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活动 > 教育培训 > 正文
2019行业预测:艺术教育的互联网化能否迎来爆发?
2019-02-28 21:54:04 发表 | 来源:音乐周报

 

 


  很多人看来,艺术教育的互联网化,早已不是行业中的新话题。但在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看来,艺术教育的互联网化,早已不再是“话题”,而是“事实”,当然这依然是一个值得艺术界认真去对待的命题。
  回顾近几年来的艺术行业,无论是少儿艺术培训平台一轮一轮的崛起、跌倒,还是美术院校的实验性学术探索,“艺术教育”这个概念之下的一切,都裹挟在泥沙俱下的互联网浪潮之中,不断向前探索。
  2018年各大美院与学术机构都踌躇满志,基于原有的强大艺术教育资源,试图打造跨领域、跨地区,甚至是跨时空的未来艺术教育平台。2018年,我们也看到了诸如“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范景中讲美术史”等热点精品艺术课程的热播,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制作的“艺术史”“世界著名博物馆经典艺术”“艺术的启示”等数门课程进入教育部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名单,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
  当然,这些互联网时代下艺术教育领域不断在实验的平台和新方式,依然走在被现实印证的道路上。何时能迎来爆发?这样的期待被赋予2019。
  互联网时代的学院教育 走向“无界”
  2019年下半年,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将会投入使用。作为从创办之初就与互联网时代密不可分的地方,良渚校区将成为国美的 “创新设计学院”,创办思路也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特殊性:艺术教育如何在一个互联网大数据“智媒体”的时代重新出发?需要用一个新校区去实践。

 


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国美在2016年提出来一个概念,叫‘无墙学院’‘无界学院’,美院将会成为一个跨平台全媒体社区。”高士明向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如此谈及中国美术学院关于艺术教育平台的未来构想。
  而这样未来构想,基于问题的核心也是当下中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混合现实等综合性现象构成的新时代——智慧媒体时代。

 


  中国美术学院所在的杭州,本身就是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日常生活的最前线。杭州不止有我们熟知的阿里巴巴、网易,也不止有互联网大会,更重要的是有那些不太知名的互联网世界的基层企业;此外,浙江省把互联网教育当作高等教育发展主推的重要方向,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美术学院在“智媒体时代的艺术教育”这一问题上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三届网络社会年会——智慧都市网络

  实际上,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美术学院就成立了两个机构:网络社会研究所和开放新媒体系,这两个机构都是明确以互联网作为其基本命题。由姚大钧主持的开放媒体系是要寻找互联网带给艺术创作的新形态,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艺术创作。网络社会研究所则是由黄孙权主持,黄孙权本身具有互联网、社会学、建筑理论等跨学科的身份,每年召开网络社会年会,探讨的话题涉及智慧城市、自动化社会、数字生存等华语世界最前沿的学术性思考。

 


Panel 21:廿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现场

  而对于已经来临的2019,对于艺术教育未来趋势的想象和期待,在高士明看来,资源和平台就变得很重要。“更加高技术、深挖掘、长周期、大跨界的艺术计划会出现,通过技术对于所有社会问题挖掘得很深。在我们的艺术工作中,基于艺术家个体经验的观察和表达依然是创作的根本,但是他们感知这个社会的能力会有所改变,这就意味着平台的重要性。”高士明谈到,平台所能调配的资源,是单个个体艺术家无法比拟的。
  而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投入使用,无疑直接会创新艺术教育的运行机制,构建“无墙学院”和“无界学院”,实现“学院即社区”、“教育即传播”,打通内外联系,构建新时代艺术育人新模式,并向艺术界所有青年个体艺术家打开。总之,中国美术学院关于互联网时代艺术教育的新形态,已展开双臂,迎接未来。

 

 

 

 

 


中央美术学院“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激活创新”圆桌对话现场

  互联网“无界”带给艺术教育的更直观感受,来自已经取得经验的亮点项目。中央美术学院发起的 “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就是一场关于艺术教育的实验性探索,其方式也是打造一个汇集全球学术智慧的“平台”。
  项目自2017年底启动持续至2018年底依然在进行中,最初以一场全球性质的圆桌对话为主体,向全球征集了500个与当下热点问题,并发起全球三十多所艺术涉及院校的的师生共同参与为期两天的现场讨论。累计超过22万人观看了现场直播,并在现场连线问答。之后,圆桌对话中的15位嘉宾与参与院校的的师生共同组成课题组,赴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日本、南非、香港、北京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调研、交流、学习、研究、创作。其阶段性成果和教育实践需要在新一次会议中公开汇报。目前,活动依然保持着鲜活的持续动态。

 

 

 


