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活动 > 活动讲座 > 正文
施万春教授为中国乐派名家讲坛作“乐由心生”讲座
2017-06-05 15:50:43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施万春教授为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十六期)作“乐由心生——我的创作体会”讲座


 
  2017年5月24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及教务处共同承办的“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十六期)”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举行。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施万春先生为国音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乐由心生——我的创作体会”的讲座,详细讲解了在创作音乐作品中的心得体会与技法的运用,并将其在音乐创作中所秉承的理念分享给在场听众。
 
  讲座由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黎光主持。王院长指出,今天为我们讲座的是中国音乐学院著名的教育家、作曲家施万春先生。中国乐派名家讲坛举办了一系列大师讲座,每一位大师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的价值取向。今天请施万春先生又有着特别的意义,现在的艺术教育究竟以什么为标准,艺术创作以什么为准绳等问题,都在施万春先生一生的艺术实践、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当中体现出来了。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情深意长、雅俗共赏、深刻表达出人民生活和时代精神,在其浓郁的中国曲风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的永恒真理,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典范。王院长强调,从毛泽东同志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座谈会都提到了“人民性”的问题。但在一段时期里,这个问题不仅仅没有解决好,而且还成为我们艺术教育在为谁服务的问题上、教育谁的问题上形成了瓶颈。所以,我们请施万春先生来,就是要旗帜鲜明的表现艺术教育该向哪个方向发展这样的一个强烈的意识。中国音乐学院在学术上海纳百川,我们包容所有的学术研究和艺术研究方式,但是,我们倡导中国乐派,其目的和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中国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教育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学校的前进征程走不远,育人也很难成功。
 
  施万春先生的讲座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关于其创作的作品;二是关于其创作的理念。首先,施万春先生通过自己的声乐作品及器乐作品来对作品创作的背景、过程、技法以及排演经过等进行一一阐述。第一部作品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此曲创作于1977年,采用多利亚调式,或者理解为七声商调式,乐曲的中间部分有借鉴歌剧咏叹调的风格,和声处理上在当时说来还比较新颖,大量采用平行七和弦、九和弦,歌词内容表达了对周总理的爱戴。聆听作品后,施万春先生介绍了第二首作品——男低音独唱曲《雁行》,这是电影《太阳和人》里面的主题歌,创作于1980年,表现人性的伟大和崇高,施万春先生还特别提到了当时创作此曲时无比激动的心情。接下来是一首女中音独唱曲《橘子熟了》,创作于1982年,歌曲采用了调性游移的写法,借助橘子熟了这一景象来表现人的思乡之情。此后,还介绍了女高音独唱与女声小合唱曲《女人肖像》,创作于1995年;无伴奏混声合唱《天地的回声》,创作于2008年;交响合唱《红棉颂》,创作于2009年。纵观这几部声乐作品,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围绕“人民性”这一中心思想却贯穿始终。
 
  施万春先生还给在场师生介绍了其四部器乐作品。首先介绍了其在1965年创作的电影音乐《青松岭主题音乐》及主题歌《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主题音乐表现了建国后一片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主题歌则表现了豪迈进取、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其后介绍了电影《开国大典》的主题音乐《人民万岁》、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的音乐《朱元璋还乡》以及电影《孙中山》的主题音乐《中山颂》。在《朱元璋还乡》和《中山颂》中,施万春先生采用了相似的创作技法,都是基于两个中心和弦为“细胞”,通过各种音乐发展手法进行分裂展开。尤其在《中山颂》中,施万春先生采用了C-E-G和♯F-♯A-♯C两个根音相距增四度的和弦为核心,增四度的根音关系被认为是最远关系,然而作曲家却在乐曲的前半部分采用两和弦纵向叠置,后部分两和弦糅合于横向旋律的手法,营造出一种贴切独到的音响效果。


 
  讲座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施万春先生的作曲理念,一是施万春先生一直被誉为“人性化”、“情感化”的作曲家。迄今为止,音乐的人性化、人文化、可听性和雅俗共赏仍然是其追求的目标。他还寄语年轻一代的音乐学子“标新立异固然重要,但可听性更为重要”,还特意强调了传统作曲技法的重要性;二是作品有好坏之分,而技法是不分好坏的。每一种技法都有其表现的擅长和表现的局限,仅凭技法来断定作品好坏是不行的。三是音乐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也是人格的自我完善过程;四是对作曲课的期望。作为学生要少一些恐惧,多一些热爱;少一些技术,多一些激情;少一些计算,多一些灵性;少一些匠气,多一些才气。作为老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作品。老师的否定,对于稍微脆弱一点的学生无异于“他杀”。老师好比是“淘金者”,要善于在学生不成形、哪怕是看起来很糟糕的作品中“沙里淘金”。因为只要是学生用心写的,总有闪光点。当学生走投无路时,老师的点拨会让学生茅塞顿开、欢呼雀跃、兴趣倍增。施万春先生的创作及教育理念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从施万春先生家乡——河北省青县特地前来的青县常委、宣传部长徐瑞青一行在场全程聆听了讲座。施万春先生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互动,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并与来自家乡河北青县的领导及在场的热情听众合影留念。

 
   来源: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 
   作者:郭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