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公益中国 > 正文
公益 + 艺术,《小艺的故事》让爱流动起来
2017-08-31 00:02:00 发表 | 来源:文汇网

浦东公益组织原创心理剧将走向全国

舞台上,留守儿童 " 小艺 " 与奶奶相拥,通过一部手机与远方的父母彼此诉说曾经那句埋藏在心底的 " 我爱你 " ……真实的演绎、真情的流动,触动每一位观众的心,也让包括台上体验者在内的所有人深受启发。

来自浦东新区的公益组织——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原创的一系列互动体验心理剧在走进陆家嘴、沪东等多个社区后,日前正式启动全国巡演。这种 " 公益 + 艺术 " 新模式将聚集更多力量,共同为留守儿童与进城务工爸爸妈妈之间搭建起心与心相连的 " 爱之彩虹 "。

 

来源真实,关爱留守儿童

《小艺的故事》这部互动心理剧改编自一个真实的事件:2014 年 7 月,在团中央组织的贵州留守儿童暑期关爱活动中,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成为首批参与的社会组织。在随后的家访中,两名上海志愿者遇见了故事的主人公小艺。

从奶奶口中,他们得知小艺出生仅 40 天就被交给了爷爷奶奶,父母双双离开贵州老家,到南方大城市打工。这一走就是 6 年,直到妹妹小鑫出生,父母送妹妹回来,小艺才见到他们。此后,父母也是难得回家。

对于这些孤单的留守儿童来说,比单纯的捐钱捐物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关心和爱护——只有让爱流动起来,才能打开彼此的心结。

回到上海后,惠迪吉的志愿者把小艺的经历编成小型互动心理剧《小艺的故事》,它的特点就是一种沉浸式的艺术形式,所有演员都由公益志愿者担任。目前,《小艺的故事》已经在上海演出 22 场,观众人数达到 5000 多人。

互动体验,真实演绎触动人心

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副主任卢丽华表示,之所以叫 " 互动心理剧 ",是因为 " 这种话剧通过邀请不同的观众以及志愿者上台互动体验,体验者没有任何台词和事前排练,现场会发生很多真实的情节,正是因为这种真实,才让《小艺的故事》震撼力和感染力更强,观众可以更深地体会不同理念和方法产生的不同效果,使更多人受益于爱的智慧。"

虽然是留守儿童的故事,但是对很多家庭来说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卢丽华说," 这一公益与艺术相结合的新思路,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今的社会不是只有留守儿童才有 " 爱的缺失 ",《小艺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每个人从中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得到启发。这就是互动心理剧的现实意义。"

" 互动心理剧《小艺的故事》,呈现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创新模式。" 惠迪吉志愿者刘洋告诉记者," 我们还准备将互动心理剧搬上电视,让更多人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事业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舞台上的表演结束之后,许多主演都跟随志愿者来到留守儿童身边做起了志愿服务,体验他们的真实生活。大家都愿意帮助留守儿童与进城务工爸爸妈妈之间编织起心与心相连、相通的 " 爱之彩虹 "。今年,这部互动心理剧将走出上海,赴成都、北京、广州、深圳、武汉五座城市展开巡演,让更多人体验到这股爱的流动。

原创公益,滋养彼此心灵

成立于浦东的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一直致力于为公益从业人员、志愿者提供心理援助、生命关爱的支持服务,至今已推出关爱留守儿童 " 爱的共振腔 " 建设、" 爱生爱,美生美 " 互动体验心理剧、" 百万幸福家庭行动 "、" 整体教育 "、爱行天使妈妈关爱留守女童行动等多个原创公益项目。

据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主任天松介绍,该中心最基本的一个公益项目就是 " 百万幸福家庭行动 "。" 在这个项目过程当中,我们所有伙伴都在不断学习成长,面对自己的生命,面对自己的家庭,学会负起爱的责任。" 自 2013 年启动以来,整个项目团队已经走过上海、无锡、广州等八座城市,志愿者队伍超过 1500 人。

此外,关爱留守儿童项目 " 爱的共振腔 " 也是惠迪吉颇具代表性的一大公益项目。天松表示," ‘爱的共振腔’项目并不能直接解决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而是去鼓励那些孩子们,不管多大年龄,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程度,都要学习为自己生命负责,真实面对生命的渴望。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的人格成长、生命建构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事实上," 爱的共振腔 " 不仅仅面对孩子,还有老师、学校、社会、企业等,当所有人愿意共同面对整个社会整体心理建构、承担责任的时候,爱的流动就让 " 爱的共振腔 " 建设起来。目前,这个项目已经跨越 11 个省份、33 所学校,直接受益人群超过 2500 人,直接家访的家庭超过 500 户。

惠迪吉的发起人、心理学专家孙新兰表示," 通过不同形式的公益项目和系列活动,汇聚家庭、学校、企业、基金、社会组织、政府等社会各方力量,每个人都成为爱的自我责任者,不仅滋养孩子们的心灵,也能滋养彼此的心灵。"

