处理方式。加拿大的音乐工作者克里斯霍克在听完觉嘎的作品后,也有这样的感觉:“我原本以为会听到许多西藏传统音乐,但是并没有,他的作品非常现代。”

这样的感受在觉嘎看来不意外,他认为交响音乐作为人类音乐最具表现力的体裁,其最大特点就是抽象与哲理的高度结合,这意味着不能直白地整段整段地使用传统音乐素材,当然也是在考验作曲家的创作才能和艺术灵性。

觉嘎认为,他的作品首先是基于深刻体验生命、社会和历史进变的人文思考;第二是基于全面掌握世界艺术音乐当代发展的前沿动态;第三是基于全面深入研究西藏传统音乐的理论认知;第四是基于谱写具有世界水平的专业音乐创作理念;第五是基于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和担当。
 

“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的发展过程既是融入世界的过程,也是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过程。融进去,不能把自己丢掉,展示也不能不顾别人的接受力,不能纯粹彰显自我的个性。这就要求作曲家既要掌握世界通用的创作技法,也要把有利于世界多样化的特色文化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这样才能有所突破。”觉嘎说。

历史上,藏族传统音乐主要由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组成,传统音乐没有署名作曲家,是感知流动的语言,大都没有做到理论概括。现代西方音乐教育进入青藏高原后,藏族音乐的领域更加广泛,交响乐、室内乐这类艺术音乐也开始了与西藏文化的交融。作为促进这种交融的使者,觉嘎的作品让人看到了西藏当代音乐的新高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11月05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