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教育 > 正文
马云用一句话回答:为何艺术教育无法被替代?
2019-09-17 21:49:14 发表 | 来源:搜狐

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在对 1999-2000 学年度与 2009-2010学年度的艺术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时,做过一个有 5 万多毕业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用”,结果颇感意外。

毕业 1-5 年的学生答案是“基本技能”,毕业 6-10 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毕业 11-15 年的结论是“人际关系”,而毕业 16 年以上的则提出:艺术最有用。

认为艺术最有用的中国人也不在少数。

马云在贵州的大数据峰会上说:如果不让孩子去体验,不让他们学艺术,我可以保证,30年后孩子找不到工作

李开复也曾说过:未来什么都有可能被代替,唯独艺术与娱乐不可能被代替

所以,在这些社会阅历丰富的成功人士眼里,艺术真的是让你“获得饭碗”的工具吗?

其实不然,艺术的价值在于,被艺术浸染后,拥有的一种感知世界之美、独立思考、并以创造力塑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整个人生观。

在我们努力帮助孩童从中国公民变身世界公民的路上,艺术是不容错过的。

唤醒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罗丹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唤醒与塑造孩子内心对美的认知,另一方面在于让孩童拥有塑造更高层次的美的意境及生命境界的能力。

一个人对美的敏感性和品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气质,而前者,唯有在艺术的熏陶下才能获得。一个从小喜欢艺术、喜欢绘画的孩子,和一个从小只看电视、玩游戏的孩子,在长大后的气质上会产生非常大的区别。

艺术,不仅让你看到世间的美好,还让你拥有变得美好的能力。

艺术是创造的本源

康德曾经说过,艺术是神圣的,它比科学更高深,它揭示的真理超越了科学的范畴。

艺术思维侧重于直觉,具有跳跃性、非线性的特点,因此在很多发明创造的过程中,都会起到关键的链接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人转向艺术时,就进入了创造活动的实验室”。

艺术是物质世界里的精神食粮

在这个纷扰的物质世界里,繁忙的生活节奏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艺术是精神食粮,是精神宣泄的重要方式,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让人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找到平衡,在物质世界中找到真我,这也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精神救赎的功能。在日本等国家,用艺术治疗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

艺术,能将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向“艺术化”转变,懂得艺术的人,总能将人生过的诗意,将生活渲染得五颜六色。

平衡左右脑发育,开发智力,提升想象力

爱因斯坦、达芬奇、居里夫人等世纪伟人,都拥有发达的右脑。而绘画,是开发右脑的黄金途径。

智识教育强调的是逻辑的、理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左脑;艺术教育则侧重于直觉的、感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右脑。从脑科学角度来说,艺术协调着人的左右脑,使两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此外,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想象力得到扩展、深化,而想象力是一切创造性事物的前提。

有效锻炼记忆思维

多数成年人会把孩童的画看作“随手涂鸦”,但对孩童本身来说,绘画是对现实的一种记忆恢复,而习练绘画,便是一种锻炼记忆力的好方法。

每次出去玩,可以要求孩童凭记忆画出当天的出游图,用这种“画日记”的方式,孩童的记忆力会大大提升。

提升细节观察力

成年人看事物,习惯从宏观角度观察,而孩童更倾向于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因此,孩童往往能注意到更加细节的部分,所以,孩童的画作常常会因为增加细节而显得不合常理。这时候,强迫孩童模仿成人的观察模式,不如让他们发挥天性,并以习练绘画的方式提升观察力。

毕加索曾说,我的一生都在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每个孩子都拥有艺术天赋,这些天赋让他们从小就拥有鉴赏“美”、创造“美”的潜力。

很多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给予富足的物质条件,并恨不得他们从小就赢在起跑线上。

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富足的物质生活,也不是一个规划好的未来。孩子需要的是一盏灯,照亮远方的灯,一双眼,发现美的眼,一颗心,懂得活出自己的心。

而这些,只有艺术教育能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