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曲艺戏剧 > 最新资讯 > 正文
一干就是20年 民间京剧社自掏腰包公益演出
2017-10-19 08:51:06 发表 | 来源:北京晨报
民间京剧社自掏腰包公益演出

  每个周六,西城区红线胡同里的社区活动室里热闹非凡,一群老人将这里化身舞台,交流唱腔、练习曲目。由他们组成的红线京剧社上个月刚过完20岁生日,20多位社员基本都在50到80岁之间。负责人尹树昌自1997年建社以来就在这儿组织社员从自娱自乐到登上正式舞台。二十年来,他们还常常自掏腰包去敬老院、工地和乡村公益演出。

  民间京剧社 一干就是20年

  一丝不苟的发型、玉树临风的身材、神采奕奕的状态,这是66岁的尹树昌老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西城区椿树街道红线社区活动室外,红线京剧社的创始人兼负责人尹树昌打开门说,“这就是我们每周六都来的地儿。”

  回忆起当初组建京剧社,尹树昌说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20年,“我是个老戏迷了,从小就跟着我父亲在这胡同里听戏唱戏,工作后虽没能接受专业培训,但这兴趣还在啊。1997年一次偶然机会和红线社区聊起组建文艺队的事儿,一拍即合,这京剧社就成了。”

  当时,红线京剧社在全北京可以说是独一家,那时就已定了每周六定期活动的规矩,“因为那时没有场地,只能借用居委会的办公室,周六人家休息,我们才有地方”。来自各个区县的京剧爱好者齐聚红线胡同,固定社员最多时候大约60多人。

  目前,红线京剧社有固定社员20多名,有了敞亮的活动室,温馨的小院儿,但“周六到红线儿唱戏去”的习惯始终没变。元老级成员多已年过七旬,后来加入者也都超过六十岁。尹树昌说,“只要喜欢京剧,想唱京剧,愿意和大家交流,我们都欢迎。社团没有会员费,大家玩儿的高兴最重要。”

  京剧为媒 团员之间似亲人

  “不图出名、不图获利,我们在一起就是觉得唱戏开心,很享受。”尹树昌告诉记者,不论这过去的一周为子女们操了多少心、接送孙子有多累、遇到了多少家长里短的糟心事儿,可一到了这儿,老人们拨弄起手中的京胡、二胡、大阮,整个身心都放松了下来。京剧为媒,这些有共同爱好的老伙伴们俨然已经成了一家人,用尹树昌的话来说,“要是哪次谁没来,大家伙都急着呢,如果是谁家里有事儿或是生病,我们立马就去了。”

  尹树昌回忆,剧社曾有一位成员的爱人得了乳腺癌需要陪床,家里还有老母亲也得照顾。“后来京剧社三位大姐去医院轮流照顾他爱人,一人一天一夜没歇息。连医院的病友都说,你们京剧社比亲人都亲。说是我们在传承国粹文化,其实也是国粹满足了我们老年生活的精神寄托。”

  成员们享乐其中,但也并没止步于自娱自乐。自1997年成立以来,红线京剧社就经常去敬老院、建筑工地义务演出。其中,令尹树昌印象最深的是在门头沟的一次公益演出。 “没想到表演完,村里的老人们把山里的特产全拿了出来,一路把我们送到了村口,并嘱咐我们常来看看,我当时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到敬老院的演出也让尹树昌感触颇深,“观看我们演出的基本上都是同龄老人,容易沟通,也能对老年生活状态有感悟,希望我们这种快乐的晚年生活也能感染他们。”

  专业指导 业余爱好大提高

  随着北京市基层文化的丰富,椿树街道办事处、红线社区居委会都予以了京剧社巨大支持。社区联系西城区第二文化馆的专业京剧老师先后给大家讲解形体,讲戏、排戏。京剧社成员虽均非专业出身,但学起戏来却是十分认真,经过专业老师指导,加上自身不断努力,剧社成员的表演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自2003年起,椿树街道办事处发掘地区文化底蕴,红线京剧社作为重要的民间基础力量,举办了第一届 “椿树杯”北京市社区京剧票友大赛,今年即将举办第十五届。如今它已经成为京城最有名的业余票友大赛,为北京乃至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京剧爱好者所期待。

  最近,红线京剧社又开始啃一块“硬骨头”,自编自导自演暂定名为《国旗魂》的一部剧,尹树昌说,预计明年能够公开演出。

  北京晨报现场新闻记者 张静姝 文并摄 线索: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