“未·未来”教育实践阶段性成果汇报现场

  探索与关注未来的艺术教育模式,这是在互联网的全球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探索的模式之一,院长范迪安在谈及这一教育计划时说:“如何思考今天我们面临的国内、国际文化教育与学术语境,从而来研判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当下面临的重要使命;作为一个建校百年的艺术学府,如何站在新的百年的门槛上,形成影响未来艺术教育、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新局面,是一个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艺术老校应尽的责任。”
  在央美第二个百年开启之际,因为互联网,传统学院式的艺术教育机制开始在改变。
  慕课:艺术普及的机遇与难点
  如果说“无界”学院的打造是学院艺术教育形而上的宏观策略,学术建设更加具有实验性和未来感;相对而言,互联网线上课程的打造则是更加直接,也更加惠及大众。

 


  “慕课”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词汇,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但所有人对此并不陌生,得到、喜马拉雅、虾米等互联网app知识付费的火热,何时才能烧到艺术行业?这或许是踌躇满志的线上课程开发者们想看到的。
  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辑谢慕透露,仅仅从2018年底至2019年初的一两个月时间里,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就陆续收到了来自学院、公立或民营艺术机构、画廊、拍卖行等不同层面与线上课程相关的合作邀请。的确,从博物馆文物与书画大展热,到美术馆网红流量大展的打造,想必诸多艺术从业者们也看到了大众对于艺术普及教育的巨大需求市场。

 


  2019年春节,艺术头条正式推出了精心打造的邀首档大师精品课程《西域·敦煌艺术发现之旅》(点击本文评论中的 链 接,购买相关课程),请敦煌研究专家宁强直观讲述敦煌与西域的千年历史。
  2019年,线上艺术大学那特艺术学院已经跟意大利都灵美术学院完成合同签署,将开启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为真正的综合性互联网大学。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智识中心

  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线上线下教育推广体系“智识”系统将会正式推出,这是一套专业的会员服务体系,通过对于美术史教学、展览呈现、艺术家纪录片、学院学术讲座等艺术学院的知识通过视觉呈现,成为可视的艺术学习系统。
  “面向下一个百年,我们正在经历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冲击,数字化和移动互联网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传统模式正在被打破,创造力正在产生进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介绍,美术馆要面向公众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从呈现研究观点或学术理论的教谕式、单向传输式,转变成为成为建构式、体验型的各种新的文化价值的栖息地和建造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互联网系统正是美术馆面向未来拓展艺术教育新方式的解决方案。
  在线艺术教育平台和课程体系的建立陆续推出,但是对于未来趋势的预测和判断,却有观点上的些许不同。一方面,是未来可期,另一方面,却也有着不太乐观的分析。

 


那特艺术学院

  “需求,是毫无疑问的。”
  那特艺术学院创始人、美术史家吕澎告诉雅昌艺术网:“需求,是毫无疑问的。”。那特艺术学院经历了两年多的打造,已经完成近40门课程的上线和20门正在制作的课程。吕澎透露,已有课程吸引了13万会员的注册,其中7、8万活跃用户。
  但是吕澎也坦言,经常在那特观看免费课程的会员并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购买课程并能完成学习的却少之又少,“现阶段的艺术课程来看,付费依然是个问题。”据两年的观察,吕澎认为,线上付费艺术课程的问题在于既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又要花费金钱的情况下,系统坐下来认真学习的人并不多。
  “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为什么要付费?就是要对我有实际作用,现有我们的教育就是有一个文凭,他拿到文凭可以找工作,这几乎是读大学的家长和学生认为的关键。但是如果没有文凭,这个学习就变成了自我修养,学的多一点、少一点、长一点、短一点,都无所谓。”吕澎告诉雅昌艺术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识的普遍需求程度是取决于代价的。
  所以那特艺术学院目前正在完成两个新的步骤:第一是把线上和线下教育结合起来,完善闭环,才能真正形成一个知识系统。第二是准备将线上课程与文凭结合,那特艺术学院已经完成跟意大利都灵美术学院的合同签署,正在与欧美院校进行合作协议谈判。未来,世界各地的艺术学院将成为那特艺术学院的线下合作机构,要达成的目标可能是在那特艺术学院学习完标准课程之后,将会获得欧洲艺术大学的实际文凭,这是吕澎对于那特艺术学院的未来期待。

 


北京大学公开课:朱青生 艺术史

 


画廊主房方在蜻蜓FM开设的艺术普及栏目

 


蒋勋讲中国美术史

  在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看来,互联网化的艺术教育一定是未来的新趋势,区别于学校教育,不能像学校年度学期制、逻辑化的教育模式,互联网的艺术教育应该是更开放更灵活的空间,“互联网的艺术教育应该更加实战,无论从哪一节课中进入都必须能一触即发的吸引人。”快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并能引发深入互动交流,中国传统教育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而互联网的妙处就是可以打破这种传统模式。
  互联网教育课程不应该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反而需要更贴切、更符合人性,甚至是对人心理、视觉感悟、听觉习惯等进行深入研究,这是互联网线上艺术教育课程制作的难点,也正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