本市探索中小学心理教育新途径

心理情景剧,聊聊青春的故事

严厉的班主任、众人眼中的尖子生、不想高考只想当演员的 " 差生 "、被妈妈紧紧保护的 " 妈宝 "、神经高度紧张的高中生家长……每一个都带着鲜明的 " 标签 ",他们聚到一起会是怎样一台戏?日前,同济中学高一 ( 四 ) 班每周一次的心理课上,全班同学就看了这么一出戏——一小时内,6 位大学生演员演绎了师生关系、母女隔阂、同学情谊、学业压力、朦胧情愫的跌宕起伏。台下小观众们随着剧情时而沉默,时而捧腹 ; 互动环节争相发言,甚至激烈辩论,现场 " 篡改 " 演员台词,走上舞台和自己感兴趣的 " 标签人物 " 对话,帮忙解开剧中人心中的 " 疙瘩 "。

台上演出的是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 " 蝶羽 " 项目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坐在台下的中学生既是剧中的原型,也是演出最想辐射到的 " 局中人 "。这是本市在中小学心理教育领域的新探索——用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讲述成长的烦恼和青春的故事,让学生们在戏剧的互动和交流中缓解压力,塑造积极的性格。今年年底," 蝶羽 " 项目还将出台首部心理教育剧创作指南和配套课程教材,并以慕课的形式引导青少年认识并解决各类心理困扰,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促进方法。

▲《创可贴》表演现场,同济中学学生准备上台与 " 蝶羽 " 剧组演员互动(图: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

心理情景剧走进校园

" 蝶羽 " 是上海市教委委托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开展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专项项目,聚焦中小学生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寓意让曾面临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能 " 羽化成蝶 ",更加健康成长。

据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教授介绍,自去年底筹备以来," 蝶羽 " 已从全市十来所高校招募了 20 多位大学生志愿者,吸引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师生、中小学心理课老师、心理学专家、剧作家等多位专业人士热心参与。目前,大学生志愿者们利用节假日和晚间休息时间排演出第一部原创心理情景剧《创可贴》,讲述三名高中生面临的学业、人际和情感困惑。在剧中,他们挣扎、叛逆、沟通、寻求解决,最终通过与班主任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和家长的互动沟通,获得圆满结局。

与同济中学学生互动,是《创可贴》第一次进校园,接受剧中人物原型的检验。今年年底前,《创可贴》和 " 蝶羽 " 项目组正在排演的另一部心理情景剧将走进本市各中学巡演。

▲《创可贴》表演现场,同济中学学生 ( 左二穿白衬衫者 ) 在舞台上与 " 蝶羽 " 剧组演员一起演出(图: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

看完演出后,来自同济中学的小高说," 剧情跟我想的差不多,以前我也有学习压力,现在想通了,要积极面对和沟通学业上的压力,老师和家长也都很想帮助、引导我。这个剧让我很有同感,就像在说我的经历。" 他的另一句话也引起同学们的共鸣:" 老师们来看了,应该也请家长一起来看,那样效果才更好。"

丰富心理教育的形式

眼下,本市中小学校已普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课、心理讲座、同伴互助、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共同扶持孩子健康成长。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和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徐光兴看来,中小学心理课程还处于起步阶段," 心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校联动,需要考虑怎么做最有效,并非配备了心理辅导老师就可高枕无忧。"

在徐光兴看来,心理学教育的一大挑战在于当下的辅导形式比较单一枯燥," ‘对话体’是基础形式,但现在的孩子遇到的问题不见得第一时间选择向老师倾诉。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在心理课程中适当加入戏剧、绘画、音乐等表达性艺术手法,感染他们的情感,替代宣教、灌输,让温柔的正能量和感情浸润孩子心田,非常值得尝试,这也会让孩子们长期获益。"

让心理情景剧更接地气

剧作家、戏剧教师李婴宁介绍,在国外,用心理情景剧做心理辅导已是常态," 对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培育孩子的性格等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均值得肯定。" 目前,我国的心理情景剧还处于探索阶段。" 创作接近孩子生活和心理的戏剧,让他们体验并融入其中,在剧中表达并互相理解,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方法。" 李婴宁认为,单纯演出舞台剧并不能一次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很多烦恼。她建议将心理情景剧升级到戏剧工作坊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问题坐到一起,在演教员的带领下充分参与互动,用戏剧的方法、情绪和元素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在讨论和表演中获得启发,开拓思路。

在李婴宁看来,复旦大学 " 蝶羽 " 项目研究和实践的形式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索,值得肯定," 若想取得长效,项目本身应具有可持续性并着眼长期效果,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建议," 蝶羽 " 应在实践中集中各方力量培训一批专业人士,总结可以复制的经验,从源头上提高心理教育剧的专业性 "。

为了更具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李婴宁还建议 " 蝶羽 " 未来的心理情景剧教材应控制好每场剧的时间,提高情景针对性,更加接地气,以吸引更多中小学师生参与其中。